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书香国税
9468400000120

第120章 心灵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一位外交官写给儿子的43封信》有感

白莉萍,女,汉族,1972年9月出生,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人,1988年参加税务工作,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热爱税收事业,钟爱文学创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中国税务报》、《甘肃经济日报》、《陇南报》、《甘肃国税》等系统内外媒体发表文学作品十余篇,多次参加省、市国税系统主题征文活动并获奖。

白莉萍

正为儿子的成长教育懊恼,得《一位外交官写给儿子的43封信》一书,深深被书的内容折服,为作者的诚恳感动,被其倡导的精神感染。

这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及文学家查斯特菲尔德爵士写给儿子的家书,以心灵教育为主线,每封信都蕴含着一个道理,教导儿子如何修炼自己、提升自己,使心灵得以成长成熟,质朴的语言句句闪耀着思想之光,始终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无不浸透着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情的爱。我有这样一种思考,孩子正处于成长期,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细想一下,我们每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本身又何尝不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呢?既然我们每天都在成长,那么我们自己就需要这样的鞭策与教导,该书所传达的理念我们未必能够做到理解和传承,我自己被深深打动,并感悟到了这样一种启迪:心灵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而这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水平,如果有一颗钻石般闪光的心灵,那始终就会保持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生活态度,笑看人生,轻松自如地迈开成长的脚步奔向成功。而成功很多时候就像一支精神兴奋剂,在一段时间里刺激着你,给你鼓励,让你满怀激情地继续探索前进,但有一点非常肯定,那就是这种兴奋作用绝不会一直延续下去,甚至可能很短暂。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只有心灵的成长才是生命的主线。成功是一种结果,心灵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心灵成长的程度决定了成功的高度,是成功的基础,虽然“心灵的成长”远远没有“成功”那么诱人,但却比“成功”更有分量、更重要。

菲尔德爵士写给儿子的第一封信《时间管理,是一种心灵生产力》里说:“对待时间的态度,就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是你的人生态度。人生需要经营,时间需要管理。只要你能掌握并有效支配自己的时间,你就会成为命运的主宰,实现自己在人生各个领域不同阶段的目标,享受丰硕圆满的生命。”这是其中的一段话,让我们来论证这个朴素的信念。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的最多的感慨,有关时间的格言名句也不胜枚举,古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近有“光阴如梭,转瞬即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时间珍贵,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时间的人并不多,而真正把时间视为生命一样去珍惜的更加屈指可数。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河水,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诗仙李白发出这样的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代诗人刘禹锡说“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当你还在伤心往事的时候山形却依旧没变,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你怆然泣下。这些圣人们反复提醒我们光阴似水,目的就是要我们珍惜时间,而今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又有几许人也,在这天地幽幽,万物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

其实人的一生只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铭刻成了各自不同的样子,但人生轨迹却大同小异。就在孔圣人望水兴叹“逝者如斯夫”的同时,他给千秋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的一生说长也短,就连这样一代圣贤也只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而这每个阶段的转换又是怎样的快啊,当你还在孩童时期觉得还有好几十年光阴,还在等待明日复明日,所学无几,不经意间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才觉得刚刚“立”起,还没几天轻松,却又到了“不惑之年”,这时候的你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和担子接踵而至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在郁闷中一件件解决,耗尽毕生的精力内外兼顾总算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这时候的你已经走到了人生轨迹的制高点,你的辉煌达到了巅峰期,从现在开始就缓下坡了,任凭你怎样的摸爬滚打努力拼命,也不可能再有波澜壮阔,你的生活格局已定,你认命吧。继而“耳顺、从心所欲”,安度晚年,这一生就这样完了,是否有沧桑瞬间的感觉?所以,在各个阶段,一定不要让时间悄悄溜走,一定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来丰富你的阅历,这在整个人生路途上定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正如爵士所说“人生需要经营,时间需要管理”。学会管理时间是心灵成长的第一步,其次才会有迈向成功的可能性。

“心灵在善良、宽容、博爱中成长。”一个人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取得成功,就要适应社会生活。要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良好心态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善良、宽容与博爱了。首先,我们来说说善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中国古代传承了几千年的思想,善良是人与生俱来最原始的品格,只是经过这个五彩缤纷、奇妙无穷的世界的锻炼,是否还能保持这最初的善良呢?孩童时期,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许多关于一个善良的人遇到一个天使化身的寓言故事,天使总是制造各种事端来考验那个善良的人,而那个善良的人总会尽力去帮助天使,结果,被感动的天使帮助那个善良的人实现了他所有的梦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天使并不存在,这只说明了一个“善有善报”“好人有好报”的道理,其实,生活中你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天使对你最好的考验,只要你用善良的心去对人对事,你同样也会换取别人的善良。在“5·12”大地震、泥石流灾害等一些人力无可抗拒的大灾大难面前,每一个相识与否的人们显示出的那种大爱无疆、万众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胸怀,这正是人性最初的善良被还原,迸发出的伟大光辉。再说宽容,人性中最伟大的胸怀、最洒脱的态度、最高尚的境界之一就是宽容。只有宽容的人才能理解尊重别人的看法、思想、信仰与行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和个性,也都有与旁人不同的处世原则,有些人喜欢拿自己的标准、原则去衡量他人,当他人的行为有悖于自己的标准和认识时,指责、怨恨甚至诽谤、恶语相加,这种心态是非常狭隘的,凭什么你的标准原则就一定是正确的呢?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共存,善良与丑恶同在,都不是完美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学会宽容,所谓“求大同,存小异”,就是要包容接纳他人的不同之处,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和声音,努力去发现他人好的一面,从而多了一份和谐与美丽。最后,说说博爱。爱除了包括亲情之爱、爱情之爱、友情之爱,还包括其他许多种爱,爱一切人、一切物,乃至你的敌人,这种伟大的爱就是博爱。在中国古代有多少名士当自己穷困潦倒时还念念不忘天下苍生,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破败漏雨时,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千秋万代的后人都会被他们这种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不难看出他们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之大,以至流芳百世。人类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伟大的爱而变得更加庄严神圣。有了博爱的支持,有了对博爱的向往,就有了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快乐的法则,博爱的人胸襟开阔,能够真正做到待人热情、友善,并乐于助人,如果我们都拥有一颗博爱之心,那么我们生活的星球就会变成用爱心堆砌起来的美丽天堂,没有战争,没有掠夺,也没有伤害。

读完这本书,每一个浅显的道理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思想,在引发我们深思和认识的同时,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成长,从而为我们走好人生的道路储备了丰厚的力量。有了热忱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成熟的处事立足之道,我们就可以从容地迈开成长成功的步伐。

作者单位:陇南市康县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