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9208100000044

第44章 盗墓风潮第六波:民国近代的盗墓破坏(3)

1922年,吴佩孚在洛阳时曾严令缉捕孙殿英这个毒贩,孙在洛阳不能立足,乃逃往陕州躲避。他在贩运毒品时结识了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团长兼豫西镇守使丁香玲部的官佐,因而在镇守使署混得了一个副官职位,不久升为机关枪连连长,居然成了一名军官。以后利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驻豫西军开赴前线之机,率部哗变,搜罗郏县、禹县、临汝县等县土匪和庙会道徒,一时声势颇大。1925年春,孙殿英和其他匪首被憨玉春收编,孙任第五混成旅旅长。后又改投国民第三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叶荃部下任旅长,旋复升师长。胡匪出身的山东军事督办张宗昌与孙殿英见面后,十分赏识他,就委任其为第五师师长。在张宗昌的羽翼下,孙殿英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流寇式的军事小集团。1926年春,张宗昌与李景林合向国民军反攻,孙殿英率部袭击了国民军第三军所属徐永昌部,为张立下了显赫战功,张宗昌即将孙殿英部改编为直鲁联军第三十五师,后又扩大编制,以孙为军长。在直鲁联军节节败退之际,善于见风使舵的孙殿英更换旗帜,投靠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总指挥的徐源泉,孙殿英任第十二军军长,打起青天白日的旗帜。

1928年7月8日,孙殿英在军部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崩皇陵也是革命,是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为革命做出贡献的“正义”之举,并由冯养田宣布行动方案。至此,一场旷世罕见的盗宝事件,拉开了序幕。

1928年正是军阀混战、国穷如洗、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不属国民党正规军的杂牌军孙殿英部,被蒋介石另眼相看,克扣孙殿英军队的粮饷。孙殿英军队的官兵已半年没有发饷,军心浮动,常有开小差的事情发生,孙殿英自己也明白,若上再不拨粮款,恐怕开小差的更多,甚至有哗变的危险。部队这一严峻的形势,迫使孙殿英不得不苦思“解药”。蓦地,一个罪恶的念头在他脑海萌发:“盗墓去!”孙殿英是土匪出身,虽然位至将军,但大字不识一个;战功没有,赌技却超群。盗墓时和身份是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因此后被讥为“盗墓将军”。

原来,清东陵自建陵以来,一直设有护陵机构守卫,那里有管陵人员,并驻有旗兵、绿营兵守护,还有宗人府、礼工部等机构分别承担陵寝一切事务。但自清朝灭亡后,这些陵墓就再也没有正规军队看管了,曾多次发生过盗墓事件。1921年,直隶省长曹锐以查办天丰益买陵树为名,派兵查抄没收天丰益在东陵地区的一切财产,并设立垦植局。至此,东陵完全落于北洋军阀之手。

更有甚者,东陵的地面建筑也被军阀和当地土著人偷盗拆毁,先是各庙宇所有铜制装潢,如铜钉、铜字等全部被盗,继而各殿隔房、槛框、窗棂被拆卸一空。1927年,惠妃陵被盗,殉葬珠宝被洗劫一空,惠妃尸身弃置棺外。1928年6月,土匪出身的马福田向来不安分,早对清东陵宝藏垂涎,趁清东陵附近没有守兵便大肆洗劫一番,然后逃之夭夭了。

孙殿英派师长潭温江去清东陵做了一番详细的探查,决定先从慈禧太后的陵墓开始盗掘。就这样,一起震撼中外的东陵盗宝案就这样悄悄地准备着。在军事上表现平平的孙殿英,一夜之间震惊了整个世界。

