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9208100000016

第16章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盗墓者动机揭秘(1)

盗取财物为首选

司马迁曾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盗墓者们也不例外,也许自社会等级分化,大型墓葬产生的那天开始,盗墓者便如影随形地跟踪着古墓。魏晋著名文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曾说过:“丰财厚葬以启奸心,或剖破棺椁,或牵曳形骸,或剥臂捋金环,或扪肠求珠玉。”“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正是墓葬中丰厚的随葬品,刺激了盗墓者敛取财富的欲望,使得他们无视法律的严厉制裁、传统道德的无情唾弃,走上了发掘古墓之路。

盗掘古墓获利之大简直超乎人们想象,个人的盗掘行为固然能令人一夜暴富,军事集团发掘古墓所敛财物甚至可以支撑一个政权的开支、维持一场战争。三国时曹操设立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职位,专门负责发掘墓葬,搜寻财富,有了经济基础,曹操军事集团才得以迅速崛起。五代时著名盗墓贼温韬几乎掘遍唐关中十八陵,由此维持了他作为节度使的巨大军事开销。盗墓之利由此可窥一斑。

仿佛是为了支持“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的说法,盗墓者们也未因墓葬规模小,所藏随葬品不多便轻易放弃。在盗墓疯狂盛行的年代,大墓被盗一空,小型平民墓葬也难逃一劫,即使只有随身衣物,也被盗墓者席卷而去。东汉王充《论衡》中提到“掘丘墓取衣物者以千万致”,说明挖平民墓葬盗取衣物的事情在当时司空见惯。东汉末年,军阀李堪进入长安,军士缺少衣衫,李堪便纵兵发掘平民坟墓,将死人身上未腐烂的衣服剥下。

看来古人所说的“古今未有不发之墓”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盗墓者们摒弃了一切道义与恐惧,铤而走险,唯利是图。

据史书记载,盗墓这种古老的活动,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在我国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盗墓者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猖獗。

是什么使这些人越来越热衷于盗墓,盗墓活动为什么经久不衰呢?也许在盗墓者中流传甚为广泛的“要想富,去挖墓,一夜一个万元户”的说法可以拿来作为问题的答案。的确,巨大利益的引诱驱使让这些盗墓分子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从事这项古老而又充满诱惑的职业。

古往今来,最为普遍的盗墓动机,可能就是为了劫取墓主的随葬物品。

古人宗族观念极强,对已故家长的葬礼极为重视,所谓“事死如事生”,“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厚葬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时期,于秦汉时期达到全盛。比如汉代制度规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坟墓。因此说,陵墓中的大量财物,是让盗墓分子蠢蠢欲动的最直接的原因。

晋人皇甫谧曾经“着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其中阐述薄葬的主张:“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见也。而大为棺椁,备赠存物,无异于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也。虽甚愚之人,必将笑之。”皇甫谧还特别说道:丰财厚葬以启奸心,或剖破棺椁,或牵曳形骸,或剥臂捋金环,或扪肠求珠玉。焚如之刑,不痛于事?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盗墓者对墓葬的无情破坏和对死者的极端伤辱,大体都是出于财宝之“欲”。所谓“丰财厚葬以启奸心”的说法,虽然颠倒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却大略说明了“自古及今”“无不发之墓”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丰财”的欲求。至于“或剖破棺椁,或牵曳形骸,或剥臂捋金环,或扪肠求珠玉”诸语,则极其具体生动地指出了盗墓使死者一如遭受“焚如之刑”;但同时又从侧面说明了盗墓者所做种种伤害墓主亲族情感的事情无非只有一个目的,求财。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为了让生前的荣华富贵永远陪伴自己,王公贵族和凡夫俗子们都会毫不吝惜地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营建自己身后的极乐世界。而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更是变本加厉,浪费奢华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在中国的历史上,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32年的时间内,前后共出现了二百多位皇帝。每一位身后都留下一座不折不扣的“国家宝藏”。这些宝藏,有的能够千年不腐,有的已随时间而逝,有的惨遭盗掘,还有的仅仅存在于传说中……自诩为德高三皇、功盖五帝的秦始皇,死后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人了地下陵墓。这是一座险些把整个大秦帝国在地下翻版一样的陵墓,如果不是陈胜、吴广起义,它还会永无止息地修建下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后用铜汁浇铸加固。墓宫中修建了宫殿楼阁和百官排列的位次,放满了奇珍异宝。为了防范盗窃,墓室内设有一触即发的暗箭。墓室顶部饰有宝石明珠,象征着天体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岳和九州岛岛的地理形势,用机械灌输了水银,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制的野鸡;墓室内点燃着用鲸鱼油制成的“长明灯”。陵墓周围还布置了巨型兵马俑阵。陵墓的设计,处处体现了这位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同样也不甘示弱,在他即位后不久(公元前139年)就开始为自己修建的陵寝,一直持续了53年,在他死后工程才完工。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汉武帝竟然动用了国家赋税总收人的三分之一用来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从茂陵修建之初,年年都有金银财宝藏人地宫,直至汉武帝刘彻死后入葬,地宫已被装得满满当当。茂陵的地宫到底有多大呢?史书记载“地宫占地一顷”,按照现在的尺寸来计算,地宫占地约5334平方米,这是一个怎样的地下宫殿啊!我们单看茂陵的陪葬品,就能知晓那时候的厚葬之风有多么严重。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武帝所穿的玉衣用大小约2498片玉片组成,全长1.88米,共镶金丝重约1100克。地宫内充盈了大量的稀世珍宝,“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座藏之。”另据记载,康居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人陵墓之中。

