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9206200000023

第23章 六韬兵法(1)

郭小武编着

评说与应用

(一)

《六韬》不但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着名兵书,而且在世界各国的兵书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迄今为止,关于它的译本有很多种,有的译本译得拗口,读者读起来太费劲。本书的编者在译的过程中,力求通俗易懂。《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韬”字的原义是“弓袋”,引申出来的意思是蕴涵,用于兵法即为秘密谋略。

对于《六韬》的作者和成书时代问题,古今学术界众说纷纭:《庄子·徐无鬼》:“纵说之则以金版六韬。”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崔说:“《金版》、《六韬》,皆《周书》篇名,或曰秘谶也。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成玄英《疏》文与此大同,惟《太公六韬》作《太公兵法》。

按《史记·留侯世家》言: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引唐李靖说:“张良所学,《六韬》、《三略》是也。”《隋书·经籍志》兵家类有《太公六韬》,更明确注出:“周文王师姜望撰。”鉴于多人口中的《太公六韬》一说,后人就认定《六韬》是姜太公吕望所撰。

姜太公生活的时代是商末周初。传说中的姜太公年轻时经历坎坷,他干什么都不顺,生活极其艰难,一度靠他的一位有钱的朋友资助维持生活。但姜太公熟读各种古书,上看天文,下通地理,谈古论今,无所不能。他掐算出自己快要时来运转了,就到渭水河岸以垂钓为生,并在这里遇到了一心想灭掉暴君的周文王姬昌。后来得到了周文王的重用,最终完成了周文王的宏图大业。从姜太公辅佐周文王一统天下的功绩来看,他的确是一位才华非凡、功勋卓着的名将。

如果因此推断他能够写出像《六韬》这样全面系统的兵法着作来,仍有些过于牵强。因为兵书《六韬》从形式(文字、语法等)到内容(思想、史实等)大大地超越了姜太公时代的文化水准,依此书的水准来看,是在诸子争鸣、诸强争霸的战国之后。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六韬》只是托名之作;《六韬》全书采用文武问话、太公言兵的对话体裁,只是借古说今,以求传世。

《六韬》的作者已成为千古之谜。现在需要弄清楚的是成书的年代。《汉书·艺文志》儒家类着有《周史六韬》六篇,下注“惠、襄之间,或日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唐人颜师古说:“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韬字与韬字同也。”颜氏的说法是可信的。《汉书·艺文志》把《周史六韬》归入儒家一类,凭证是“或曰孔子问焉”。

既然《周史六韬》即今之《六韬》,那么关于它的成书年代又有三说:“惠、襄之间”,当公元前676年-前619年,“显王时”,当公元前368年-前321年;“孔子问焉”,当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除三种说法之外,今人有谓成于秦代的,有谓成于秦汉之际的。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说:“特是《六韬》、《豹韬》之名,见于《庄子》、《淮南子》,则是战国秦汉之间本有其书,汉人仅有所附益,而非纯出于伪造。周秦诸子,类非一人之手笔,此乃古书之通例,又不独《六韬》为然。”

以这个观点来推测,《六韬》应该初成于战国中期的周显王时代,定型于秦末黄石公以《太公兵法》授张良,战国秦汉约二百年间代有附益。下面不妨把前文未曾提到的重要证据来加以分述。

第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残篇(参看罗福颐《临沂汉简概述》,《文物》1974年第2期。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银雀汉墓竹简》(一)中收有《六韬》残篇凡十四部分,本书收入附录)。

第二、中原地区骑兵用于作战和铁制兵器广泛用于战争均在战国中晚期,这在《六韬》中多有记载,而且还有很多论述。

第三、《六韬》文句与《韩非子》、《吕氏春秋》、《尉缭子》、《孙膑兵法》有相同之处,而且书中用韵则有入于古的,有出于古的。

(二)

即使《六韬》真的出自战国秦汉间,从其书中可以看出,没有兵才的人,是不能写出此书的。应该肯定地说,《六韬》是一部含金量颇高的神奇兵书,它不光适用于古人,更适用于今人;有意思的是,现在商界也运用兵书之法,在商场上成就大业。《六韬》分六卷,总计六十篇,每卷围绕一个中心,每篇深入阐明一两个军事战略或战术问题。

《后汉书》卷六十九《何进传》李贤注:“《太公六韬篇》:第一《霸典》,文论;第二《文师》,武论;第三《龙韬》,主将;第四《虎韬》,偏裨;第五《豹韬》,校尉;第六《犬韬》,司马。”其中《霸典》即《文韬》,《文师》即《武韬》。李贤注以“文论”“武论”“主将”“偏裨”“校尉”“司马”总括《六韬》各卷主题,语言精炼,意味深长。

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现在把各卷篇目、内容如下:

卷一《文韬》十二篇: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主要讨论战前准备和用兵原则等问题。

卷二《武韬》五篇:发启、文启、文代、顺启、三疑,主要讨论把;敌情和争取主动等问题。

卷三《龙韬》十三篇: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主要讨论军事指挥和战争条件等问题。

卷四《虎韬》十二篇: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主要讨论平坦地带的用兵问题。

卷五《豹韬》八篇: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主要讨论险要形势下如何用兵。

卷六《犬韬》十篇: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主要讨论军事训练与诸兵种作战要点。

从整体来看,《六韬》一书的筋脉系于一个“韬”字之上,谋略致胜的思想始终在每卷每篇之中贯穿着。《武韬·三疑》“凡谋之道,周密为宝”(汉墓简书作“凡谋之道,周微为主”)八个字是应该大写的,借此来强调这八个字的言简意赅之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它将永远立于先算、多算、见机而动、动则为主的不败之地。

