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9208100000021

第21章 手眼通天,鬼蜮伎俩:盗墓者技法(1)

盗墓手段屡创新

以盗掘文物为目的的民间盗墓活动非常隐秘,自古以来这个行业就存在,而随着收藏风气的兴衰,其活跃程度也随之起伏。近几年,盗墓活动又随着古董热的长温而变得益发猖獗。

与国家有组织的保护性挖掘相比,盗墓者是极其聪明的。国家组织的考古发掘工作很细致,甚至用刷子干活。方式上几乎全都是“大揭顶”(地宫庞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术”问题。而盗墓者不然。历朝历代对盗墓行为都在法律上给予严惩,现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时间”观念和“隐蔽性”就很强。国家组织的考古发掘中使用最多的刷子、木铲对盗墓者来说是没用的。

对于盗墓贼来说,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墓的地点和想好盗的方式。

盗墓者一般从三个途径确定墓葬的地点:

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以判断墓葬的级别年代等粗略信息,据说有古墓的地方由于自然的地质五花土在埋葬过程中遭到破坏,庄稼的长势一般会比周围地区要差一些;

从地方文献、民间传说中寻觅古墓的踪迹;

比较确实可信的是用洛阳铲等工具凿土取样,看是五花土还是生土,古墓在建筑过程中必然会在土层中留下痕迹,填埋的土层与原来的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根据取出的土层中找到的陶片、木片,铜、金等金属碎片,盗墓者不仅可以判断墓葬的确切位置,还可以知道墓葬的规模,棺室的位置,然后将盗洞直接打到墓室中去。

陵墓的地点确定了,下一步就是如何盗掘。对于那些长期以盗墓为职业的人来说,这并不是难事。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掩人耳目,并有对付墓内防盗机关的一套办法。他们在确定盗掘目标后,对付规模小的墓葬自然是连夜赶工取走珍宝,在天明之前消遁无形,速战速决,干净利索。对付规模较大的墓葬,必须采取持久战,这时便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一是在墓葬周边开荒种田,播种玉米、高粱等高秸秆农作物。等它们长高后,利用青纱帐作掩护,将墓葬挖掘一空。(安全,就是得等庄稼长高,需要耐心。)二是在墓边盖间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从外面看不出什么问题,而墓内早被洗劫一空了。三是在古墓旁修建假坟,施工时暗中挖掘地道,进入墓葬内盗取财物。

然而,“最先进”的盗墓手法还是洛阳铲加定向爆破。盗墓贼先用洛阳铲确定墓葬位置,然后使用定向爆破技术,很容易就能将墓葬盗空。

河南三门峡地区有一个虢国墓就是被这种方法盗劫一空的。盗墓分子居然花了4个月的时间,打了一条2公里长的地道。从一个杂货铺一直打到了虢国墓的中心位置。然后,这个盗墓分子采用定向挤压式爆破的方式,一下就打开一个40米深的大洞,能够直接进到古墓的核心位置。

此外,还有一种类似的方法,被称为“关中式盗墓”,即先在地面挖一个方形洞口,大小仅可容一人操作,同样是垂直下挖。解放前,盗墓贼确定墓葬后,一般会选择在偏远的角落迂回挖洞,甚至距离墓室几公里,他们吃住在洞里,工期可达半年之久,而一旦成功,整个墓室会被一扫而空。

民间有句老话,卖什么吆喝什么。一个盗墓贼,说得夸张一点,就是一个盗墓专家。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对象,真可谓了如指掌。

盗墓贼盗墓的目标性非常强,比如,进入墓室会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先在“左肩右脚”找东西,再到耳室(东仓西库)搜罗,至于其他位置,则看时间长短而定,时间短则弃之。“看地形”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古代盗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为“圆”型坑,这就是所谓的“古方近圆”。

一个现代的盗墓团伙,其成员一般在三到四人,不会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过五人。这几个人各有分工。有的挖土,有的望风,有的负责现代化设备的运用,有的则专门负责销赃。有些团伙甚至在传统的经验技巧上加入了很多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大大缩短了以前靠经验找墓、断代等前期的工作时间,这些团伙的盗墓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更大,几乎是灾难性的。因此说盗墓是对人类文化遗存最野蛮的损害。

