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名将与名战: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将领和战役
9208200000027

第27章 苏联“雄鹰”索科洛夫斯基

———苏联卫国战争东线大反攻之斯摩棱斯克战役

〔人物剖析〕

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元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身经百战的名将。索科洛夫斯基这个姓,是“雄鹰”之意。他于1918年参加工农红军,1921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国内战争时期,历任团长、旅长、师参谋长等职。1927年任土耳其斯坦方面军作战部副部长,后任师参谋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区参谋长等职,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1年2月任苏军副总参谋长,1945年4月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副司令。他指挥部队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斯摩棱斯克战役、奥得-尼斯河战役和攻克柏林等重大战役,从莫斯科一直打到柏林,屡建战功。索科洛夫斯基于1940年6月晋升少将,因其战功赫赫,4年后便获得苏联元帅军衔;先后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8枚、“胜利勋章”1枚。

二战后,他于1946年出任苏军驻德集群总司令,1949年起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2~1960年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1960年起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1952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1962年主编《军事战略》一书。该书系统论述了苏联的军事战略观点,特别是现代条件下核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等问题,对于苏联军队建设和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战略家的广泛关注。因此,索科洛夫斯基又有“苏联现代核战略的先驱者”之美称。同时,他还著有《解放乌克兰》《光荣的战斗历程》《莫斯科大会战及其历史意义》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说朱可夫是最高统帅的左右手,索科洛夫斯基就是朱可夫的左右手。索科洛夫斯基作为朱可夫的参谋长,在莫斯科会战中发挥了左膀右臂的作用。从此以后,他多次担任朱可夫的参谋长或副手,朱可夫所取得的一系列耀眼的荣誉中,或多或少都有索科洛夫斯基的贡献,也使当时的他成为苏联军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索科洛夫斯基戎马生涯50余年,从各个层面充分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早在国内战争期间,他先是率部在伏尔加河中游地区与白卫军和捷克白匪作战,后辗转白顿涅茨河同哥萨克白匪作战。在东部战线的反攻中,又参加了解放乌拉尔和车里雅宾斯克等战役,参加了同邓尼金军队的作战。在战火的洗礼中,他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指挥经验,并因表现优异而深受赏识和信任。1921年在参与平息了安东诺夫叛乱之后,便升至集群司令。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他作为副总参谋长,得以进入苏军最高指挥中枢,参与从战略层次筹划和指导战争,经历了战争初期十分不利的困难局面。随后,作为方面军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了苏军西线几乎所有战略性战役的具体筹划和组织指挥工作。在1941年12月的莫斯科保卫战中,他与朱可夫一道率领西方面军,以积极防御的作战形式,顶住了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使德军精锐部队精疲力竭后,转入坚决反攻;并与友邻部队协同作战,重创德军,将其驱至距莫斯科100~250公里一线地区,粉碎了希特勒不可战胜的神话。1942~1943年,他参加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此后,又在库尔斯克会战、解放乌克兰、收复明斯克等战役中取得成功。

1944年夏,他在苏德战场西部筹划和指挥了白俄罗斯、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后,实施了空前规模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歼灭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及其首都华沙,向前推进了500~600公里,反攻到德国境内。最著名的是进军德国领土东普鲁土,歼灭希特勒重兵集团,攻克柏林。从战争实践的角度来看,苏德战争是他一生中最有闪光意义和代表性的阶段。而斯摩棱斯克战役又是充分体现他高超指挥才能和军事天赋的一役。

斯摩棱斯克战役

发生时间:1943年8月7日~ 10月2日

交战双方:苏军与德军

交战地点:加里宁州部分地区和斯摩棱斯克州

交战原因: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左翼,阻止其兵力调往苏军实施主要突击的西南方向,并解放斯摩棱斯克。

战例点评:首先得益于索科洛夫斯基的正确指挥;再则是他广泛开展党政工作,使所属部队保持了高昂的进攻锐气;此外,发动游击队从后方对敌人实施袭击,并破坏敌人交通线,给进攻军队以巨大支援。

斯摩棱斯克战役,是1943年8月7日至10月2日,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共同实施的进攻战役。

在这次战役(1943年8月)之前,加里宁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左翼部队和西方面军(司令为索科洛夫斯基上将),对防守斯摩棱斯克、罗斯拉夫利地域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克卢格元帅)形成了包围态势,并从北面对基洛夫、罗斯拉夫利一线以南行动的德军整个战略集团造成威胁。苏军形成了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和罗斯拉夫利方向实施突击的有利局面。

