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9208100000013

第13章 盗墓都是哪些人:盗墓者的前世今生(3)

茅山派属于道教教派。中国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所创。因在茅山筑馆修道,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名。一说汉茅盈及其弟固、衷,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此派主修上清等经书,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主张思神、通经、修功德,兼修辟谷、导引和斋醮。该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高道辈出,隐若道教正宗。北宋时与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元代以后归并于正一道。

茅山派擅长寻穴找墓,风水祭祀,迎亲典礼,机关阵法,相面测字,看八字,算吉凶,甚至逆天改命等等。其中机关阵法,与搬山分甲术意外流失,形成了掘丘一行中的搬山道人一派。

茅山派人多以道士身份巡游四方,以参赞红白喜事,看风水找坟地,看相算命等行为生。茅山派认为天命虽不可违却可变,所以最擅长利用墓穴改变他人命运。也因此和掘丘者水火不容,中土墓穴中的守墓机关,号称有半数为茅山弟子所创。

茅山崂山两派为宿仇,结仇原因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难以追溯。实际上后人多是因为谋生过程中产生冲突。崂山道人惯于破坏墓葬取利,茅山弟子则要费尽心思研究如何不让人掘丘破运,一来二往两派中人死在对方手下不计其数,数千年岁月下来,仇恨之深,集合江海也不可洗清。

到了近代,尤其是****时期,两派都被极力打压,又没有出逃外国的经验,几近失传,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放宽,又逐渐兴盛起来,但声势大不如当初。不过在港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华语文化影响范围内,两派依然颇有影响力。

这些专职盗墓者在解放前一般是两个人合伙,多人结成团伙的是少数,一个人单独干的更少,原因很简单,一个人顾不过来,而两个人可以分工合作:开始时一个人挖洞,另一个人清土,同时望风;以后一个挖进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坑土和随葬品。这两人多为有血缘亲戚关系(要好的朋友也很多),但奇怪的是父子关系的较少,这也许是干盗墓这营生毕竟见不得人,老子即便干上这个不光彩的勾当,也要维持做父亲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儿子一块干,做儿子的后来发现了也装着不知道。两人合伙为什么要找有血缘的亲戚呢?这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图财害命。就是说,洞下的人把活干完将财物都传递上去了,他就会拍拍巴掌或拉拉绳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如果洞口的人见财起意,当洞下人快上来时猛一松绳子,洞下的人冷不防从四五米以上的距离跌下去,骨折、受伤动弹不得,洞口的人又赶紧把提上来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的人必死无疑。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掩人耳目,并有对付墓内防盗机关的一套办法。他们在确定盗掘目标后,对付规模小的墓葬自然是连夜赶工取走珍宝,在天明之前消遁无形,速战速决,干净利索。对付规模较大的墓葬,必须采取持久战,这时便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是在墓葬周边开荒种田,播种玉米、高粱等高秸秆农作物。等它们长高后,利用青纱帐作掩护,将墓葬挖掘一空。(安全,就是得等庄稼长高,需要耐心。)二是在墓边盖间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从外面看不出什么问题,而墓内早被洗劫一空了。三是在古墓旁修建假坟,施工时暗中挖掘地道,进入墓葬。

不管用什么方式伪装,最后都得挖个盗洞进去。盗墓者确定墓葬的大致位置后,一般直接在地面垂直挖洞进入墓室,留下的盗洞大多是圆形的。但有些大墓比较深,直接开挖通道很容易塌方,搞不好就会把盗墓者压死或关在墓里面,于是出现了事先在墓穴的上方挖个大小仅容一人操作的方形洞口的作法,这样可以避免塌方。随着盗墓技术的成熟,出现了迂回挖洞的方法,盗洞也由圆形变成了方形,并在四面装木板,利用木板的支撑作用,基本可以避免塌方,得手后或火烧木板或将木板抽出,防止留下痕迹。

