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9206200000032

第32章 六韬兵法(10)

“所以说,如果不懂攻战的方略,就谈不上对敌用兵;如果不能够机动地作战,就谈不上出奇制胜;如果不通晓治乱的根源,就谈不上随机应变。所以说,将帅如果不仁慈,全军就不会团结和睦;将帅如果不勇敢,全军就不会刚强有力;将帅如果不机智,全军就会深怀疑虑;将帅如果不英明,全军就会惨遭失败;将帅如果不能精细灵巧,全军就会失去战机;将帅如果不能保持警惕,全军就会疏于戒备;将帅如果不能动用威势,全军就会玩忽职守。所以,将帅是全军命运的主宰者,全军官兵要么随他而同归于整肃,要么随他而同归于混乱。有了贤明的将帅,就会兵强国昌;没有贤明的将帅,就会兵弱国亡。”

武王说:“你讲得太好了!”

五音

武王问太公曰:“律音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①,胜负之决乎?”

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②,其要有五音③——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④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敌。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之。

“古者三皇⑤之世,虚无之情⑥,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⑦之分,微妙之神。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偏持津管当耳,大呼惊之。有声应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微声应管,当以玄武;商声应管,当以朱雀;羽声应管,当以勾陈;五管声尽不应者,宫也,当以青龙。⑧此五行之符,佐胜之征,成败之机。”

武王曰:“善哉!”

太公曰:“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敌人惊动则听之。闻枹⑨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徵也;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闻者,宫也。此五者,声色之符也。”

【注释】

①消息:信息,动态。

②律管十二:古代正音的乐器,截竹为管,阴阳各六,共十二管,一管一律,按音阶由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显)、仲吕、蕤(ruí瑞阳平)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亦)、应钟。

③五音: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纸)、羽五个音阶。

④五行: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源,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是把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阴阳五行家还用五音配五行,迷信色彩很浓。按《礼记·月令》中所说,角属东方木,徵属南方火,宫属中央土,商属西方金,羽属北方水。

⑤三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远古帝王,有的说是伏羲、女娲、神农;有的说燧人、伏羲、神农等不同说法。

⑥虚无之情:实际上就是虚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⑦六(lù陆)甲:六十干支中以甲为首的六个于支,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甲之分”在此指时日方位、天文律历的区划和对应。

⑧白虎,玄武,朱雀,勾陈,青龙:古代阴阳五行家以白虎为西方庚申金星神,以玄武为北方壬癸水里神,以朱雀为南方丙丁火星神,以勾陈为中央戊己土星神,以青龙为东方甲乙木星神。这里主要指代称方位,但五音与五方的具体对应关系,与《礼记·月令》不同。

⑨枹(fú浮):通“桴”,鼓槌;这里用为动词,指用鼓槌敲打。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通过音律的声响,就能了解三军的动态,判明胜负的形势吗?”

太公说:“您所提出的问题太深奥了!从十二律管中发出的十二音阶,最主要的只有五个——宫、商、角、徵、羽,这也就是它千秋万代永不变更的基本声音了。五音是五行的精髓,而五行的神奇变化,却是自然运行的常法,从中可以探知敌军的动态。金、木、水、火、土就是靠着它们各自的优势,才得以相克相生。

“古时的三皇时代,人们实行的是虚静无为的思想,用柔克刚,用弱制强。当时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大家都遵循着五行的规律。五行规律体现了天地万物的本来面貌,而六甲之分又反映出微妙事理的神奇之处。运用五音五行的方法是:选择天气晴朗、没有阴云风雨的夜半时分,派轻骑前往敌方营垒,在距离敌方营垒还有九百步开外的地方,偏持律管,对准耳朵,大声惊呼以骚扰敌军。这样,将会听到敌军的声音传入律管,而传入律管的声音又是十分微弱的。假如是角声传入律管,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西方之神白虎;假如是徵声传入律管,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北方之神玄武;假如是商声传入律管,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南方之神朱雀;假如是羽声传入律管,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中央之神勾陈;假如所有的律管都没有声音传入,那就属宫声,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东方之神青龙。这些都是五行的符验,是制胜的参考,是成败的关键。”

武王说:“太奇妙了。”

太公说:“微妙的五音,都有其外在的物候。”

武王说:“请问怎么了解它们呢?”

