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9206200000020

第20章 孔明兵法(11)

【译文】

治军的政策,是说治理一个国家边境上的事情,匡正挽救非常混乱局面的方法,以威严武力为主要手段,铲平暴乱,讨伐叛逆,这就是保全国家安定社会的大计。所以,统治国家要有文治也必须有军备,同蛀虫一样,必须有爪、牙作为自己的工具,高兴时用它来游戏,愤怒时用它对外攻击;人没有爪牙这样的工具,所以设置了军队用来保卫自己。

因此,国家以军队作为自己的辅助力量,国君以臣下为助手,辅助力量强大了国家也就安全,辅助力量弱小国家就有危险,辅助力量强弱的关键就在于国君任命的将帅。不是替百姓考虑的将帅,就不是国家的良臣,也不是军队的主帅。

所以,治理国家以文治为原则,治理军队以武功为根本;治理国家不能不自外部考虑,治理军队不能不考虑内部。所谓内就是华夏各族,所谓外就是指戎、狄等外族。戎和狄这些外族,试图用道理教化他们很难,如果用武力征服就比较容易。有的可以以礼相待,有的就必须用武力征服他们。

因为这样,所以黄帝在涿鹿附近与蚩尤开战,唐尧同丹朱战于丹水之滨,舜讨伐有苗氏,禹讨伐有扈氏。即使像五帝三王这些最圣明的君主,他们都是如此有德行和教化的人,仍不能避免使用武力,由此可见,军队是凶器,迫不得已时才使用它。关于用兵打仗的规律,首先得制定战胜敌人的计谋,然后才能指挥军队作战。

详细了解各种自然条件,仔细观察士兵的精神状态,让士兵熟练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武器,明确颁布奖励和处罚的规定,侦察敌人的作战计划,查明行军道路的艰险情况,辨别出安全和危险的地方,预测敌我双方的种种情形,把握住进攻和退守的时机,利用好敌人给我方造成的有利机会,作好防守和抵抗敌军进攻的准备,强化出征讨伐的威势,充分发挥士兵的才能,反复思考取得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谋略,仔细考虑有关军队生死存亡的大事,经过一番详细的考察和周密的准备,然后才能任命将帅出兵打仗,摆开擒获敌人的阵势,这些都是指挥军队用兵打仗的远大谋略。将帅,是百姓生命的主宰,一个国家的锐利武器,首先必须制定作战计划,然后才能发出作战命令。

军队执行命令就象大水急流那样迅猛,如果擒获敌人应象鹰隼扑击其它鸟兽那迅速。平静时就象被拉开的弓弩一样沉着,一旦出击就象利用机械力量发射武器那样所向披靡,即使是强大的敌人也会被消灭。将帅如果不动用心思,士兵也没有作战应有的气势,上下又不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协力,那么即使拥有百万大军,敌人也是不会畏惧的。不是真正的分仇敌就不痛恨,不是真正的敌人就不同他开战。

工匠没有鲁班那样的观察能力,就无法表现出他技艺的精巧;打仗没有孙武那样的谋略,就不能作出运筹自如的作战计划。作战的计谋一定要保密,攻击敌人要迅猛,擒获敌人要象雄鹰扑击其它鸟兽那样使他们来不及抵御,发动进攻就如大河决口,一泻千里无法阻挡,那么我方的军队还没有疲劳而敌人已四向溃散了,这就是行军打仗的势。

所以能征善战的将领不容易发怒,经常得胜的将帅无所畏惧。因此聪明的将领首先制定好能够战胜敌人的计划,然后同敌人开战;而那些愚笨的将领是先同敌人交战,遇到阻碍才寻求取胜的方法;胜利者是利用现成的道路去修筑坦途,失败者是不择道路随意穿行最后迷失方向;这就是顺应和背叛事物本来规律的不同道理。将领们敬佩他的威信,士兵专心地为他效力,有气势但不盲动,一旦行动就象巨大的圆石从高险之处坠下,势不可挡,被碰者都被击碎。

