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名将与名战: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将领和战役
9208200000069

第69章 风暴将军施瓦茨科普夫

———第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之海湾战争

〔人物剖析〕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在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里,占领了科威特全境,随后宣布科威特为其第19个省。这一事件不仅引起了海湾危机,还引起了阿拉伯世界内部的总危机,是对中东和平与秩序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对美国建立“新秩序”的全面挑衅。在经过几个月的艰难谈判和调解无效之后,经安理会的授权,美国借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第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前线总指挥官,便是美国四星上将施瓦茨科普夫。

诺曼·施瓦茨科普夫,乳名诺曼,1934年8月22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特伦顿市,乃将门之后。其父是德国移民的后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以军事顾问的身份担任过伊朗国王警察部队的指挥官,负责保护美国经伊朗通往苏联的物资供应线。老施瓦茨科普夫夫妇非常关注自己孩子的教育,他们既让孩子们知道纪律的重要性,又严格管教他们。在其父的性格中,传承着德国人的浪漫天性与一本正经的普鲁士传统气质,这一天性和气质也遗传给了他的儿子。他教导施瓦茨科普夫说,感情不要压抑,要表达,并把他教育部下“彬彬有礼、关心他人、一视同仁”的价值理念也灌输给孩子,这对施瓦茨科普夫后来的影响很大。1944年8月22日,施瓦茨科普夫10岁生日那天,其父从远方给儿子邮来一把有300年历史的古波斯战斧作为生日礼物,并附上一封信。信中写道,这把斧象征着心爱的儿子在“人生的搏击中”所向披靡,并且热情洋溢地谈到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殷切期望:“我以你为荣,并且可以从这过去的10年预见你光辉的前程。我与你妈妈的人生能否成功,都将视你日后的业绩是否辉煌。”这封信的内容大大超过了一个10岁孩子所能理解的程度,但却表达了一个父亲希望自己孩子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成功的角色,并保有不断进取的信条。这件事情同样对施瓦茨科普夫影响甚大,特别是对他以后的军旅生涯影响更大。

1952年,施瓦茨科普夫考入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著名的西点军校。他多才多艺,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并曾任校橄榄球队队长。毕业后,施瓦茨科普夫到步兵部队服役,1957年9月在享有“呼啸山鹰”美誉的美军精锐之师第101空中突击师任少尉排长。后调柏林旅并晋升中尉,在该旅司令部当副官,这使他开始有机会从较高层次看到军事行动的筹划与实施,提高了思维层次。1962~1964年,他在南加州大学学习并获机械工程与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65年主动请缨赴越南参战,作为少校军官任南越空降部队顾问。1970年,带着失败的遗憾,施瓦茨科普夫从越南战场回国,进入五角大楼工作,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军旅生涯。1976年出任华盛顿第9步兵师第1旅旅长。1978年赴夏威夷任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计划处副处长,开始体验到陆海空三军联合指挥部的工作性质与特点。1978年8月,施瓦茨科普夫晋升为准将,并于当年被派往欧洲任第8机械化步兵师副师长,分管后勤工作。1982年调驻佐治亚州第24机械化步兵师师长。1983年参与奇袭格林纳达,再次得到晋升,任陆军作战副参谋长助理。1986年7月晋升为中将,任驻华盛顿第1军军长。1年后,又调回五角大楼任作战计划副参谋长,同时还是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资深成员。这些工作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而且还锻炼了他完成未来使命所需要的外交才能。1988年11月,他晋升为四星上将,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

