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9333400000009

第9章 市场与道德(2)

什么意思呢?善以心论,恶以行断。一个人是否是孝子,不能看这人给了父母多少钱、盖什么房子、买什么车,如果这样,穷孩子就没办法当孝子了。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恶人,不能看有没有恶的动机,而要看有没有恶的行为。道德伦理规范的是行为,而不是心。这就是宗教和市场逻辑的基本差别。市场不求改变人的心,只求改变人的行为,市场就是你必须通过满足别人的需要来实现你自利的动机。从这个角度讲,市场本身是最讲伦理的,它使得你不能伤害别人,你致富也好,地位提升也罢,一定得建立在给他人创造幸福、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基础上。

认为市场的逻辑和宗教伦理对立,是完全错误的。与市场的逻辑真正对立的是强盗的逻辑。强盗的逻辑随处可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强盗行为的出发点可能是善意的。当然,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这两种逻辑是共存的,有些人赚了钱不是因为给别人带来了幸福,而是因为给别人带来不幸,但这本身不是市场的逻辑。从长远看,在市场中一个人能持久致富,一定是靠诚实守信,而不是靠坑蒙拐骗,如司马迁所言,“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

市场给每个人发财致富的机会,只要你为别人创造价值。健康的市场中谁赚钱最多?就是服务人数最多的人。一个保姆,只能服务一个人或一家人,挣不了多少钱,但是生产iPad或iPhone,就可以服务几千万人,几亿人,赚的钱就多得多。市场就是按照你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多少回报你。给别人带来的幸福越多,赚的钱就越多;给别人带来的幸福越少,赚的钱就越少,这就是市场的逻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市场制度是最符合伦理道德的。当然,人们对市场的偏见是有心理学基础的。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往往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失败了总怨恨别人;我们常把自己看得比本来高尚,把别人看得比本来卑鄙。赚不到大钱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不是我没本事,而是我道德水平太高,不愿骗人。那些人为什么能赚大钱?心黑!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贪婪的人最有可能要求别人大公无私,因为他们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忽悠别人以谋取私利。

关于市场和伦理的关系,从古到今还是有好多误解,有必要澄清。大家都同意,通过给别人带来幸福从而使自己变得幸福,是符合伦理的。但我的观点是,仅仅靠说服人,作用有限,真正做到通过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才能幸福,还得靠制度。这个制度就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如果没有自由竞争,搞政府垄断,只允许一部分人做生意,这就不是市场的逻辑,而是强盗的逻辑,就无道德伦理可言。像中国的国有银行,赚那么多钱,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强盗的逻辑。市场准入是垄断的,利息是政府规定的,你存款时它只付百分之一二的利息,而它贷款时收取百分之五六的利息,这么大的利差,傻瓜都能赚钱。所以说,银行的高利润,相当一部分来自对储户的剥削,而不是它们创造的价值。

微观层面上,每个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每个人都有一双看得见的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宏观层面上,市场是双看不见的手,这双看不见的手监督看得见的手一定不能偷偷干坏事。看不见的手一定是帮助别人的手,而不是伤害别人的手。如果在宏观层面上还有一只看得见的手,这时候市场就可能无能为力,这只看得见的手很可能会伤害别人,而不是给别人带来幸福。

道德只能在市场中实现前文的意思不是否定宗教的、伦理的追求,它们和市场本身是一样的,使人有善的行为,只是宗教和伦理是从人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市场是从行为上考虑问题,“原迹不原心”。

亚当·斯密认为,在竞争的市场上,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并不是什么坏事,并不是恶的行为。相反,他这样做的时候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比他直接去追求社会利益时还要大,还要好。这就是亚当·斯密的伟大之处,他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现实中也确确实实如此。很难说搞计划经济初始的目的有多不好,但看看它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而那些卖瓜子的人,出发点不过是自己赚钱,但他必须做出别人喜欢吃的瓜子才能赚到钱。