无论当面与敌交战或背后袭击敌人,都战无不胜,这些也是用兵打仗的优势。所以打仗以制定出奇制胜的计划为智谋,用非凡的智慧进行策划为根本,能刚柔相济,能掌握强弱,能驾驭存亡,迅速时像暴风骤雨,舒展时如风平浪静的江海,稳固时如泰山一样巍然不动,变化时如阴阳转化不可捉摸,像大地一样无穷无尽,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像大江大河一样不会枯竭,像太阳、月亮和星星一样终而复始,像四季一样死而又生,像阴阳五行那样相克相生,奇和正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没有穷尽。所以军队要以粮食为根本,打仗要以奇正互用为原则,以各种军械器物为资财,以聚积各种物资为准备。所以国家困乏是因为贵买,贫穷是因为远距离输送军用物资,因此进攻敌国不能够连续进行,要估计自己的实力来使用资财,开支多了会造成浪费。

不去进行那些对国家毫无裨益的战争,那国家就能够安宁了,同时也就节省了开支,那对于国家来说是很有利的。那些善于进攻的人,想方设法使敌人不知道他们应该守卫哪里;善于防守的人,则使敌人不知道他们应该往哪里进攻。所以善于进攻的人,不依靠军队就能使敌降服,善于防守的人,不依靠城廓就能抵御敌人。因此,高厚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都算不上牢固;坚厚的铠甲锐利的武器也称不上强大;敌人想固守,就从他们的弱处着手,向他们没有防备的地方进攻;敌人要列阵作战,就袭击他们没有防备的地方;我方撤退敌人来进攻,我们要防守好营寨;我方前进而敌人按兵不动时,就要进攻敌人的左右两翼;估计到敌人要集中兵力时,就应首先击败敌人的主力部队。不了解应该防守的地方,不清楚作战的日期,那么可以准备的事务就会觉得很多,但那些需要集中力量准备的事务就会觉得很少。

作战时考虑一定要周到,强弱相扶,互为坚固,勇者和怯者要相互救助,前和后要互相照应,左和右要互相联络,就像常山上的蛇一样,首和尾都能护卫中央,这就是救兵的方法。

所以能够经常得胜的将帅,都设法保全自己的威严,胸怀韬略,充分了解地形面貌,这些都是自己要做的,不必预先告诉他人。反复讨论之后就能够了解有利或不利的因素,采取一些欺骗敌人的行动就可以知道哪些地方是安全的,哪些地方有危险;经过计算就可以了解敌人的多或少;通过对比敌我实力就能知道哪些地方是生地,哪些地方是死地;通过侦察分析能够了解敌人的士气状况;经过反复商量就可以了解敌人防备完善不完善。

所以用兵打仗要从保全自己又击毙敌人出发,要避实就虚,攻打敌人防守空虚的地方。在高山丘陵地区作战,不要去仰攻居于高处的敌人;在水上与敌交战,不要逆着水流;在草地荒野上作战,不要进入密草丛生的地方;在平旷的地方作战,不要放过薄弱的敌人;在道路上作战,不要放过敌人深入的孤军。以上就是行军打仗中凭借有利的地形条件作辅助,来取得作战胜利的有利条件。

行军作战,成功在于根据各种情况能够采取各种对策,失败在于作战计划的泄露,远距离输送粮食士兵容易受饥挨饿,士兵自己下井打水是渴的表现,疲劳了就会产生烦扰,闲逸了心中就平静,出兵之后又不交战,士兵就会怀疑,军心就会涣散,贪图小利就会产生混乱,对那些擅自后退的士兵要处以刑罚,奋勇前进的要给以奖赏,被强迫作战的军队必然是弱军,能够随机应变的军队一定强大,被包围了就处在困难境地,先到达作战地点能使敌人产生恐惧,夜间呼叫是恐慌的表现,将帅无能军队就会产生变乱,找不着道路就会迷失方向,陷入绝境就没有出路,粗暴地对待士兵就会丧失威信,事先作周密的计划就能实现最后的成功。