古代社会厚葬的盛行,使社会财富渐渐向帝王贵族的墓葬集中。到了近代,积贫积弱的中国依然是量中华之物力,结“老佛爷”之欢心。那个把两代帝王玩弄于股掌之中的那拉氏,不仅让凤高高地飞翔于龙之上,还把她的陵墓修建成清东陵中最精美、最豪奢的一座地宫。

慈禧小名兰儿,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更是不可胜数。慈禧随葬的珍宝究竟有多少?大太监李莲英曾经亲自参加了慈禧棺中葬宝的仪式。据李莲英和其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尸体人棺前,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大约有一尺厚。在棺内头顶部位放置一个翡翠荷叶,满绿碧透,浑然天成。脚下放置粉红色碧玺莲花,如此之大的碧玺,世间罕有。慈禧遗体头顶荷叶,脚踏莲花,寓“步步生莲”之意。慈禧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身旁放金、宝石、玉、翠雕佛像27尊。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200多枚。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另外,玉石骏马8尊,玉石18罗汉,共计700多件。葬硷完毕,又倒入四升珍珠,宝石2200块填棺。据估算,这一棺奇珍异宝价值5000多万两白银,仅慈禧身穿的那件绣珠服褂就价值白银265万两,凤冠上那颗大珍珠价值10加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朝库存白银还不足7000万两。这个疯狂的西太后,恨不得把大清国全部的家当都带入地下。

这些光怪陆离的地下宝藏,从埋人地下的那一刻起,就点燃了胆大妄为者贪婪的欲火。

正如晋人皇甫谧所言:“丰财厚葬以启奸心,或剖破棺椁,或牵曳形骸,或剥臂将金环,或扪肠求珠玉。焚如之刑,不痛于是?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盗墓贼对墓葬进行无情的破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出于对财富的贪婪。所谓“丰财厚葬以启奸心”的说法,虽然颠倒了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关系,却大体说明了盗墓者之所以做出种种伤害墓主的行为,无非只有一个目的——求财。

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每个王朝的末年都是最混乱的时期,群雄争霸,盗匪横行,社会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这个时候正是盗墓者掘坟挖墓的大好时机,历代王朝的陵墓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被盗掘的。秦始皇陵埋藏丰富,必然会引起各种人物的觊觎。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率众攻人咸阳之后,派30万人运了一个月都没有把秦始皇陵里面的东西全部运走。随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后来,一个牧羊娃手持火把进入墓穴寻找遗失的羔羊,不慎引起火灾,大火持续烧了90天,将陵墓变成了一片焦土。

盗墓者对于平民墓葬的盗掘,动机也无非是求财,当然,这里的财物和那些君王相将、王侯公子是无可比拟的。可是,至少还可以得其简单的随葬品。《论衡·死伪》说:“掘丘墓取衣物者以千万数。”所说就是这样的情形。盗墓者甚至只是为了掠取死者的衣物,就掘其坟墓,可谓丧心病狂。

《晋书》曾记载了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的统治者石勒、石虎盗掘前代陵墓的情形:“(石)勒及(石)季龙并贪而无礼,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国珍奇异货不可胜纪,而犹以为不足,曩(nǎng)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对于墓中随葬“宝货”的追求,被看作石勒、石虎们盗发古墓的动机,尽管史臣对于他们已经占有北部中国“十州之地”,而“金帛珠玉及外国珍奇异货不可胜纪,而犹以为不足”感到不可理解,但是这便更充分说明了盗墓者贪得无厌的心理。

盗墓只为取墓材

发掘他人坟墓,还有一个重要动机,就是将他人坟墓的材料拿来作为自己修建坟墓或其他建筑的材料。墓葬的材质多为土坑墓、砖石墓、石室墓等,许多墓葬上还有祠庙等建筑,一般为木材建成,于是发墓取材也就成为盗墓的一个重要原因。

《旧唐书》中说到安史之乱时,薛愿指挥的颍川保卫战,“自至德元年正月至十一月,贼昼夜攻之不息,距城百里,庐舍坟墓林树开发斩彻殆尽,而外援无至。”可知“坟墓”中的材木也被“开发”用以构筑御敌工事,充作城防工具。唐诗有“荒坟开作瓮城培”句,说明这一情形在当时可能是相当普遍的。