海湾战争

发生时间:1990年8月2日~ 1991年2月28日

交战双方:以美军为首的多国军队与伊拉克军队

交战地点:伊拉克、科威特

交战原因: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战例点评:此战广泛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立体性强、战场广阔、对抗激烈、节奏加快。战争表明,掌握电磁空间的控制权,对取得战争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战略空袭已成为战争的独立阶段,空中战役的时间占整个战争的9/ 10,对战争进程影响很大;在地面战斗中,实施战役欺骗、加强海空协同、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对方重兵集团,对迅速达成战役目的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作战方式,如构筑坚固的地下掩体和人防工事,大量布设水雷、地雷和开展心理战等,在现代条件下仍未失去其意义;高技术武器装备虽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但如果没有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地理条件特殊和双方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实现把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的目的,美国政府立即实施代号为“沙漠盾牌”的行动计划,任命施瓦茨科普夫为多国部队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负命来到沙特后,首先动用各种侦察力量和手段,对伊军的部署和企图进行了全面而仔细的侦察。通过侦察,施瓦茨科普夫发现伊军地面部队主力,集中在伊拉克南部及科威特,判断伊军企图以地面部队的数量优势与联军进行地面决战。而伊沙边境的中部地区是伊军的薄弱之处。据此,施瓦茨科普夫决心发挥联军空中力量和远战兵器的火力优势,首先使用远程火力对伊军进行瘫痪性打击,使伊军基本丧失整体作战能力,然后再出动地面部队打扫战场。由于联军在空、海军及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可以说对夺取战争的胜利是有绝对把握的。然而,施瓦茨科普夫并没有因此产生丝毫轻敌的念头。因为对于这位曾参加过越南战争、出兵格林纳达的战场“老兵”来说,他深知战争既是力量的对抗,更是智慧的较量。因此,他时时告诫自己,万万不可轻敌大意。于是,当他一踏上沙特的土地,便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作战的组织筹划工作中。他认为联军的作战目的,一是要把伊拉克驱逐出科威特;二是要对伊拉克的战争机器作出致命打击,使其丧失称霸中东的能力。为此,联军必须要对伊拉克的军事工业、军事指挥中心、重要军事设施以及空、海军进行摧毁性打击,同时还要尽可能把伊军主力包围消灭在科威特及伊南部地区。

为达到此目的,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决心首先以航空兵、导弹武器,对伊战略、战役纵深内的要害目标进行重点打击,同时设法将伊军主力钳制在科威特地区。那么,怎样才能把伊军主力钳制住呢?为此,施瓦茨科普夫颇费了一番心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后终于有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即在“沙漠盾牌”阶段,将联军主力首先部署在科沙边境地区,这样一方面可以防御伊军可能跨过科沙边境入侵沙特,另一方面可造成联军主力将直攻科威特的态势,将伊军主力牵制在科威特地区。此时,他又以第4陆战远征旅频繁在波斯湾的科威特海域进行代号为“迅雷”的两栖登陆演习,造成联军要从海上登陆的假象。结果,这一“诡计”的实施,成功地把伊军主力吸引到科威特战区,使伊军在科沙边界和科威特城沿岸,修筑了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设置了大量的地雷、水雷和障碍物,准备抗击联军主力的进攻。

经过两个多月跨海运输,首批10万美军官兵抵达沙特阿拉伯。但此时与美国筹划“沙漠盾牌”行动时的预测相比,伊军实际兵力已高出一倍,装甲车辆更增加了两倍。面对伊军不断增加兵力的态势,施瓦茨科普夫尽管已经急得头顶冒烟,却也只能眼巴巴看着。此时,美国国内一会儿鹰派占上风,一会儿主张经济制裁的又演主角,加之大选将近,政客们的心思好像集中不到海湾。打还是不打?沙漠中的施瓦茨科普夫心急如焚。而施瓦茨科普夫是出了名的“熊”脾气,这始于越南战争。丛林中,战事正酣,一个美军士兵突然中弹倒地,营长施瓦茨科普夫闻讯赶来,一架直升机在天空盘旋。施瓦茨科普夫紧急呼叫驾驶员,请求将伤员带走,然而对方断然拒绝,理由是机上坐的是些重要的“大人物”。施瓦茨科普夫看着血流满面的部下,又抬头望望天空,怒不可遏,冲着无线电破口大骂起来,直到另一架直升机赶来为止。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于是,这位爱护部下、敢于抗上的“暴风雨诺曼”很快就出了名。“妈的,这样下去,10万士兵就会像火鸡一样被沙漠烤熟,你和总统到时候只能卖烤鸡了。”施瓦茨科普夫开始向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摔电话了。