所以,树立旌旗的目的是让部队看到行动信号,鸣锣打鼓是让大家听到号令,设置斧铖是为了让士兵齐心协力,公布教令是为了使部队步调一致,实行赏赐是为了激励士兵杀敌立功,实行诛伐是为了防止士兵不服从命令。

白天打仗声音杂乱士兵听不到号令,就举起旌旗指示部队行动;夜间作战士兵无法看到作战信号,就用火光和鼓声来指挥战斗。对于作战命令不服从的,就用斧铖来处罚他们迫使他们执行。

不精通各种各样地形的有利之处,就不会懂得各种随机应变的道理。了解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地形地势的情况,人们的心理活动,处理各种事务都能获得成功。掌握了敌人将士的情况就知道如何去战胜敌人,不了解敌军将士的情况就不知道如何战胜敌人,不了解敌人的情况就不知道如何战胜敌人,逢打仗必然失败。

所以军队出击之前,必须先了解所有将士的思想状况。军队中使用五种间谍的方法,是选拔军中最亲信的人,将帅最看重的人,思维缓慢不圣明睿智的人不能任用,待人粗鲁,不仁义贤良的人不能派遣。军中间谍获取了敌人的情报,那么百姓就可以动员起来,国家的安全可以得到长久的保障。因此,士兵为了求得生存事先会作精心准备,迫不得已的时候就能奋勇搏斗,军队驻扎要保障自己的安全,行动时要保持雄壮的军威,不要依靠敌人不来进攻,而是依靠我们自己充分的准备使敌人无法进攻。用我方接近战地的部队,进攻远道而来的敌军;以我方休息得很好的部队,攻击疲惫的敌军;以自己饱食的部队,进攻饥饿的敌军;用我军实力强劲的部队,攻击敌人虚弱的部队;以自己顺境中的部队,攻击处于绝境的敌军;以我方绝对优势的兵力,进攻人数处于劣势的敌人;以我方士气正旺的部队,攻击士气低落的敌军;用我方的伏兵,攻击来犯的敌人。整齐的旌旗,响亮的鼓声,前后呼应,固守险阻,扎好营寨。积聚各种有利因素,转化各种不利的条件,这就是治军的全部道理。

赏罚第十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是以革羹有不均之害①,楚王有信谗之败②夫将专恃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国之五危也。赏罚不明,教令有所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政教不当,法令不众;以私为公,人有二心。故众奸不禁,则不可久;士卒散亡,其众必寡;威武不行,见敌不起。

下不劝功,上无强辅;法令不从,事乱不理;人有二心,其国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值可使理狱,廉平可使赏罚。赏罚不曲,则人死服。路有饥人,厩有肥马,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诛,则人亲附,畏而受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功。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得管仲之力③;诛罚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弟之名④。《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之谓也。

【注释】

①羊羹有不均之害:“羊羹一杯以失国”,语出《战国策》。战国时有个国君设宴款待天下名士,因为羊羹份量不够多,结果漏分了司马子期。他从此怀恨在心,后来他离开这个国君到了楚国,得到了楚国国君的重用,楚国国君就任用他去攻打其国,把该国攻灭了。该国国君逃到国外后叹息说:“一杯羊羹竟丢掉了我的国家!”。

②楚王有信谗之败:楚王即西楚霸王项羽(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公元前209年他随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兵,后来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秦朝灭亡之后,他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战争开始时,项羽在力量上占有很大优势,刘邦处于劣势,但是项羽有勇无谋,且刚愎自用。公元前202年,他中了刘邦的反间计,由于听信谗言罢退了手下唯一得力的谋士范增。同年,他的军队被刘邦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最后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③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得管仲之力:齐桓即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齐襄公被杀后,他同弟弟争夺王位。当时鲍叔牙帮助齐桓公,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颖上(颖水之滨)人》帮助公子纠,后来公子纠失败以后,管仲也被囚禁。在鲍叔牙的推荐下,齐桓公不记前仇,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政治改革,国力得以迅速强盛。后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终成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④诛罚不避亲戚,周公有杀弟之名:指周公平定叛乱之后,杀了率众叛乱的他的弟弟管叔,流放蔡叔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