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书香国税
9468400000103

第103章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王琼,女,汉族,1987年7月出生,甘肃省渭源县人,2011年6月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10月参加税务工作。

人生感言:积极乐观的我,在工作的道路上用奋斗的汗水浇铸着每一分收获,我始终相信,追随着太阳的方向,看到的就是未来。即使在寒冬的日子里,也会一直祈望明丽的暖阳。

王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是一面旗帜,在中国文人心中是一个完人,更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偶像。他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上的成就都可圈可点,影响甚巨。国学大师王国维这样评价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在王国维看来,文才和人格自足千古者少矣,而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完人。更令世人称道的,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闭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所以,对于苏轼的诗词我都有一份深深的热爱,总是爱不释手。

这首《定风波》是我最喜欢的苏词之一。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三年。作者一生一波三折,不得意的仕途让他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也让他的词更加丰满。这日,苏轼与友人游玩,恰逢雨至。有雨具的人先离开了,其他人都抱怨天公不作美,唯“余独不觉”。一个真正的诗人首先要具备与各种环境融为一体的资质,风霜雨雪,梅兰竹菊,样样是友,这样才能有与众人不同的感受,才能有惊人之语。开篇就有一种经历了人世的波折遂而淡定、超然的神韵,不要管他风雨,“竹杖芒鞋”我自独行,并且风雨声仿佛伴奏,哼着小调,慢慢走在乡间小道。这种场景,闭目而思,已俨然一首诗。“一蓑烟雨任平生”,让词的意境猛然一跃,一位看穿世事的老人已然无求,不畏风雨,宠辱不惊,一任平生。七个字将作者的一生跃然纸上,并蹦进读者的心里。以前看过蒋兆和先生的一幅画,画的就是这首词的意象,现在想想,蒋兆和先生真是大家,把苏轼的形态、心情、人格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纸上,他一定深深地理解了这句词,也钻进了苏轼的心里。一提到苏轼,我就会想到蒋兆和先生的这幅画,竟认为这就是苏轼的照片。

苏轼在这样的雨天竟然别有情调,与酒相伴,不经意间睡去。“料峭春风吹酒醒”,身上感觉有些冷,发现已而遂晴,夕阳西下,那就回去吧。苏轼跌跌撞撞回去了,但却点破了世间的桎梏与心灵枷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的傲气、逸气似乎都可以溢出来了。春风吹来,酒醒了,人却并不曾糊涂过。你隐约还是可以感觉到这词句中遮掩不住的旷达超逸之气,“山头斜照却相迎”,到了这里,苏轼已经在内心为自己找到了归宿。哪里有什么风雨,又哪儿来的阴晴,所谓风雨、阴晴不过是人间幻象。

很多东西是学不到的。在这里你学不到真正的洒脱与超然,但我们可以感受,感受一位经历了沧桑世事的文人在心灵安静下来之后、融入自然之后不为世事所累、淡泊宁静的心境。或者更多,因为很多感受,语言显得乏力,再加上苏东坡的神来之笔,那种美足以让人陶醉。在这嘈杂纷扰的世界,或许我们也该寻一次雨景,找寻我们的心灵归宿。

作者单位:定西市渭源县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