书城文学书香国税
9468400000021

第21章 仰望论语

姚晖,男,汉族,1966年8月23日出生。1988年大学毕业后在政府机关参加工作。受先父影响,业余时间喜欢阅读中国传统经典,尤喜研读儒学十三经,苦读多年,终因天性愚钝,收获甚少。自认为不善写作,故而平时动笔写作不多,近年亦无文章发表。

姚晖

我最早知道世上有《论语》,是从父亲的训示中了解到的。那时候,我还很小,就在“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中,他私下常常用《论语》的理念来教导我。父亲是个旧知识分子,对《论语》的大部分章节都能够背诵下来。

也许是受父亲影响,我对《论语》一直保持着不小的兴趣。这次开展全员读书活动,又一次拿起了《论语》。翻到开篇的《学而》时,我突发奇想:为什么《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呢?当年孔子删诗的时候,将《关雎》排列在《诗经》的开篇,寓意深远,那么孔子的弟子在辑录孔门圣贤言行的时候,将《学而》列在第一,会不会也有特定的寓意呢?带着这一问题,我重温了《论语》,并且有了新的发现。

发现之一:《论语》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明确提出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顽固闭塞状态的观点,在我看来,如果联系前面的“不重则不威”,用我们现代思维来理解,似乎可以解释为,学习可以开发智力,学习可以改变行为模式。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夏在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在于“致其道”,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可以追求并掌握儒学理念上的真理。这样来看,《论语》在引导我们要注重学习的同时,还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

发现之二:《论语》要求在学习上必须持之以恒。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其实是为后学树立了榜样,即要每天坚持学习。老师的讲解叫做“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叫做“习”。《论语》告诉我们,传、习,是每天都必须坚持做的事情,至于“忠”“信”之类的儒学核心思想,都是通过持之以恒的传和习来获得的。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里强调了不但要坚持学习自己所没有学过的知识,还不能像猴子掰苞谷边学边丢,并且只有这样长期坚持,才能认为是“好学”。

发现之三:《论语》高度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即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能够熟练掌握《诗经》的内容,但交给他日常管理工作,却完不成任务;派他当外交使节,又不能独立应付外交事务;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子夏也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孔门圣贤看来,学习不能搞形式主义,必须注重本质,学以致用。如果你将那些高深的理论通过日常实践体现出来,即便你从来没有经历那些“传”与“习”的过程,没有所谓的本科以上学历,先贤也认为你已经达到了相应的学术水准。

发现之四:《论语》提出了“快乐学习”的观点,即学习的态度问题。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从三方面表明了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一是要喜爱学习,从日常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二是通过与远方之朋交流砥砺,相互学习,并为此而感到兴奋;三是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曲高和寡的时候,不会因理解自己的人少而恼怒或者放弃。《论语》在强调快乐学习的同时,还强调虚心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三人”当然不是具体数目,而是指众人。众人一定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但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而“改之”,使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强调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发现之五:《论语》教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第一是要重视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已经了解的知识,要定期复习,做到融会贯通,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努力探求新的知识领域,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师矣”;第二是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学习而不重视自己去思考分析,这样在认识上就会陷入迷茫与困惑,自己只顾闭门思考,而不懂去向外界、书本学习基本的知识,在认识上就会沦落到主观臆断的危险中;第三是要抓住重点,孔子问子贡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回答:“然,非与?”孔子的答案是:“非也,予一以贯之。”在这一次的对话里,孔子确切地表明,自己的博学并不是根本性的问题,本质在于,自己是在博学的同时,用一种核心的道理来贯穿始终,就是说,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有了上述发现,我觉得我的疑虑似乎有了答案。孔子在重编《诗经》的时候,刻意将《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隐含着爱情为人伦之始,由爱情进而组成家庭,家庭构成社会。如果爱情符合道德、符合社会规范,则家庭就会和谐,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因此在孔子看来,爱情是否和谐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同样的道理,孔子的弟子在编纂《论语》的时候,效法自己的老师,将《学而》置于开篇,目的就是要引导后学,把学习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对学习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仅如此,《论语》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倡导终生学习的理念。《论语·述而》中有一章说: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子路没有办法回答叶公提出的问题的时候,孔子以给弟子支招的方式阐明了应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样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理念。

《论语》的时代,与我们相去已经两千五百多年,然而,《论语》中人性的曙光、智慧的光辉却一直引导炎黄子孙在悠悠岁月里不断前行。虽然儒学曾经被董仲舒篡改,后来又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引向两个不同的极端,丧失了基本的“中庸”立场,但《论语》原著,犹如古拙的璞玉,仍然向我们展示着她那崇高的价值。与当今流行的那些浮躁浅薄的所谓“成功学”之类相比,益发显现出耀眼的光芒,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和品味。

作者单位:兰州市城关区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