唐代取墓砖筑城的事情,在明人笔记同样可以看到实例的记载。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写道:“正德四年,南京太监石岩者,营治寿穴,苦乏大砖。或献言,云近处古冢砖奇大。遂拆以充用。视其碣,乃介甫也。”有谁人会想到,北宋名相王安石墓葬所用墓砖,历时423年之后,竟然被明朝太监筑墓时掘取,“拆以充用”。

在河南南阳的考古发掘资料中,还可以直接看到晋人发掘汉墓,并利用汉画像石作建墓材料的实例。1962年3月,考古学家在清理一个位于南阳东关外商业局院内的墓葬,墓中出土随葬器物均为晋代遗物,而作为墓室建筑材料的画像石,其题材和造型艺术却表现出汉代风格。清理简报的执笔者认为,“从某些画像石在这座墓葬中的位置来看,显然是晋代人利用了汉代画像石刻作为建墓石材。例如墓顶石5上面浮雕一只朱雀尾巴和一条青龙前半躯,显然是一幅画像的一半。墓顶石7是一条状长石,上面浮雕一执答的守门侍吏,这在一般汉代画像石墓中是作为门柱用的,然而在这座墓中,却充作盖顶用了。这些事例足以证明后人建墓而利用前人的遗物。”

如果说利用墓葬砖石材料而盗掘古墓还可以理解的话,而因异乎寻常的要求取墓上封土致使杨贵妃墓受到破坏,也许就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杨贵妃墓位于陕西兴平马嵬坡。其陵园小巧玲珑,进门正面是一座三间仿古式献殿,穿越献殿就是墓冢,占地约一公亩,高约三米,墓冢以青砖包砌。在墓东、西、北三面有回廊,镶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历史名人的游记和题咏。因当地传说妇女用贵妃墓上的土搽脸,可去掉脸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细腻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称为“贵妃粉”,远近妇女争相以土搽脸,连游人也要带包墓土回去,于是墓堆越来越小。守墓人不断给墓堆添土,但不久又被人取光。为了保护坟墓,只好用青砖将其包砌,防止人们继续在贵妃墓上取土。

古人对墓葬建设的投入是很大的,有些建筑用材,不仅设计精美,而且持久耐用,为他人所垂涎眼热。于是就有人打起了发掘墓葬取墓材,用来修建自己的墓穴,或者作为其他建筑用材的主意。

为了借用他人的墓材而盗墓,在古代屡见不鲜。

唐朝安史之乱时,叛军攻打到颍川,负责守护的颍川太守薛愿带兵抵抗。为了修筑防御工事,附近的树林民宅都被拆毁,就连坟墓也被掘开,棺材被取出利用。

宋朝时,挖掘墓材,已经成了比较普遍的盗墓行为。致使一些人在修建墓葬时为了避免被盗贼挖掘,不再使用砖头和木材。北宋的吴春卿死后下葬,向下深挖两丈五尺,然后再按照棺材的大小挖坑,将棺材放进小坑,上面铺上东西掩盖,将两丈五尺深的大坑用土填充夯实,不用砖头。吴春卿埋葬先人,也是采用了这种办法,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将砖头挖走他用。

明朝正德四年,大太监石岩修建墓穴,但是没有可供使用的大砖有人向石岩建议说:“附近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古墓,里面有许多大砖,可以拿来使用。”于是石岩派人将那座古墓拆除,将里面的大砖全部挖了出来,用来垒砌自己的墓室。根据古墓的碑喝,被挖掘的古墓,是北宋名相王安石的墓葬。

历史上最有名、手段最为高超的墓材盗用事件,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贪图明十三陵中的金丝楠木,置九五之尊的颜面于不顾,一意孤行,给后世留下一段皇帝盗木的丑闻。

发墓掘坟占墓圹

历史上还可以看到发掘前代墓葬之后,直接占用原有墓圹的实例。六朝时的达官显贵死后多葬于余陵梅岭,南朝时的陈国有个叫做陈叔陵的人,他母亲去世前希望死后能安葬在梅岭,但梅岭作为六朝时的风水宝地,好一点的地方早已有坟墓。陈叔陵便掘开东晋著名宰相谢安的墓,将其灵枢取出,用原来的墓圹,把自己的母亲安葬进去。

《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搜神记》有“王伯阳”故事,说到其因平毁古墓以葬而受到古墓墓主惩治的情形:

王伯阳家在京口,宅东有一冢,传云是鲁肃墓。(王)伯阳妇,郗鉴兄女也,丧,王平墓以葬。后数日,(王)伯阳昼坐厅上,见一贵人乘肩舆,侍人数百,人马络绎。遥来谓曰:“身是鲁子敬,君何故毁吾冢?”因目左右牵下床,以刀铱击之数百而去。绝而复苏,被击处皆发疽溃。数日而死。这则故事就非常直接地说明了王伯阳占用了鲁肃的墓来葬他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