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岳飞(名人传记丛书)
9371900000019

第19章 千古奇冤(4)

继万俟卨之后,又有御史中丞何铸与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也上疏弹劾岳飞。岳飞知道自己与秦桧和他的亲党很难相容,一再奏请朝廷辞去枢密副使的职位,然而高宗一再不准。最后,高宗了解岳飞去意已决,到了八月初九,才同意他的请求,但高宗仍然授予他武胜定国军节度使的官职,追加少保一职。

虽然岳飞辞去了枢密院的官职,高宗也确实很眷念他,但岳飞更知道跟秦桧和他的亲党们很难容他。因此,他每夜都是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这时已经到了深秋,岳飞追忆往事,十分感慨。张所、宗泽、李纲、张浚、赵鼎,这些知遇过他的长官,虽然有时难免在思想、看法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君子,忠于朝廷,一心一意恢复中原,消灭敌人,最后却又都遭到相同的命运,这真是天妒英才!岳飞一时百感交集,就提笔写下《小重山》这首词: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忠义冤逝大理寺

岳飞被削去了兵权,并且辞去了枢密院副使的职位,秦桧本来应该感觉很高兴才是,但是他见高宗对岳飞仍旧是恩宠有加,又赐给他房屋,担心时间一长,岳飞再度被起用,岂不是功亏一篑了?于是秦桧找来张浚商议,怎么才能将岳飞置之死地。

张浚自信地说:“这事情很好办,请太师放心!”于是他派人秘密引诱岳飞的部将,只要能出头状告岳飞的,就给以重赏。但是岳飞深得军心,竟没有一个人理睬他。后得知王贵曾在颖昌之战害怕受到岳云的责罚,而且他的帐下一个士兵偷东西被岳飞撞见,将王贵打了一百杖。他们就派心腹想挑拨王贵与岳飞之间的关系。王贵却觉得岳飞赏罚分明,而且深得人心。但是王贵的一个可致人死罪的机密不幸被张浚知道。张浚就以这个作为要挟,王贵十分害怕,只有服从了。张浚要王贵诬陷岳飞谋叛,王贵跟随岳飞戎马生涯,对岳飞也是敬爱有加,不想污蔑他,就替他找了另一个人——张宪的前军副统制王俊。

张浚派人找到王俊,王俊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张浚又拟了一份文状,叫亲信悄悄给了王俊,让他向都统制王贵告发岳飞。这么一来,就是岳飞的手下自主揭发岳飞的罪状,牵涉出岳飞父子,高宗也不会怀疑了。

王俊本来就对张宪不满,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是迫不及待地拿着文状到王贵的地方告发。文状中主要是说,岳飞曾派人秘密向张宪求救。张宪于是和王俊商议,打算把军马移往襄阳,迫使朝廷起用岳飞前去控制,这样就救了岳飞。如果朝廷不肯让岳飞去,张宪就在襄阳拥兵自重。朝廷如果要攻打,他就与金人联系,让金人出兵相助。

九月初七,王贵接到王俊的诬状,虽然知道状中说的没有一个是事实,但为了自保,不得不把文状秘密转交给枢密行府。

九月初八,张浚收捕了张宪,让张宪把岳飞供出来。张宪坚决不承认有过这种事。

张浚就用严刑酷法对张宪逼供,张宪曾经昏死过去好几次,但是还是坚定地咬牙否认。

张浚得不到张宪的口供,而且张宪被打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没有张宪的口供,怎能抓捕岳飞父子呢?他想了半天,最终还是把心一横,替张宪拟了一份供招,代他画了押,就说张宪已经招供认罪。

十月初,张宪被送到临安大理寺拘押起来。

十月十三,秦桧奏请朝廷召回岳飞父子,拿张宪谋叛的事对质。

高宗本来没有答应。秦桧退出大殿后,却撒谎说高宗已经同意这件事了。

后来,有人把秦桧要陷害岳飞的事告诉了他,提醒岳飞来见高宗的时候要带上辩书。岳飞十分愤怒地说:“如果苍天有眼,绝不会陷忠良于不义;如果遇到不幸的话,还逃避什么呢!”

第二天,秦桧让手下带了一大队禁兵,联合临安知府俞侠围困岳飞的临安居所,进去告诉岳飞说:“皇上有旨要召见你,请你入宫听旨。”

岳飞看了大笑说道:“我的忠心,日月可鉴!”说完就大踏步走了出去。岳亨见这个情景,绝不是进宫听旨的状况,急忙紧紧跟着岳飞。原来自从岳飞解除了兵权之后,岳亨也辞去官职,后又随岳飞到了临安。岳飞劝他另找出路,他却说:“大哥您一生忠君爱国,出生入死,尚且这样,我当官又有什么乐趣呢?”