吴如嵩先生曾经指出:《六韬》一书,“吸收了先秦兵家和诸子论兵的精华,成为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具有独立体系和特色的重要兵书。”“《六韬》最精彩的内容是它的战略论。它论战略,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为孔德骐《六韬浅说》所作的序言,书由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

《六韬》把前人全民皆兵、国力先行的思想,不战而胜、胜于无形的思想,上兵伐谋、以计为首的思想,择将任势、信赏必罚的思想,会心应道、行法用术的思想,利而诱之、亲而离之的思想,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思想,重围巧伏、机动灵活的思想,借敌资己、反客为主的思想,避实就虚,扬长抑短的思想,兵贵神速、先发制人的思想,以逸代劳、以假乱真的思想,等等等等,统统融而为一,并且赋以新意。

《文韬》不但提出政治先于军事、战争本乎道义的主张,还深入地阐述了如何收揽人心、争取民众的重要性。在《孙子·始计》中,这么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从这句话中不难发现,作者是有意不谈“令民与上同意”这个问题的。《文韬·文师》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通行本“归”作“赴”,今依汉墓竹书改)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这段话把孙子的思想阐述得十分透彻。

《孙子·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故意善用兵者,屈人之兵的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这一段话把孙子的观念讲了出来,即“全胜论”、“大兵观”。《六韬》对这种思想,作了深入的阐述《武韬·发启》:“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无甲兵而胜,无冲隆而攻,无渠堑而守。(此二句依汉墓竹书)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

《武韬·顺启》:“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

在《龙韬》,《王翼》一篇,提出了“王者帅师,必有服肱羽翼以成威神”的主张,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司令部的建设和人员的分工职责。腹心、谋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粮、奋威、鼓旗、股肱、通材、权士、耳目、爪牙、羽翼、游士、术士、方士、法算,凡七十二人,分别负责作战、宣传、督导、天文、地理、教练、运输、信号、工程、侦察、间谍、外交、医护、军需、统计等各方面的参谋和管理事宜,在千年以前提出的这些口号,用在现在的军事方面,也极其适用。由此可以发现,此书确实是一本开创了历史先河的奇书。《论将》一篇,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的主张,并进而说明需以“勇智仁信忠”作为将领的必备素质;《选将》一篇,论从军事实践中选将;《立将》一篇,论立将之重;《将威》一篇,论赏罚之法:这些无不具有普遍的军事指导价值。

《阴符》《阴书》二篇关于战区秘密通信的方法,据史学家考证,此方法居然比西方早上千余年。《军势》一篇把道家思想引入军事战争理论,重申了“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精神,指出:“资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

《奇兵》一篇除再次强调“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精神外,重点强调将才的重要:“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在《五音》《兵征》二篇讲到了“听声”“望气”的侦察手段,这样的判断,就是现代高科技的质察技术也不能与它相提并论。

在《虎韬·疾战》中,有这么一段话: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选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这与现代战争中常见的闪电战、钳形合国阵法异曲同工。

在《豹韬》中《鸟云山兵》《鸟云泽兵》二篇,其阵法与现代战争条件下的“瞒天过海”“声东击西”的战术几乎是同出一辙。如《犬韬》中《战车》《战骑》《战步》三篇,对各兵种的优劣长短作出了详细的阐述,这与“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孙子·谋攻》)的思想十分相似。

《六韬》一书中的精华所在,尽显其中,需要各位读者去品读,去感悟。

(三)

《六韬》一书写的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因此,很有必要谈谈战国时的背景。战国,的一个最显着的特征是战争不断。在长达250年的七雄争战中,打了上千仗,死了数百万人,秦国以其国富兵强、善于用兵统一了七国,完成了天下大统一的大业。

战国以前,军事领域有所改变,主要在于以下六点。一是在生产技术上,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为军队提供了新的武器装备。传统兵器如戈、矛、剑、戟等,最初用的是用青铜器制造的,战国时期被铁制兵器所取代。铁器比起青铜器来,其强度要大得多,而其资源却要丰富得多,用铁制兵器装备军队,杀伤力无疑更大。二是在军队扩充上,组织发达,兵员增至数十万、百万以上,并拥有万辆以上战车的强大战争机器。三是在兵种上,由以前的车战为主,发展到车、骑、步、水诸多独立的兵种。

四是在由车战上,的先陈后攻、先礼后兵,发展到骑步兵的突袭、迂回、分兵游击,由此看出战争方式和具体战术发生了新变化。五是在战争规模上,战争规模加大了,战线也拉长了,双方征战是旷日持久,结果由兼并到统一。六是在军事上,一度涌出了大批优秀的军事理论家,提出许多新颖而实用的军事主张。《六韬》之能进入足以名世传流后人的兵书之林,决非偶然。

《六韬》虽然是在战秦汉之间成书的,但并不能证明此书的战略适用于那个时代。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太公为本谋。”此话不假,《六韬》的确为历代名将所珍受推崇,还被誉为兵家之始祖。刘邦的谋士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他精通《六韬》、悟透其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终以刘邦取胜,此胜是否与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有关呢?还待之各位读者自己去作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