由此看来,盗墓这行当并非人人可做,它需要有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风水堪舆本领,以及专业的盗墓技能。对常人来说,除了会刨土,其余的环节着实勉为其难,所以免不了会出现笑话。

一个现代的盗墓团伙,其成员一般在三到四人,不会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过五人。这几个人各有分工。

现代盗墓贼的盗墓工具已经比以前先进多了。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

无论官盗还是民盗,究其本质都是盗窃行为。这一行为不仅非法获取了他人财物,打扰了死者的长眠安息,也造成了大量文物流失。他们都将成为千古罪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军阀盗墓最凶残

军阀盗墓是有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就是在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的时候。这一方面是由于混乱的社会无法对盗墓行为加以遏止,另一方面军阀混战导致军饷缺乏是他们盗墓的直接原因。

就像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开篇那样,“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多次长时间的分裂时期。这些时期有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南宋时期、民国时期。

在这些时期,我国出现了不同于王侯与官吏但却手握重兵的特殊阶层——军阀阶层。这一阶层内的人物,长期征战沙场,大多没受过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凶狠残暴,脾气古怪,杀人成性。这些军阀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多年的兼并战,统一了全国。但是,军阀的连年混战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军阀,这类人在历史上声名狼藉,但是历朝历代却源源不断地盛产军阀。由于大多数军阀属于武人,他们不会像文人那么斯文和犹豫不决,果断在他们那里就成了凶狠残暴,所以从现有的历史记录来看,他的行为基本上是极端疯狂的,对文明社会的种种规视为草芥,更不用说那些死人的墓地了。他们往往迷信鬼神,更不怕死鬼,他们也不关心穷鬼,他们喜欢的是富鬼。

国家长时间地分裂不仅使当时的社会发展受到影响,而且各个分裂的军阀势力之间相互常年混战,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许多田地都因战乱而荒芜,许多百姓都因战乱而送命,许多平民都因战乱而无家可归。不仅如此,由于长时间的战乱,社会基本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导致社会秩序严重混乱,出现了许多盗墓的军阀。

这些分封割据的军阀都占有自己的一块领地,并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无人敢制约他们的行为。于是,这些军阀就在管辖区横征暴敛,胡作非为。为了他们特殊的目的,有的军阀不惜背负千古骂名,做上了盗墓贼。

军阀盗墓的目的相对于王侯来说,要简单得多。他们盗墓的目的第一类是为筹集军饷,第二类是为了敛财,第三类是为了特殊的心理需求。在军阀盗墓的过程中,有时是筹集军饷与敛财交织的,有时是敛财与满足特殊的心理需求交织的。

从盗墓是为了扩充军饷来说,这似乎是很多军阀都做过的事情。一个军阀势力要想在众多的割据势力中保持强者的地位,就必然需要强大的军队。要想培养一支强大的军队就需要充足的粮草、丰富的后备资源、先进的武器装备,这里的每一项,都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的。相对来说,军阀大多数不是什么皇宫贵胄出身,自身并不具备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即使是那些出身名门的军阀,也不可能有足够支付一支强大的军队常年开销的实力。于是,战争形式的需要就与现实的状况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个被每个军阀都视为头等大事的矛盾呢?一遇到战乱,原本食不果腹的平民百姓就有许多会饿死,哪里能拿出钱财来交军阀的赋税呢!况且战乱必然给社会经济带来消极的影响,有时大规模的战争竟然能造成千里田地被毁的现象。从那些富裕的人家抢劫,也只能使用一段时间。那些富裕的大户必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富被抢走,他们在发现了军阀的抢劫苗头之后,就会把金银财宝藏匿起来。因此,对于那些欠缺军饷的军阀来说,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死人身上下手了。盗墓既不用担心那些死者会反抗,也不用担心,财宝会被藏起来,只要挖开陵墓,金银财宝就会源源不断。为了适应大量钱财的需要,军阀们所盗陵墓大都是那些埋葬着丰富而稀有的陪葬品的皇陵。当然,倘若实在找不到皇陵,那些小陵墓他们也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