但是盗墓过程并没有他们预想的那么顺利,首先开赴东陵是孙殿英的心腹谭温江和旅长韩大保。虽然,士兵们挥舞着铁锹、斧子等工具埋头苦干,挥汗如雨,可是都只能挖到陵墓的皮毛。他们挖了几米深后,就再也挖不下去了,因为里面全都是坚硬的大石头。无奈之下,谭温江只得命令士兵们不停地变换挖掘地点。这也无济于事,整整挖了两天两夜,定东陵都快被挖成马蜂窝了,还是找不到陵墓的入口。孙殿英十分着急,就派人把当地地保找来。地保是个40多岁的小地主,听说是要为盗皇陵当“参谋”,顿时吓得脸色蜡黄,两腿直打颤,但又惹不起这个军长,只好说:“陵寝面积这么大,我也不知道入墓穴的具体位置,还是找几个附近的老旗人问问吧!”这话提醒了孙殿英,他立即派人找来五六个老旗人。可这些老人也不知道地宫入口,孙殿英以为他们是不肯说出秘密,开始还好言哄劝,渐渐失去耐心,就用鞭子抽、烙铁烙。老人哪经得起这折腾,不到半天工夫就死去两个,有一个实在受不了孙殿英的折磨,就说离此地10多公里有个苏必脱林曾参加修筑陵墓,兴许还能记得进地宫的位置。

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不让外人知道地宫入口,修筑皇陵最后一道工程:隧道的匠工往往都被处死。那么,这个苏必脱林又是怎么逃离虎口,独自生存下来的呢?这里面有一段奇事。

原来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救了他的命。当时慈禧入葬时,在工匠中挑出81人留下最后封闭墓道,并告诉石匠们可以从另一事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们心里明白得很,这只不过是历朝沿袭下来的骗局,既然被留下了,就别想活着出去。当时这个苏必脱林已40多岁了,几天前听乡里人带信,说他老婆给他生了个大胖儿子,可把他喜坏了,现在要他留下来,连儿子也没看一眼就死去,心里不是个滋味。他在搬动石头时走神,脚下一滑,一块大石头砸在身上,当场就昏过去了。当时正忙碌中的监工以为他死了,怕玷污了金券(即寝宫),便叫人拖出去扔到荒山坡。苏必脱林醒来时发现自己不在陵墓工地,又惊又喜地拼命跑回家,这样才算捡了一条命。

孙殿英从老旗人口里知道了这个秘密,便迫不及待地去找苏必脱林。深更半夜,苏必脱林突然被几个军人请到东陵来,他迷迷糊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孙殿英对他说,请指点一下进入慈禧寝宫的墓道入口就送你回去。苏必脱林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吓得小腿肚子直抽筋,跌坐在椅子上。苏必脱林想,我怎么能做出出卖祖宗的事呢?孙殿英用元宝、金条来引诱,苏必脱林还是一言不发。孙殿英火了,吩咐手下搬来刑具准备用刑,转而一想,如果苏必脱林经不住用刑,死了,我哪儿去找墓道入口?于是又没有上刑。但是老奸巨猾的孙殿英立刻就想出了一个对付苏必脱林的办法,只见他大手一挥,说:“你不说,是不是?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去,把他儿子给我抓来,今天我就是当着他的面扒了他宝贝儿子的皮!”这一招真灵,还没等孙手下的人出门,苏必脱林就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在石匠的带引下,墓道口找到了,但道口被多层花岗石堵得严严的,石头与石头之间又用桐油糯米石灰浆粘固,真可谓天衣无缝,比自然山石还难凿。工兵营长叫人搞来两大桶硝镪水,想用侵蚀的办法打开石障,但还是无济于事。时值夜半,掘墓的官兵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瘫倒在地上。孙殿英一看急了,干脆叫部下运来炸药,牵上导火索。只听“轰、轰”几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慈禧陵墓的墓道被炸开一个大窟窿,刹时“嗖嗖”:一股股阴霉气从墓里窜出,吓得官兵直往后退。于是孙殿英下令命谭温江带一排士兵堵在墓道口,谁敢逃跑就打死谁。

孙殿英带着部队按着苏必脱林所说的话很快就找到了地宫的入口。只见这个入口被许多层巨大的花岗岩石堵得水泄不通,但这已经丝毫难不倒孙殿英了。此时的战争,已经进入了入热兵器时代,火药的广泛应用也给孙殿英的盗墓带来了方便。

