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男人补肾 女人养肝
9461300000022

第22章 传统中医保养肝肾(1)

肝、肾不但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人体两条重要经脉——足阙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经脉所属。并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关系有多密切呢?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的疏泄与肾的闭藏之间,又有互相调节、协同作用的关系。怎么理解呢?如女子月经异常、男子排精有碍,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肝的疏泄与肾的闭藏之间的关系失调了。那该怎么办呢?别着急,因为这两条经络上有很多调理肝肾功能的灵丹妙药——穴位,多按摩或吃些进补的中药就可以疏通气血、补体泻用、标本兼顾、疗养结合。所以这两个器官一旦出现不适,我认为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来保养和改善症状是最合适不过了。

男人补肾这边看

足少阴肾经——男人的补肾大药

通过人体经络就可以补肾,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还得从一次逛公园说起。有次我到公园看到一位中年男士不停地用手捶着腰我就问他怎么了,他说最近经常腰疼,医生说他肾不太好。出于医生的本能,我就让他脱掉鞋和袜子,将小腿放在长椅上,我顺着肾经的走向给他捋了几分钟小腿,然后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小腿胀痛。我跟他说,痛就对了,“痛则不通”,说明他的肾确实有毛病。其实,我给他按摩的小腿内侧正是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按摩这条经脉如果能感觉到腰部或腿部有异样,那么则说明此经脉有气血阻塞之嫌,需要及时疏通气血。我们中医学认为,肾是先天之本,分为“精”和“气”两部分,合之称之为“精气”。从临床实践而言,肾精与“肾阴”“肾水”是一致的,肾气与肾阳、命门火等是一致的。肾精是肾气的物质基础,肾气又是肾精补充的重要动力,两者相互依存,完成肾的整体功能。经脉上“气”“血”不畅通了,则不能提供给肾足够的“精”和“气”,肾自然会出现不适的。

那么,到底该如何利用足少阴肾经补肾呢?别着急,在介绍通过按摩经络补肾之前,我先为大家普及一下关于人体经络的知识。

经络可以说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其实,经络是贯穿于人体内部的两种脉络:一种称之为“经”,就是“路径”的意思,是人体经脉的主干道,循行于人体深部;一种称之为“络”,就是“网络”的意思,是主干道的分支,深部和浅部都有,纵横交错,网罗全身。经脉和络脉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腑、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脉包括我们常说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经筋、皮部等。十二正经分别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肾经、足太阴脾经,奇经八脉中最主要的三条脉络就是任脉、督脉和冲脉。

经络如此之多,为什么单单足少阴肾经被称为“男人的补肾大药”呢?

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之下的然谷穴,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出于腘内侧,直上行于股内侧后缘,通向脊柱(长强穴)属于肾脏,贯穿脊柱,入属肾,络膀胱。

肾脏直行的脉: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中,沿喉咙上达舌根两旁。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腿根部分出,向前挟阴部两侧,至下腹部,沿腹部中线两侧(距正中线0.5寸)挟脐上行,至脐上六寸处斜向上,抵胸部,直到锁骨下(俞府穴)。

肺部支脉: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注入胸中(膻中穴处),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figure_0145_0006

曾有一位患者来找我就诊。他的典型症状就是腰痛,并且连带眼睛视物模糊、耳朵沉(听不清声音)等症状。经过一番检查后,我判断他是由于肾虚引起的一系列不适,于是建议他在服用一些中草药的前提下再配合长期的按摩疗法,主要按摩腿部内侧和腰眼(足少阴肾经唯一穿过脊柱的一段路线),既可以舒活足少阴肾经的气血,又可以舒活督脉(脊柱)的一部分穴位。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肾的素质及生理机能,提高抗病能力。过了半年,那位患者又来了,告诉我说,长期坚持按摩,不但治好了他的腰痛病,而且顺带治好了他的脱发。

脱发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肾功能不好的表现,足少阴肾经对于补肾的功效可见一斑。

