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层出不穷的海洋舰船
9232800000018

第18章 密苏里号战列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海军参战的战列舰大约有60艘,其中约有1/3被舰载航空兵和潜艇击沉击毁,战列舰称霸海洋的时代结束了。

在日本海军袭击珍珠港之前,美国海军中“大舰巨炮制胜论”仍占主导地位。把航空母舰作为争夺制海权主要攻击武器系统的观点,是经历血与火的教训之后,才被决策层中的大多数人所接受。到珍珠港事件发生时(1941年12月7日),美国海军现役战列舰17艘、航空母舰11艘。此后,美国依靠雄厚的工业实力,大力发展航母,三年内即有120多艘各型航母及舰艇投入战争,对取得太平洋战场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与此同时,美国也没有完全放弃新型战列舰的建造,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是最后一批,它们分别是““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威斯康星号”,相继于1942~1944年下水,服役于美海军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衣阿华”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4.5万吨,满载排水量5.8万吨。舰长270.4米,宽33米,吃水11.6米。配九门16英寸(约406毫米)主炮。

“密苏里号”等战列舰在太平洋战场并没有十分突出的表现,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却获得了一次历史性殊荣。1945年8月15日,猖狂一时的日本法西斯被迫向盟军投降。十几天后,美太平洋舰队第三舰队司令官哈尔西四星上将的旗舰“密苏里号”和数十艘盟军舰船,浩浩荡荡开进了东京湾,停泊在横须贺附近海面。根据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命令,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将负责主持日本投降仪式,并指挥部队占领日本。太平洋舰队兼太平洋战区司令官、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对此颇有微词:在对日战争中,海军出生入死,身负重任,而到了胜利时刻,却让一位陆军将领走到幕前站在中央,摘取果实。

美国海军部长向总统提出一项旨在挽回海军面子的建议:如果日本投降仪式由陆军将领主持,则仪式应在一艘美国海军军舰上举行。按照国际惯例,军用舰艇被视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杜鲁门批准了海军部长的建议,并决定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仪式。

哈尔西将军兴奋异常,特意向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博物馆发电,借来了1853年美国军舰第一次进入东京湾时挂的美国国旗。哈尔西命令将这面国旗高悬在“密苏里号”舰艏,俯视即将签署投降书的露天甲板。

9月2日晨,太阳从浓雾中喷薄而出。伴随着“上将进行曲”,麦克阿瑟的红色将旗和尼米兹的蓝色将旗,并排悬挂在“密苏里号”主桅上。把两面五星将旗一齐升到同一根主桅上,这是海军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右舷宽敞的甲板上,摆着一张铺着绿呢桌布的大餐桌,上面放着英文和日文两份投降书。

东京时间九时整,受降仪式正式开始。日本外相重光葵、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天皇、日本政府和日军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分别代表盟军和美国签字接受。而后代表各战胜国依次签字的有:中国陆军上将徐永昌,英国海军上将布鲁斯·弗雷泽,前苏联陆军中将德里维昂柯,澳大利亚陆军上将托马斯·布来梅,加拿大陆军上校科斯格来夫,法国陆军上将列克雷克,荷兰海军上将赫尔弗里奇,新西兰空军少将伊西德。

战后,战列舰作为一个舰种日趋衰亡,特别是军舰装备导弹后,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的战列舰已难以适应现代海战的要求,纷纷退役。1958年3月,美国将最后四艘战列舰“衣阿华号”、“密苏里号”、“新泽西号”和“威斯康星号”全部封存。

1981年,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为在同前苏联军备竞赛中夺取优势,提出了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大的军事建设计划,决定将海军舰艇从456艘增加到600艘。除了15支以航母为骨干的战斗群外,新任海军部长约翰·莱曼主张启封四艘战列舰,并进行现代化改装。

到1988年,“密苏里号”等战列舰全部改装完毕:原来的十座双联装127毫米火炮炮塔,拆除四座,增设八座MKl41型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四座四联装“渔又”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四座MKl5型六管20毫米“火神”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另外还安装了先进的电子设备,舰尾形状作了改变,可携载四架直升机。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由“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等组成的中东特遣编队,配合美国五个航母战斗群,迅速开赴战区。在代号为“沙漠风暴”的行动中,两艘战列舰向伊拉克发射了第一批“战斧”巡航导弹,并用406毫米口径主炮猛烈轰击伊军阵地。

战列舰主炮的怒吼声,似乎是想再展昔日雄风。但是,海湾战争的帷幕刚刚落下,几艘新启用的战列舰便相继告老“退休”。

1992年3月31日,是战列舰历史上难忘的一天。在礼炮号角声中,世界上最后一艘战列舰“密苏里号”,退出了美国海军现役。它幸运地没有被拆毁,有了一个永久的安身之处——洛杉矶港,将在这里向一批批前来游览的观众述说它的殊荣,述说一个舰种由辉煌到消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