到了大理寺,岳亨被拦在外边,不能进去,又打听不到消息,只能回府报告。祸从天降,李氏夫人不禁泣不成声,府中的老小也是哭成一片。

岳飞的次女银瓶,年才十三,却十分镇定,写了血书,从墙上取下宝剑,刚要出门,被岳亨看到,于是二人决定一起出府门,为岳飞申冤。刚一出门,就为禁兵阻住,二人与禁兵交战。

岳亨保护着银瓶一路冲杀,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岳亨被乱刀砍杀,银瓶也投井而死。

岳飞被人带到了大理寺,才知道岳云已经先被逮到。

御史中丞何铸上个月也曾经弹劾过岳飞,本来他以为岳飞有罪。经提审后才发现岳飞并没有造反的意思,而且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才知道是受张浚的愚弄,就将实情禀报了上去。秦桧知道何铸已经不能为自己所用了,立刻免去了他的御史中丞一职,改由万俟卨继任,指派周三畏与大理丞李若朴、何彦猷去审岳飞。

万俟卨为出鄂州抚司那口恶气,首先提审岳飞。万俟卨只匆匆问了两句,便挥手带下,严刑拷打张宪和岳云,要他们供出岳飞谋叛朝廷的罪状,但都徒劳无功。

秦桧天天催他们赶快将岳飞的供状拿出来,早日审判,以免夜长梦多。临安城内现在已经是呼声四起,都说岳飞冤枉。韩世忠当面斥责秦桧,要他说出岳飞被捕的实情,秦桧以“莫须有”的理由想搪塞过去。

韩世忠愤怒地说道:“好一个莫须有!莫须有这三字,怎么能让天下心服口服!”

秦桧他们见很多人都为岳飞鸣冤,就抓捕两个代表,把他们严刑拷打,扔进大狱。尽管如此,还是难以堵住人们的嘴。秦桧十分烦恼,如果取不到岳飞谋叛的口供,一旦高宗查问起来,该怎么回答呢?

万俟卨更是焦急,用尽心机,终难入岳飞于罪。忽然有人提醒说:“淮西之战,他奉旨逗留,这难道不是一项大不赦的罪名吗?”

万俟卨如梦初醒,马上让人去岳飞的宅院搜出当时的诰命,私藏起来,销毁证据,又逼迫岳飞原来的部下孙革、于鹏等人证实岳飞确实曾经逗留过。只是书信中往来的日期都很明确,没办法对上。秦桧就让亲信把这些日期弄乱,并企图拿这些质问岳飞,录取口供。

绍兴十年与金兀术的淮西之战,高宗曾经发了十五封手信,催促岳飞出兵援助。而岳飞在接到高宗手信之前,先后于元月中旬与二月初四连上三章,请朝廷同意让他出兵蕲黄,绕到敌人背后两面夹攻。岳飞既然曾经主动上疏请求出兵救援,怎么还会有逗留的事情呢?万俟卨不管那些,因为在信上做了手脚,就什么也不怕,只是一口咬定岳飞当时漠视皇命,故意逗留。

岳飞嗤笑说:“你们这些纯属一派胡言,都不值得我去辩驳。”

万俟卨拍案而起,愤怒地说:“岳飞,你不要逞一时的口快,这里可不是你鄂州的宣抚司,我也不是当年的提点刑狱。”

岳飞说道:“不是又怎么样?”

万俟卨也厉声说道:“我要你从实招来!”

岳飞明白就算他怎么辩驳都无济于事,只能受到小人的侮辱,于是说道:“好吧,拿纸笔来。”

书吏赶忙拿来纸墨笔砚。岳飞奋笔疾书,在上面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写完之后就闭着眼不说话了。

秦桧见了岳飞所写的八个字,却笑道:“只此八字就够了。”万俟卨也撰了岳飞的自白书,并作成状文,送给秦桧。

当众人在审后定罪之时,李若朴、何彦猷都说岳飞罪不至死,但由于是万俟卨主审,他一意孤行,在状文中写下了一个“斩”字。

秦桧看了万俟卨送来的刑部大理寺判决状文,摇着头叹了口气说:“这恐怕瞒不过皇上。”正在犯愁的时候,忽接到金兀术秘密派人送来的蜡书,上面说:如果想议和的话,就杀了岳飞作为条件。原来,金兀术已经知道了岳飞被捕下狱的事。

秦桧得到这个蜡书,心里有了底,就把岳飞在淮西之战故意逗留的“状书”呈给高宗,高宗不信,后秦桧说金人要以杀了岳飞作为和议的条件。

高宗生气地说:“不和议就算了,我不会下令杀岳飞的!”

秦桧道:“太后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不知道是不是希望自己能过上安定的日子呢?”高宗听了之后沉默不语。

秦桧见高宗动了心,又抢着说:“如果金人的和议没有达成,再把先帝送到汴都复位,又该怎么办呢?”

高宗叹了口气,说道:“岳飞是无辜的,朕不忍心。”

秦桧又上前一步,说:“陛下,小不忍则乱大谋。陛下难道忍心眼睁睁把自己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吗?”

高宗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才缓缓说道:“你先把刑部大理寺的状书留下,容朕想想。”

高宗看着岳飞和岳云还有张宪等人的判决状文,百感交集,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其实他心里也清楚,这些人明明都是冤枉的,可是……突然,他脑海中闪现了秦桧刚才所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话,于是高宗果断地做了决定,他提起笔来写道:“特赐岳飞死罪。张宪、岳云依照军法当斩,将杨沂中监斩……”

于是,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除夕,大理寺按照高宗的旨意执行,岳飞享年才39岁,岳云也不过23岁,张宪比岳云稍微大一点而已。

岳飞已经冤死,秦桧令人抄他的家,他的手下在岳飞家搜索了半天,就光找到了高宗所赐金玉犀带数条,还有高宗赐给他的一些物品,查抄其他的大将如张浚、杨沂中等人的时候,都能抄到豪宅和无数家产,珍贵的宝物更是数不胜数,唯独岳飞没有什么资产。高宗好几次要为岳飞在临安建几个住宅,但是岳飞却说:“金人未减,何以家为?”

岳飞的死,实在是千古奇冤。岳飞去世21年后,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就下诏为岳飞平反,追谥武穆,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就是现在的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

抗金英雄岳飞虽然被秦桧诬陷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精神是不可磨灭的。他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忠心可鉴。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