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名将与名战: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将领和战役
9208200000019

第19章 苏联大元帅斯大林(2)

战例点评:苏军不断完善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体系,加强对空和对坦克防御,重视战略预备队的组建和适时集中使用,善于组织炮兵进攻及各军兵种和游击队的协同,从而初步扭转了战局。而德军虽在初期取得一定战果,但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缺乏预备队和冬季作战准备等原因而终遭失败。

莫斯科会战,是斯大林统帅苏军在苏德战争爆发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战略性战役的胜利。此役苏军共歼敌50余万人,彻底粉碎了希特勒“闪击战”计划,为苏德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奠定了基础。斯大林在战役全过程中表现出高超的统帅才能,使之成为体现斯大林军事艺术的经典战役。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在北、中、南三个方向对苏联实施突然袭击,苏军西部边防迅速崩溃。至1941年9月底,德军北翼围困列宁格勒无法取得进展,南翼攻占基辅,中央攻占斯摩棱斯克,距莫斯科仅300~400公里。因而德军将进攻重心重新转向莫斯科方向,开始实施“台风”计划。根据“台风”行动计划,德军企图首先围歼苏军主力于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地区,尔后以强大的装甲摩托化兵团从南、北两翼实施钳击,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于入冬前攻占莫斯科。为此,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沿西德维纳河、罗斯拉夫尔、格卢霍夫一线,展开3个集团军和3个装甲集团军,第2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其总兵力为76个师又2个旅,约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莫斯科面临着自1812年拿破仑侵俄以来从未有过的威胁。

斯大林号召全国军民:“誓死保卫莫斯科!决不让纳粹血手玷污列宁的陵墓!”苏联莫斯科守军有15个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级集群,共125万人,配备坦克990辆、火炮7600门、飞机677架。战役初期编成三个方面军,以科涅夫上将指挥西方面军位于奥斯塔什科夫地区,叶廖缅科上将指挥布良斯克方面军位于叶利尼亚以西地区,布琼尼元帅指挥预备队方面军位于波加尔以东一线,建立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体系,在莫斯科接近地先后建立勒热夫-维亚济马和莫扎伊斯克两道防线,阻止德军向莫斯科突进并予以大量杀伤,为转入反攻创造条件。

9月30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从南翼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德军第2装甲集群,从绍斯特卡地域向布良斯克方向迂回包抄,一部兵力向奥廖尔方向实施突击,10月3日占领奥廖尔。德军第3、第4装甲集群,于10月2日分别从杜霍夫希纳和罗斯拉夫尔地域发起进攻,向维亚济马以东迂回包围,步兵部队实施正面钳制和翼侧突击,6日占领了布良斯克。与此同时,德军坦克集群从北面突破了维亚济马防线。7日,德第4坦克集团军又从南面突入维亚济马,南北合围,把苏联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所属的4个集团军包围起来。被围苏军顽强抵抗,牵制敌军20多个师。10月中旬,部分苏军突围,退到莫日艾斯克防线。

斯大林为扭转战役初期的不利形势,决定将预备队方面军并入西方面军,并召回朱可夫,授权其指挥西方面军,在德军进攻主要方向上抗击德军进攻,先后建立两道坚固的纵深防御地带,将精锐力量配置于敌人威胁最严重的方向,并运用兵力不断发起反击,滞缓敌人进攻锐势。同时,建立莫斯科防御区,动员45万市民构筑工事,新建若干民兵师,做好巷战准备。13日苏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被歼,一部突围,卡卢加失守。14日,布良斯克方面军所属3个集团军被德军合围在布良斯克南北地区。同日,德军突入加里宁市。17日,苏军成立以科涅夫为司令的加里宁方面军。18日,德军占领莫扎伊斯克,继而突破苏军第二道防线。23日,苏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被歼。德军称,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军67.3万人。莫斯科局势进一步恶化。

斯大林命令政府机关和人员向后方撤离至伏尔加河上的库比雪夫,重要的工厂与企业向后方疏散,而他自己却坚守在莫斯科城内。10月中旬,从远东调回的集团军为苏军注入新的力量。斯大林逐渐将战略预备队中的部分集团军投入交战,至10月底,苏军以顽强防御将德军阻止在加里宁、纳拉河、图拉一线。

11月7日,在莫斯科远接近地隆隆的炮声中,斯大林在红场照例举行庆祝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阅兵式,发表了著名的红场演讲,受阅部队由红场直接开赴前线。15日至17日,德军经过10多天的调整和补充后,先后向克林、罗加切沃方向和图拉、卡希拉方向发起进攻,企图从南北两翼迂回莫斯科,但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及严寒与道路泥泞的困扰,进展十分缓慢。11月底至12月初,北路德军一部在亚赫罗马地域渡过莫斯科河-伏尔加河运河,在东岸建立登陆场;另一部在运河西岸进至莫斯科以北34公里处。中路德军在纳罗福明斯克附近强渡纳拉河,向莫斯科正面发起进攻,进至莫斯科西南40公里处的戈利齐诺地域;南路德军逼近卡希拉。11月27日至12月5日,苏军约6个集团军在莫斯科南、北两个方向实施反突击,于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和图拉以北地域击退德军进攻,恢复了纳拉河沿岸的原有态势。

随着苏联严冬的到来,在恶劣天气和苏军殊死抵抗下,德军南、北、中三路进攻均遭挫折,军队减员严重,后勤补给不继,预备队消耗殆尽,开始失去进攻势头。斯大林敏锐地意识到战役的关键时刻到来,毅然将莫斯科附近地区秘密集结的6个集团军的战略预备队全部投入使用。1941年12月5~6日,苏军出其不意地在加里宁至叶列茨一线,开始全线反攻,先后实施了加里宁、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图拉、叶列茨和卡卢加进攻战役,并在罗斯托夫和季赫温方向展开积极的配合行动。8日,德军被迫转入防御。9日至30日,加里宁方面军以强攻收复加里宁市,尔后向勒热夫方向发起进攻。西方面军右翼陆续解放伊斯特拉、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和克林等地;左翼实施向心突击,迫使德军撤出图拉东北突出部,消除了莫斯科南翼的威胁,进而解放卡卢加。西南方面军右翼占领叶列茨,向西发起进攻。德军遭此失败后,希特勒解除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等高级将领的职务,自任陆军总司令,命令东线德军坚守待援。至1942年1月7日,苏军在反攻中重创德军38个师,前进到勒热夫、鲁扎河、莫萨利斯克、韦尔霍维耶一线。

1942年1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西方、西北和西南战略方向发起总攻,并以西方正面为主攻方向。1月8日至9日,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左翼,先后发起勒热夫-维亚济马、托罗佩茨-霍尔姆和博尔霍夫进攻战役。1月18日至2月24日,苏军第4空降军1万余人在维亚济马以南及西南地区空降,与突入德军后方的西方面军一部会合。至1月26日,苏军合围德军奥列尼诺集团,从深远包围德中央集团军群。2月初,来自西欧的德军增援部队(12个师又2个旅)和中央集团军群北翼部队,分别在尤赫诺夫以北和勒热夫地域实施反突击,合围进攻维亚济马和奥列尼诺的苏军部队。4月2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西方向部队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莫斯科会战至此结束。

莫斯科会战,使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遭到重大失败,损失官兵50万人(其中冻死冻伤10万余人)、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余辆。斯大林统帅苏军经过艰苦奋战,粉碎了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向西推进100~350公里,解放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梁赞州,以及斯摩棱斯克州和奥廖尔州部分地区,粉碎了希特勒以“闪击战”消灭苏联的计划,迈出了走向胜利的第一步,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