其实亚当·斯密的基本思想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提出了。他说得很清楚,人们追求快乐幸福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你劝说是没用的。“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就是要顺其自然,政府不要搞那么多的规划,那么多的产业政策,征集动员大家干这干那。所以,我认为司马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由市场的坚定的主张者、捍卫者。

早司马迁几百年的老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由主义者。

老子承认人们追求幸福的正当性,对政府干预政策对人类幸福的危害有深刻的认知,但他没有理解市场的奥妙,所以他教导人们,追求幸福的办法是节制欲望,清心寡欲。与老子不同,司马迁深刻认识到,节制欲望不是追求幸福的最好办法,市场经济可以将人的利己之心变成利人之行,农工商虞,分工合作,“各劝其业,乐其事”,“各任其能,竭其力”,财富就像水从高往低流一样,不召自来,不求自出,“上则富国,下则富家”,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并且认识到,财富是道德的基础,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市场经济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竞争中只有着眼于长远利益的人,才能够真正赚钱,所以市场经济里的人特别注重自己的名声。一瓶矿泉水是某个品牌企业生产的,但这个矿泉水公司的老板我不认识,员工我也不认识,我为什么能够放心地喝它?就是因为利润制度的作用,你的利己之心,一定要变成利人之行。宗教、伦理,我觉得和市场没有任何矛盾,只是考虑问题角度不一样。

有一点要强调,利他主义并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比方说,一个东西我说两块卖给你,你说不行,得五块才买,我说五毛就行了,你说不行,得二十块,这个交易绝对成交不了,因为都太为对方考虑了。市场是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才能讨价还价,才有利益均衡,如果都是慷慨君子,交易价格反倒没办法确定了。

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基础,但这一道德只能在市场中实现和找到,也可以反过来说,道德需要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因为善的动机既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坏事。我们需要一个制度,使你要满足自己的利益,必须首先满足别人的利益。我这么讲是有依据的。从世界范围看,哪个地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比较健全,哪个地方人的道德水平就更高,更诚实守信。不诚实守信的企业是存在不下去的,很快就会完蛋。相反,哪个地区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受到政府的干预多,哪个地方坑蒙拐骗就多。

当然我不否认修心很重要,但修心本身也是自我利益的需要,因为一个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我们希望自己比别人好,希望受人尊重,所以希望有个好名声,但这些本身也是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需要。人的道德、善心,一定是基于以自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套用亚当·斯密的话,劝人们行善的最有效方法是告诉他,这样做是他自己的利益所在,而不是别人的需要。如果一个人不关心自己,不在乎自己,你怎么打怎么骂我都无所谓,我又何必关心他人呢?

否定市场逻辑让社会变得虚伪如果社会不注意制度建设,不尊重人权、财产制度,仅仅靠说教,最后恰恰是人人都变得虚伪。

过去研究伦理学和研究市场的学者之间误解太多,其实人类的分歧好多都是由误解而来,是无知导致的。在化解分歧和误解上,伦理学者和经济学者应该像亲兄弟,因为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伦理道德和市场的研究在未来应该完全成为统一体。事实上,西方中世纪的时候,经济学不过是伦理学的一部分。我是搞经济学的,从来不否认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制度是大框架,同时人的行为也要道德伦理准则的指导。

由于人是无知的,教育就变得很重要。但教育的目的不是给人灌输什么“大公无私”的教条,而是让人明白事理,不犯傻。因为人类天性上容易把眼前利益看得更重,教育就是让人们更懂得自己的长远利益之所在,不要为短期利益牺牲长远利益。就像我经常给企业界讲的,什么是企业?一个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是什么?是你的声誉,是名声。要让一个人看得远一点,需要有好的制度,还需要好的理论研究创造好的观念。

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是在哪里?不仅仅是抑制了青年人的创造性,消灭了他们的好奇心,最大的失败是使人变得虚伪,说假话不再脸红!西方没有一个企业贴标语说要诚实守信,不用贴,这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市场。丢掉了市场的逻辑,丢掉了基本的市场规则,只能用虚无缥缈的说教,最后就是言行不一。而言行不一,正是最大的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