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名将与名战: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将领和战役
9208200000045

第45章 战争狂人希特勒(1)

———走向毁灭的侵苏战争

〔人物剖析〕

阿道夫·希特勒,生于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自幼家境贫寒,童年的希特勒生活在父亲的暴力之下,对其一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学3年结束以后,希特勒没有再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是贪婪地涉猎各种书籍、大量作画、欣赏歌剧、参观博物馆。这时,希特勒虽然只有16岁,但已热衷于政治,并成了一个至死不改的德国民族主义者。

1906年,流浪到维也纳的希特勒经常阅读大肆鼓吹极端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反犹主义的书籍,形成了其独特的政治世界观,即反对宽容和全世界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世界观,反对民主和议会制度,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反对社会平等和政治自由,其核心是他一生都始终不渝的“真正信仰”———反犹主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战争充满热情,希望战争为高贵的利雅安人夺取利益的希特勒,一下子“完全被一种异乎寻常的冲动感情支配着”,他“双膝跪地,衷心地感谢上苍有眼”,使他“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随后,希特勒加入了巴伐利亚步兵第1团,在战争中数次侥幸死里逃生,并因作战英勇获得了两枚铁十字勋章。但是,不管希特勒怎样期待着战争胜利,最后德国还是打输了这场战争。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犹如五雷轰顶,痛哭失声”。正如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写:“我简直一刻也坚持不了。我感到天昏地暗,眼前又重新变得漆黑一团,我摸索着,踉跄着,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寝室,一头扑到行军床上,把疼痛欲裂的脑袋埋在了被子和枕头下面。”随后就“过着可怕的日子,甚至更加可怕的夜晚”。“在这些夜晚,我的心中滋长了仇恨,对那些干出这件事来的人———卑鄙堕落的罪人的仇恨”。于是他看清了自己的前途,“决定投身政治”,“当一个政治家”。

1919年9月,希特勒参加了德国工人党,并认识到他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目标来改造这个党,这样就有可能把自己在维也纳时期形成的思想和前线经历所得出的认识,在政治运动中付诸实现。这次,希特勒跨出了他一生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希特勒加入工人党后,很快就以其独特的精神感染力和旺盛的精力逐步控制了这个政党,并将德国工人党正式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纳粹党”。

此时正值魏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经济十分困难,通货急剧膨胀,货币体系瓦解,经济陷于崩溃。希特勒把发生这次灾难的原因,归罪于魏玛共和国和凡尔赛和约,归罪于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主义。敏感的希特勒看到这种形势,自认为是他实现政治抱负的良机,遂于1923年11月8日,在慕尼黑的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政变,宣布“革命已经开始”,但他精心策划的啤酒馆暴动却失败了,他被判监禁5年。出狱后,希特勒并不气馁,他仍不屈不挠,不丧失希望和信心,继续着自己的事业。终于在1933年通过大选,受命组阁出任德国总理。1934年,总统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拥有了无限的权力,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他的第三帝国和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东条英机领导的日本结成轴心国联盟,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持佛郎哥政权,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法国、苏联等国家,最终带领德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侵苏战争

发生时间: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

交战双方:德军与苏军

交战地点:中、东欧及苏联西部

交战原因:德国企图消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进而夺取世界霸权。

战例点评:战争初期突然袭击和防突然袭击是战略指导的重大问题。德国在战争初期突然袭击成功后,多次改变主攻方向,失去了有利战机;苏联在反攻和战略总攻中,正确选定主攻方向,不给德军以喘息机会,集中主力连续实施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德军在多次重大作战中,因缺乏足够的战略预备队而达不到预期的战略战役目的;苏军则在一系列大规模战役中及时组建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并在关键时刻将其使用在主要方向上,从而得以持续发展胜利。随着战争规模空前增大,战略性任务必须依靠庞大的军队集团才能完成。苏军的方面军群战役和德军的集团军群战役,成了战略性战役的基本样式。此外,苏联人民的敌后游击运动也为夺取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吃一惊,并感到难以置信!”1941年6月22日拂晓,也就是拿破仑入侵帝俄129周年的前一天,以神圣罗马帝国的著名皇帝———巴巴罗萨命名的战争计划,终于在希特勒的手中付诸实施了。在此之前,希特勒已完美地征服了北欧、中欧、西欧和巴尔干半岛的众多国家。德国在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拿下丹麦,23天夺取挪威,5天内轻取荷兰,18天荡平比利时,39天就使号称“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国屈膝投降。如此显赫的战果,加之久拖不决的对英战事,使希特勒深信“彻底消灭犹太共产主义俄国”的伟大时机已经到来,并为计划的实施做了大量细致周密的准备。

开战前,德军在苏德边境线上秘密集结了200余个陆军师约420万人,空军120万人,海军10万人,总兵力达550万人,占德军总数的77%。这支庞大的军队装备有4.7万门火炮,4000余辆坦克和近5000架飞机。根据该计划,德军将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突袭的方式围歼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阻止其退往内地,尔后兵分三路向北线列宁格勒、中线莫斯科和南线高加索地区发动全面进攻,并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阿斯特拉罕一线,在苏联进行战争总动员之前,在4~6周的时间内打垮苏联,占领苏联的欧洲部分。

战争爆发初期,一切进展如同希特勒战争计划中预计的那样顺利。思想麻痹、戒备不足的苏联红军官兵,在其最高统帅部的错误指挥下无路可退,不断地被围歼。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对红军的“大清洗”和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战略欺骗,终于显现出了效果。至7月13日,德军北方集团就前进400~450公里,占领波罗的海沿岸诸国,推进到列宁格勒市郊;作为主攻方向的中央集团,前进450~600公里,兵锋直指莫斯科;南方集团前进300~350公里,进逼乌克兰首府基辅。苏军则遭到巨大损失,损失军队达数百万以上、技术兵器无计其数,兵力对比变得更加有利于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