太公说:“敌人惊动的时候,要细心地倾听、观察。如果听到击鼓的声音,就是角声;如果看到火光,就是徵声;如果听到铜铁矛戟等兵器发出的声音,就是商声;如果听到敌人大喊大叫的声音,就是羽声;如果四下寂静,什么也听不到,就是宫声。这五种现象,它们都有声音或色泽的反应。”

兵征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豫①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

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败②在人。谨候敌人出人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③,士卒所告。凡三军说怿④,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数⑥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⑦,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

“三军齐整,陈⑧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⑨之声扬以清,鼙鼓⑩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如沐,此大败之征也。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人,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之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曰长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豫:通“预”。

②败:当作“效”,形近而讹。

③妖祥:这里指凶征和吉征。

④说(yuè悦)怿(译):喜悦,高兴。

⑤贤:德才兼备的意思。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之为贤。

⑥数(shuò硕):这里指屡屡。

⑦属(zhǔ瞩):连接。“耳目相属”的意思是相互探察,大家都会出现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

⑧陈:通“阵”。下文“行陈”就是“行阵”的意思。

⑨金铎(duó夺):古代一种用铜制作的大铃,作战时常以指挥军队撤退。

⑩鼙(pí皮)鼓:小鼓和大鼓,泛指鼓乐,作战时常以指挥军队进攻。

曰:或作“兵”,亦不通,可能是“日”字之误。

亟(jí急):这里指急,迫切地的意思。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我想在尚未发生战斗时就抢先得知敌人的强弱,抢先看清胜败的征候,怎样做才做到这一点呢?”

太公说;“胜败征候的表露,是先体现在精神状态上;明智的将领都能够观察出来,他们知道胜败的征候都在于观察敌人的行动上。应该谨慎缜密地观察看敌人的出入进退,了解敌人的言行举止,了解敌人士兵们所关心的问题。凡是全军沉浸在一片喜悦气氛中,士兵们畏惧法禁,尊奉将令,是为破敌而欢庆,用勇猛相慰勉,把威武者夸赞,这些都是该军十分威猛的表现。如果全军如同惊弓之鸟,士兵们自由散漫,拿了敌人如何如何强大的情况相互恐吓,拿了自己如何如何不利的消息相互告诫,你传给我,我传给你,谣言四起,互相盅惑,对法禁无所畏惧,对将令不能尊奉,这些都是该军极其虚弱的表现。

“如果全军官兵步调一致,阵势就会牢不可破,战壕深挖,营垒高筑,又借助大风大雨的便利条件,军队在没遇到情况,旌旗已经指向前方,金铎之声昂扬而激越,鼙鼓之声婉转而嘹亮,这是得到神明的资助,能够获取重大胜利的征兆。如果行阵不能巩固,旌旗纷乱而相互缠绕,悖道大风大雨的便利条件,士兵们会恐慌畏惧,气势衰竭而心绪不定,战马狂奔,兵车断轴,金铎之声低沉而混浊,鼙鼓之声郁闷而无音,这是将要遭到最惨败的预兆。

“在围攻敌人城镇时,一般的观察方法是:如果城中人的气色如死灰,表明这座城镇容易毁灭;如果城中人气出而向北,表明这座城镇容易攻克;如果城中人气出而向西,表明这座城镇容易投降;如果城中人气出而向南,表明这座城镇牢不可破;如果城中人气出而向东,表明这座城镇固若金汤;如果城中人气出而复入,表明这座城镇的守将可能会逃窜;如果城中之气出而覆盖我军上方,我军必多伤亡;如果城中之气高升直上而丝毫不偏离,表明守军将能天长地久。凡是围攻敌人城镇,如果超出十天不曾打雷下雨,我军就得立刻撤离,因为这座城镇里面肯定会有非常高明的人进行辅佐。根据这些情况能够判断出哪些城镇可以进攻,从而实施进攻,哪些城镇不可进攻之策,从而坚决收兵。”

武王说:“讲得真好!”