彭医师健康箴言 足少阴肾经的功效展示

通过上面的例子足以说明足少阴肾经对于补肾的功效是多么显而易见,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大家也许听说过经络、穴位有“治近病”和“治远病”的功能,就是人体的一条经脉往往不止对一种病有疗效,比如按摩脚背,也许可以治好膝盖疼,这就是所谓的“治远病”。下面,我再为大家介绍足少阴肾经对于人体其他疾病的疗效。

通过上图我们得知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之下,斜向涌泉穴,从舟骨粗隆下出,然后沿着内踝向上行,途经腿内侧,所以对下肢疾病如足跟痛、关节炎等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经脉继续上行,从横骨一直往上走,经大赫、气穴、四满、中注,最后到肓俞,而肓俞正好在神阙穴(肚脐)的旁边。所以从横骨到肓俞之间的穴位均可改善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方面的疾病,包括妇科、男科等诸多疾病。在此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缓解这些疾病时,宜采用推腹的手法。推腹的时候,一定要推到肚脐眼以下的耻骨(也就是相当于横骨旁边曲骨穴处),否则没有治疗效果。再往上走,是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等穴,足少阴肾经这条线上的穴位对支气管、乳腺、心脏方面的疾病都有疗效。

所以,多按摩足少阴肾经的好处多多。

肾经不通畅,人就会出现以下症状:

虽然感觉很饿,但并不想吃东西。肾藏精,是先天之本,是元气的根本。人元气不足了,没有力量去消化食物,所以饿了也不想吃,吃了以后反而耗损元气,更加损伤身体。

面色发黑,没有光泽。中医认为,肾在五行中属黑,所以,如果人“面如漆柴”,就表明肾有毛病;“咳唾则有血”,即人只要一咳嗽或者吐唾沫,咳出来的东西或者唾沫里边就有血,这多是由于肾精不再收敛血液所导致的。

中医认为,肾主纳气,人体的肾精一旦不足,就会出现哮喘,表现为不能深深地吸气、气短等症状。

肾经一旦异常,人就会惊恐,总担心或害怕事情的发生,什么事都担心。这是肾虚的表现。

疏通督脉,补益肾气

我们经常看武侠小说或电影,里边不乏武功盖世的英雄豪杰们。他们的口中经常提到的话就是“打通任、督二脉,你的功力就可以再提高一个层次”、“我已经封了你的任、督二脉,你中的毒暂时还不能要了你的命”,等等。任、督二脉对人体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如果单单对于补益肾气这一功能来讲,督脉确实是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前面我已提到过,督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一条经脉。“督”,是监管、统帅的意思;“督脉”就是具有监管、统帅作用的一条经脉,换句话说,它是指挥官、领导者。那么它是谁的领导呢?从督脉的循行来看,它主要行走在人体阳气最盛的地方——背部、头面部中央,督脉统督的对象自然而然就是背部之阳及诸阳经,因此,督脉就成了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是十二经的纲领和动力。它是肾气、肾水之通路,主阳,能调节阴阳,主生肾气,交通心肾,充养髓海,又益脑,主生殖功能等,又被称为“阳脉之海”。

大体来说,督脉有以下三大功能:

第一,调节阳经气血。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是阳脉之督纲,对全身阳经的气血起到调节作用,故称之为“阳脉之海”。

第二,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督脉循行于脊柱里,上行入颅脑,并从脊柱内分出属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第三,与男子性功能有关。督脉起于脐下,且循行经过阴器,联络肾,故督脉经气的盛衰可影响精室的生理功能。如督脉经气虚衰,可产生阳痿、早泄、精冷不育等病症。