盗墓技术渐成熟

随着历史的演进,盗墓技术也在盗墓者们的盗墓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盗墓工具不断进化、更新。盗墓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盗墓队伍的形成更使盗墓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盗墓活动的发端以及早期,并没有形成什么专业的盗墓人。那时对陵墓的盗掘多是偶然现象,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专业的盗墓技术。后来,随着厚葬制的风行,盗墓活动渐渐发展壮大,就开始产生了一些专业的技术。

民间盗墓者是这些专业技术的发明者,因为他们跟官盗比起来,没有什么优势,只能通过不断地改进技术获得成功,而那些以大量军队作为后盾的官盗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就能把陵墓打开,取走所需的东西。官府和老百姓对他们都没有什么约束力,因此也就不用避讳时间等问题。民间盗墓者则不同,他们处于社会的被统治地位,没有什么权利,受到皇帝、官府等上层社会以及有关盗墓法律的制约,因此就要尽可能地缩小目标、减少工期,这就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做后盾。再有,民间盗墓的人数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一般都是在几人到十几人之间,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因此盗墓时更要讲究使用一定的先进技术。

民间盗墓组织有几种组织形式,都是十分讲究的。

第一,“碰伙”,就是在长期的盗墓活动中,根据盗墓活动的大小、费时等具体情况,几个职业盗墓者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临时的团伙。对团伙内的每一个人都进行详细的分工并订立严格的规矩。在团伙成员的齐心协力下盗墓,然后分赃。一个盗墓活动完成后,团伙也就相应地解散了,不具有稳定性。

第二,“组伙”,就是在一两个经验丰富的专业盗墓贼的带领下,找一些零散的盗墓贼或者是体格强壮的人组成盗墓团伙。其中的专业盗墓贼就是团伙的首领,负责寻找古墓,统领大家。挖得财宝后,销赃完毕由首领按照每个人功劳的大小分赃。一般情况下,大部分赃款都被头领吞占,其他人得到的只是相当于工钱的小部分钱财。

第三,“拉伙”,就是由一些豪强、财主等有一定势力的人物出资,拉拢一些专业的盗墓者作为技术指导,雇用一些体力劳动者组成规模较大的盗墓团伙,盗得财宝,分取赃款。出资人所得收益最多,专业盗墓者次之,体力劳动者的分得的赃款则比较少。

此外,有一些专门针对帝王将相等大型陵墓而临时组成的专业盗墓的大型团伙,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这种盗墓团伙叫“建大伙”;还有一些比较稳定的盗墓团伙,他们以经验丰富的专业盗墓者为首领,手下人长期在这个团伙内干活,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团伙内部人员甚至有师徒关系,这种盗墓团伙叫“硬伙”。

随着专业的盗墓队伍的形成与发展,盗墓贼在寻找、探测陵墓的技术上积累了许多经验。

我国的陵墓有许多在地面上就有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如墓碑、封树、地面建筑等。这些地面标志成为盗墓贼寻找古墓的坐标。但是,随着盗墓活动的猖獗,这样留存有大量地面标志的古墓越来越少。后来很多帝王将相为了防盗有的已经不再设置地面标志,甚至在下葬时还设置了许多疑冢。如曹操出殡时就由72支队伍从四个城门同时而出,奔向不同的方向,并且不封不树,这就使他的陵墓成了历史的谜团。还有一些古墓因为年代久远,遭受到自然、战争等破坏,不再遗存地面建筑。对于这样的陵墓,盗墓者要想找到它们就很需要一些专业的经验与技术了。

盗墓贼要么从各种史料、地方文献等书籍或者是民间传说甚至是歌谣中搜集一些线索,待有了目标后,再去实地查看。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盗墓贼还总结出了一套规律,这套规律与中医上查找病因的过程极为相似,可归结为“望、闻、问、切”。这套规律主要是南派盗墓者所使用的。(关于“望、闻、问、切”的具体内容,本书第五章已作了详细的阐述,此处不再赘言。)

闻土辨味识古墓

中国古代的盗墓人群中,长沙盗墓者当首屈一指。“土夫子”们在长期与土壤打交道的过程中,活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中“闻”的手段,进行盗墓,用鼻子来吃饭。“土夫子”本来是对长沙卖黄泥为生者的俗称,因为在当时湖南长沙城里,以烧煤炭为主,而煤炭里面又要放上黄泥巴,以此来增加耐烧延时,故而对黄泥巴的需求极大,于是就诞生了以拖着板车以卖黄泥巴为生的一种职业——土夫子,多以男性壮劳力为主,取土地点也多在城边缘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