农器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

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未耜①者,其行马、蒺藜②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③也;锄④之具,其矛戟也;蓑薛簦笠⑤者,其甲胄、干楯⑥也;锸⑦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⑧鸡犬,其伺候⑨也;妇人织⑩,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草棘,其战车骑也;夏耨田畴,其战步兵也;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其坚守也;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也;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里有周垣,不得相过,其队分也;输粟收刍,其廪库也;春秋治城郭,修沟渠,其堑垒也。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经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耒(lěi垒)耜(sì四):这里指古代代耕地翻土的农具。

②行马:阻拦人马通行的活动木架;蒺(jí急)藜(l离):像蒺藜一样的三角形障碍物。

③蔽橹(lǔ鲁):这里指古代的防身器材。

④(yōu忧):指一种古代的农具,用以碎土。

⑤蓑(suō梭)薛(xu削):蓑衣;簦(ng登)笠:指斗笠。

⑥甲胄(zhòu宙):古代战士穿戴的铠甲和头盔;干楯(shn吮):盾牌。

⑦(jué决):大锄;锸(ch叉):锹形农具。

⑧此句可作两种解释:一是前文“马牛车舆”注文衍入正文;二是“马牛车舆”的马牛涉下而衍。

⑨伺(cì四)候:这里指侦察,守候。

⑩(ren任):布帛。

(pō泼):芟除。

耨(nòu):平整的意思。

刈(yì亿):割。

田里相伍:这里指同住一村的居民以五人或五家联合为一体。

约束符信:这里指用以控制的凭证。

刍(chú除):喂牲口的草。

遂:使……顺利成长,好好豢养。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天下安定,国家没有战事,攻战的器械,是不是不用修治?防御的装备,不用设置?”

太公说:“攻战和防御的武器装备,都体现在民众的日常事务中。农作的农具,可用作战时的障碍器材;马车和牛车,可用作战时的防身器材;锄等农具,可用作战时的长矛大戟;蓑衣斗笠,可用作战时的铠甲盾牌;锸斧锯杵臼,可用作战时攻城的器材;牛马,可以用来转运粮草;鸡犬,可以用来侦探敌情、报告时辰;红女纺织布帛,可以制成战斗的旗帜;男子平整土地,可以训练成攻城技术;春天农民披荆斩棘,就好像与车骑作战;夏天农民治理田畴,就好像与步兵作战;秋天农民收割庄稼、砍伐木柴,是为战时储备了粮草冬天农民广积粮草、充实含库,就为坚守提供了充实的保障;村中居民相编为伍,可以看作是战斗组织的制约机制;乡里所设的官吏,政府所任的令长,可以看作是军队中的将帅;村镇各设围墙,不准相互跨越,可以看作是部队的防区;运输粮食,收割饲草,可以看作是军用的资源;春秋两季修筑城郭,开沟挖渠,可以看作是战壕和壁垒的构造。因此,战争所需的各种器械,都能体现在民众的日常事务之中,而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也总是善于从民众的日常事务之中获取到足够的资源。所以,一定要使民众尽力养育六畜,开田垦荒,安居乐业;这样会使男子种地达到一定的亩数,妇女纺织达到一定的尺度:这是富国强兵的最佳途径。”

武王说:“讲得妙啊!”

第四卷虎韬

军用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①众寡,岂有法乎?”

太公曰:“大哉,王之问也!夫攻守之具,各有科品,此兵之大威也。”

武王曰:“愿闻之。”

太公曰:“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