孙殿英叫工兵营运来炸药,牵上导火索。“轰轰”几声巨响之后,慈禧陵墓的入口就被炸开了一个大窟窿。官兵们见陵墓已经打开,蜂拥着闯了进去。

这些士兵已经半年没有发过军饷了,见到陵墓里那么多值钱的东西,就抢了起来。他们一拥而上,将供桌上的殉葬宝物抢得精光。然而,这些并没有让他们满足,因为他们知道,更多、更好的宝贝还没到手呢。这些宝贝就在慈禧的棺椁里。利益的诱惑驱散了他们对死尸的恐惧心理,他们毫不犹豫地用刀劈斧砍,将慈禧的棺材打开。只见棺材里金碧辉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稀世珍宝。士兵们你争我抢,一会儿就把棺内的珍宝劫掠一空。

在他们疯狂的抢劫中,已经丝毫不顾及眼前的尸体就是那个曾经让全中国人都闻之色变的慈禧太后了。他们把慈禧尸骸扯出棺外,因争抢宝物太过激烈,以至慈禧的尸首被扯得七零八落,惨不忍睹。他们抢完棺椁内的宝物后,又将棺椁移开,把棺椁底下金井中的财宝也洗劫一空。

清帝王陵——中国封建帝王陵的最后绝唱,文物宝库,本可避遭劫难的,完好保留给后代子孙,竟然让一介武夫给毁了。从民国时间的报纸上可以看到,孙殿英恶行传出后,举国震惊,社会各界强烈谴责,要求追究其法律责任。为逃脱罪行,孙殿英“花钱消灾”,用盗得的珠宝上下打点——从乾隆墓中盗得的九龙宝剑、慈禧口中的夜明珠、一批名贵的古玩、字画等,分别送给了蒋介石、宋美龄;慈禧的枕头“金玉西瓜”送给了宋子文;另一枚宝剑送给了何应钦;阎锡山则得到了50万两黄金。孔祥熙、戴笠等关键人物也都分别得了孙殿行贿的宝物。

由于政府的腐败,四处行贿的孙殿英最终逍遥法外,震惊一时的清东陵被盗案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孙殿英是个十足的兵痞,毫无道德节气科研。抗日战争期间,他到处投机倒把,不但在驻军附近设立招待所招待日本人,最可耻的是1943年4月,孙殿英被日军包围后竟然不战而降,堂而皇之地当了汉奸,其部变身“和平救国军”,任伪军副司令。日本投降后,他投降蒋介石,摇身一变,又成了“国民党先遣军”,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的军长。但作恶多端的孙殿英未得好死,1947年解放战争中,孙在河南汤阴战场上被解放军俘虏,一年后病死于狱中,也许真是应了盗墓者不得好死的说法。

十全老人墓不保

就在潭温江部挖掘慈禧陵时,柴云升部也正在全力寻找乾隆裕陵的地宫入口。由于丁庭部在挖掘康熙帝的景陵时发现积水,孙殿英决定舍弃景陵,让丁庭协同柴云升共同挖掘裕陵,以速战速决。几经周折,终于打开了地宫,几具帝后的棺椁均被利斧劈成碎块,无数的商周铜鼎,汉玉浮屠,宋瓷瓶壶,金质佛像,连同大宗的玉石、象牙、珊瑚雕刻的文玩、古董、名帖字画、古书纸扇……均被抢的抢、扔的扔。尤其可叹的是,乾隆这位活了89岁的皇帝倾其一生搜集而来的一卷卷旷世罕见的名帖字画,孤本秘籍,都被当作废纸草芥扔于烂泥浊水之中。

乾隆是我国历史上被人广为称颂的皇帝。在他60年的统治中,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集大成的时期,君主专制的程度,无论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达到了顶点。

但是,在他统治的中期以后,奢侈之风开始蔓延开来。乾隆皇帝对自己前半生取得的成就十分骄傲和自豪,自封为“十全老人”。随着心态的变化,他开始好大喜功起来,虚荣心日增。他喜欢周围的人歌颂他英明伟大,更喜欢别人颂扬他的智慧和才能。乾隆的这种好大喜功及虚荣心不仅体现在他的众多诗作中、辉煌的陵园上,还体现在他的陵墓上。

乾隆的父亲雍正好不容易开辟了清朝的西陵,但乾隆似乎并不买父亲的账,又将自己的裕陵建造在东陵,这是什么原因呢?清朝鼎盛时期建造的裕陵的规模又如何呢?