尽管施瓦茨科普夫没有接到开战命令,但是,他一直紧张、密切地注视着外交场上的角逐,命令部队全力做好作战准备。1991年1月15日,布什总统终于下定了作战决心,国防部长切尼立即命令施瓦茨科普夫在16日晚些时候执行命令。然而,此时的施瓦茨科普夫,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焦躁不安或惊慌失措,即使白宫的军事顾问们发出了“上帝啊,为什么他还不进攻”这样的感慨。恰恰就是在这关键时刻,施瓦茨科普夫向世人展现了他作为前线总指挥官冷静的将军本色。在深入地下五层的作战室里,施瓦茨科普夫同他的高级助手们聚在一起。当施瓦茨科普夫把命令发布后,他找到随军教士彼特森上校,要他为美军的胜利和平安祈祷。接着,他放了一张格林伍德“上帝保佑美国”的唱片。对久经沙场的施瓦茨科普夫来说,他对这首歌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希望今天这首歌能保佑他夺取战争的胜利。

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许,代号为“沙漠风暴”的作战行动终于正式拉开了帷幕。施瓦茨科普夫命令航空兵和导弹对伊进行战略空袭,目的在于打乱伊拉克政府的主要职能,摧毁其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为了达到战略空袭的突然性,施瓦茨科普夫早在“沙漠盾牌”行动的后期,就故意让美军空军的飞机实施24小时持续空中活动,并有意让伊军看到在沙特和波斯湾上空有大批飞机活动。这些飞机在执行防御性飞行任务时,其飞行航线和飞机架数与战略空袭计划相同。同时,还形成了每周有一个夜晚空中活动突增的模式。俗话说“兵不厌诈”,美军战前这一系列空中行动,使伊军习以为常,逐渐降低了警惕性。因而,当1月17日凌晨,大批联军飞机升空向伊拉克扑来时,伊军仍未察觉,当F-117A隐形战斗机和“战斧”式巡航导弹袭击巴格达目标40分钟后,伊军才开始实施灯火管制。

38天的战略空袭(1月17日至2月23日),联军基本打乱了伊军的指挥、通信系统,并给伊军地面部队以重创,伊军已基本丧失整体抗击能力。战略空袭结束后,施瓦茨科普夫意识到,出动地面部队围歼伊军主力于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的时机已经成熟。24日凌晨1时,他果断下达了地面进攻的命令。精明的施瓦茨科普夫早在战略空袭初见成效之际,便把在沙科边境的联军地面主力秘密调往伊军暴露而薄弱的右翼,准备从侧后迂回包围伊军主力,将其歼灭在科威特地区。同时,为了进一步钳制科威特的伊军主力,美海军力量在战略空袭的同时,也开始消灭伊海上力量。联军第4陆战远征旅也向科威特东海岸实施佯动登陆,成功地将科威特的伊军主力钳制在科威特地区,积极支援了联军主力向西部的秘密调动。

地面进攻战至2月28日8时,联军歼灭伊军10多个师,击毁伊军坦克1300多辆、装甲车1200多辆,俘敌5万多人。此时,伊拉克见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被迫表示全面无条件地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十几个决议。海湾战争遂告结束。

3月3日,施瓦茨科普夫乘飞机来到遭破坏的科威特机场。伊军在撤退时把许多油井点燃,乌黑的油烟把海湾上空笼罩。施瓦茨科普夫看着跑道不远处从油井喷射出来的火球,心情十分沉痛,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随后便快步走向一架直升机。在直升机上,他俯瞰着硝烟未尽的战场,只见无数伊军的坦克、装甲车和汽车的残骸仍冒着缕缕青烟,散布在广阔的沙漠里。看到这一情景,施瓦茨科普夫的心情又变得十分愉快,他为自己能夺取这场战争胜利而高兴,他像一位画家欣赏自己刚刚绘完的作品一样,尽情地欣赏着自己的战争杰作,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

海湾战争,使施瓦茨科普夫一举成名,被世人称作“风暴将军”!战后,他也向鲍威尔爆发了最后一次“熊”脾气:“我要退休,我不想忍受你所受的窝囊气。”正如他静静地来,施瓦茨科普夫静静地退出了现役,在风景优美的佛罗里达海滨过起了宁静的悠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