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相信大家会对督脉的认识会更进一步。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天名医扁鹊路过虢国。他见到国中百姓都在祈福消灾,便拉住宫中的一位侍卫询问原因。原来是该国的皇太子于半天前死亡,但病因并不明确,只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扁鹊通过判断,认为这是皇太子在内的阴气不能向外发散,在外的阳气不能向里回归,气血不能循环,表里不能沟通,上下不能升降造成的一种“假死”现象。他的手放在太子鼻下,果然能感觉到微弱的呼吸,一摸大腿,还是温暖的。于是扁鹊让弟子磨利砭石,取“三阳五会”(即百会穴)针刺,然后灌了些汤药。经过扁鹊的治疗和呵护,皇太子最终起死回生。这则小故事里提到的“起死回生穴”,便是督脉上的百会穴。此故事是否真实有待考察,但百会穴的强大作用在我们今天的医疗中仍广泛应用着。

督脉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龈交穴)处。

分支:从脊柱后面分出,属肾。

分支:从小腹内部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再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向上至两眼下部的中央。

百会穴虽然只是督脉众多穴位的一个,但却对全身穴位有统领作用。此外,如果经常按摩后背督脉循行部位,不仅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补益肾气,而且通过点按经络穴位的反射作用,可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尤其可增强肾脏的功能。

figure_0148_0007

彭医师健康箴言 按督脉补肾气的手法介绍

督脉一旦出现气血异常的情况,人体就会发生以下问题: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疾病,如头痛、头风、头重、颈部发硬、头晕耳鸣、眼花、嗜睡、癫痫、腰背僵痛,此外,还会发生手足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等。因此,日常我们要注重督脉的养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督脉进行养生呢?

根据督脉的循行路线我们不难看出,督脉在后背的循行路线和人的脊柱几乎是交融的。所以,脊柱健康,阳气得以通畅,人才会健康。当脊柱弯曲不通畅时,阳气的行走也会受到阻碍。脊柱和督脉可谓是相互依存的。多按摩督脉,大多数的功夫要下在脊柱上才是根本,才是“擒贼先擒王”的做法。

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按摩督脉的常用手法。

捏脊法:患者趴在床上,放松身体;施治者将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两手掌相对夹住患者后背部位脊柱两侧的皮肤和筋膜,先捏捻,后上提。一般情况下捏捻三下、上提一下即可。做的时候可以由患者的尾骶部开始,一直向上推进,直至推到颈部。每天做1次,每次做3-5遍即可。

揉法:患者趴在床上,放松身体;施治者将手掌贴近患者后背部皮肤,由肩部一直到腰骶部,自上而下沿脊柱及两侧做旋转性按揉。每天做1次,反复做多遍,共做5分钟即可。

擦法:患者趴在床上,放松身体;施治者两手交替着力,将手掌置于患者骶髂关节处,从上向下推擦。每天做1次,每次反复做多遍,擦至皮肤微红、有温热感为宜。

推抚法:患者趴在床上,放松身体;施治者两手全掌用力,沿着脊柱正中线从上到下做推擦和抚摸。从颈后一直做到腰骶部位。每天1次,每次反复做多遍,共做3分钟即可。

点按法:患者趴在床上,放松身体;施治者用手指按压患者脊柱每个棘突的下方,并向脊柱两侧延伸,在与棘突下方平行的高度上进行按压。

肾开窍于耳,按摩耳朵可补肾

耳朵,人人都有的五官之一,古时候被称为“窗笼”、“听户”、“龙葱”等。双耳位于眼睛的后面,为听觉器官,中医认为它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兼具平衡功能。在中医学家严重,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反应与双耳有着密切,其中,以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等理论最受关注。

中医所说的“肾主藏精,开窍于耳”,实际上是说人肾的好坏,会通过耳朵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即给耳朵做好养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肾的作用。“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廓较长、耳垂组织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旺盛的一种征象。所以,人们常说“耳垂大的人聪明”,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据《内经》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之地。”这便说明耳朵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它和全身经络及五脏六腑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体各器官组织在耳廓上都有相应的刺激点,一旦器官组织发生病变,耳上的某个特定部位(我们中医称之为“穴位”或“反射区”)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和反应。因此,当刺激某个耳穴时,就可以诊断和治疗体内相应部位的疾病。刺激耳穴的方法很多,如针灸、按摩、揉捏等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