索科洛夫斯基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在没有掌握实际情况、搞清楚某些问题之前,是不能轻率地下决心的。因此,他多次带领参谋人员前往阵地,力求获取正确的情报。他经过细致观察和大胆果断的判断,最终提出建议,以2个方面军实施一系列同时突击,以便在宽大正面牵制敌人兵力,予以分割,并粉碎杜霍夫希纳、亚尔采沃、多罗戈布日、叶利尼亚、斯帕斯杰缅斯克等地域的德军集团。他所属的西方面军在其中央实施主要突击,并在粉碎当面德军后,向罗斯拉夫利进攻,在西南方向对布良斯克方面军当面行动的德军集团一翼实施突击;西方面军右翼部队与加里宁方面军左翼各集团军完成当前任务后,协同向斯摩棱斯克总方向发展进攻,如布良斯克方向进攻顺利,则将西方面军主力转向斯摩棱斯克。这一建议考虑到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充分体现了索科洛夫斯基的指挥才能。最终,苏军按照这一计划执行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进攻开始前,苏军参战兵力共有10个集团军(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9、第43集团军和西方面军的第5、第10、第21、第31、第33、第49、第68集团军和近卫第10集团军)计125万余人、火炮和追击炮206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30辆、飞机1100架。战役准备期间,进行了大规模部署变更。全体人员进行了在森林沼泽地行动的训练,掌握了突破敌人预有准备防御的经验。在长期防御后转入进攻,对军队在精神政治方面的准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德军统帅部认为,扼守斯摩棱斯克以东阵地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方向配置了40多个师,并建立了包括5~6道防御地带,纵深为100~130公里坚固防御。在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当面防守的德军集团,共有3个集团军(坦克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一部),计85万余人、火炮和追击炮近88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约500辆、作战飞机近700架。

8月7日,苏军进攻开始。索科洛夫斯基指挥西方面军向斯帕斯-杰缅斯克、罗斯拉夫尔方向实施突击,为尽快突破德军防御,方面军第二梯队当日即投入交战。德军陆续从奥廖尔-布良斯克方向抽调11个师加强这里的防御。几经激战,在战役过程中粉碎了斯帕斯-杰缅斯克地域的德军集团,西方面军于13日解放了斯帕斯-杰缅斯克,向纵深推进30~40公里,尔后被阻止在中间防御地区。加里宁方面军从8月13日起向杜霍夫希纳方向展开进攻,楔入德军防御甚微。经5天战斗,仅楔入德军防御6~7公里,因兵力不足未能扩张战果。敌人在此构筑有完善的多地带防御,森林沼泽地特点使苏军突破敌人防御更加复杂化。在此情况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暂时停止了进攻,以变更兵力部署和准备新突击。鉴于布良斯克方面军前进顺利,决定将西方面军主力集中于斯摩棱斯克方向。

9月7日,经大本营准许,加里宁方面军暂停进攻行动,所属部队着手准备杜霍夫希纳-杰米多夫战役。

8月21日至9月6日,西方面军准备并实施了叶利尼亚-多罗戈布日战役,于8月30日攻占了叶利尼亚,右翼强渡第聂伯河后的当日夜里,德军从多罗戈布日附近撤退。西方面军于9月1日解放了多罗戈布日。至9月6日日终前,方面军推进35~40公里。

很快,西方面军前出至乌斯特罗姆河、杰斯纳河一线。索科洛夫斯基上将决定经短时间准备后重新发起进攻。战役的目的,是在杜霍夫希纳方向实施进攻战役的加里宁方面军配合下,同时实施一系列正面突击,以分割当面敌军,并将其各个击溃。作战部署是:以近卫第10、第21、第33集团军在中央向波奇诺克、奥尔沙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右翼各集团军(第31、第5、第68集团军)向斯摩棱斯克进攻,以左翼各集团军(第49、第10集团军)向罗斯拉夫利进攻。尽管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兵力未占明显优势,但在突破地段,火力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火炮和迫击炮15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48个单位。

9月16日,西方面军右翼第31集团军各兵团攻占亚尔采沃市;左翼第10集团军从行进间强渡了杰斯纳河;空军第1集团军有效地支援了进攻部队。德军统帅部被迫将“中央”集团军群主力撤向斯摩棱斯克。西方面军于9月23日切断了斯摩棱斯克-罗斯拉夫利铁路,次日进抵索日河,并从南面包围了在斯摩棱斯克地域防守的德军。与此同时,方面军右翼粉碎了敌人在斯摩棱斯克东接近地的抵抗。第31、第5集团军从行进间强渡第聂伯河后,于9月24日夜间从数个方向突入斯摩棱斯克,并于次日凌晨解放该市。敌人失去了西方向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防御枢纽部。同日,第10集团军攻占罗斯拉夫利。西方面军在向奥尔沙方向和莫吉廖夫方向发展进攻时,从行进间强渡了索日河,于10月2日前进抵克拉斯诺耶以东、戈尔基,普罗尼亚河一线,并进入白俄罗斯东部地区。德军统帅部力图不让苏军突入白俄罗斯腹地,在这一线建立了坚固防御。10月2日,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命令,停止了进攻。

斯摩棱斯克战役使苏军在宽达400公里的地带向西推进200~250公里,肃清了加里宁州一部地区和斯摩棱斯克州全境的德国占领者,为解放白俄罗斯奠定了基础。在进攻过程中,德军7个师被击溃,14个师遭重创。为抗击苏军在斯摩棱斯克方向的进攻,德军被迫从奥廖尔-布良斯克方向调来13个师,从其他方向调来3个师,从而有助于苏军胜利结束库尔斯克反攻。苏军104个战功卓著的兵团和部队(加里宁方面军34个、西方面军70个)被分别授予“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杜霍夫希纳”、“亚尔采沃”、“杰米多夫”、“罗斯拉夫利”等荣誉称号。许多兵团和部队荣获勋章。数万名军人得到战斗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