乾隆皇帝登基后,本想跟随父亲,也在西陵选择万年吉地,以示孝敬。他在西陵选好一块吉地后,又考虑到后世子孙对此事如何承继安排。如果子孙们都效法他,眷恋父子之情,相继葬入西陵,则东陵势必香火冷落,园寝荒芜。为兼顾两陵关系,他便在东陵的胜水峪选了万年吉地,将自己儿子嘉庆帝的陵寝建在西陵,并要求后世子孙隔代相葬,即父子不葬在一起,这样清朝的东西陵就都不会冷落。他的这种打算在乾隆六十一年(实为嘉庆元年)的谕旨中,把东、西两陵的形成及兆葬之制说得很透彻。

乾隆帝继承了康熙、雍正朝的盛世,建陵时正值国家鼎盛、国库丰盈之际,遂遍选天下精工美料。其木材来自川、广、云、贵及东北兴安岭的原始森林,石料取自北京房山和蓟县盘山的石场,砖料由山东、江苏专门烧造,瓦料由京西琉璃厂运送,土料也是于数十里外选择来的含沙量合适的“客土”。裕陵占地面积为46.2万平方米,工程进展数十年,耗银200多万两。

裕陵的规模稍逊于顺治皇帝的孝陵,但建筑的壮美、工艺的精湛在清代诸陵中可谓是首屈一指。裕陵建有神道、神功圣德碑亭、华表、神路桥、牌楼门、神道碑亭、神厨库、朝房、班房、下马碑。隆恩门内建有东配殿、西配殿、隆恩殿、焚帛炉、玉带桥。陵寝门内建有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所有这些建筑都不同凡响,尤其是地宫与隆恩殿,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裕陵是清东陵里耗资最多、耗时最长的陵墓,光地宫内部雕刻梵文、咒语一项就花费了3万两白银。可以说极尽奢靡。乾隆的陵墓无论是在建筑规模还是在建筑艺术上都有很多独到之处。

裕陵是在大清国实力最为强盛时营建的,其豪华程度非前后世之帝王可比。在那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虽然在科学技术上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但是中国仍然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为繁荣、最为富裕的国家。因此,裕陵的修建和地宫中的陪葬极尽奢华。

据现在考古所知,裕陵的地宫在已出土的清代皇陵中最为宏伟,进深54公尺,面积337平方公尺,由三间长方形的券堂——明堂、穿堂、金堂串连成“主”字形。乾隆皇帝的棺椁便放置在最里侧的金堂,两旁还有附葬的二后、三妃灵柩。地宫内四壁和券顶皆雕满各种佛像、经文和装饰图案,雕刻刀法明快,线条细腻流畅,以明堂门洞两侧浮雕的四大天王像和券顶的五方佛像最具代表性。

孙殿英率领着他的部对对慈禧的定东陵大肆劫掠时,并没有忘了乾隆的裕陵。他派手下的得力干将柴云升去盗掘裕陵。柴云升接到这个任务后,十分兴奋,带领着自己的队伍迅速向裕陵挺进了。

柴云升本人是行伍出身,肚子里本来就没有什么墨水,对乾隆陵墓的相关知识就更加缺乏了。他的部队一开进陵寝,便像一群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四处乱窜。他们的挖掘毫无章法可言,短短的一天,这位伟大皇帝的陵墓表面就已经面目全非了。柴云升在对清裕陵的盗掘中遇到了孙殿英盗掘定东陵一样的问题,就是无论怎样也找不到陵墓地宫的入口。

柴云升令自己手下最得意的旅长韩大宝,率部挖掘陵墓宝顶的最前方,也就是明楼的后方,令三个团长分别率部挖掘宝顶的左、右和宝顶上端,企图以四面开花的方式打通地宫。与此同时,他还当场下令,“只要挖出地下的一块窑砖,赏一个袁大头(银元)”。所有的官兵听说挖出一块砖就能换来一块银元,于是个个争先,人人望赏,镐头铁锨又狂飞乱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