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由小处见大处
水滴虽小,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蚁孔虽小,却能使黄河决堤、一溃千里。可见,小处虽小,却能见大。一个大的灾害并不全是偶然的,它多是因为平时的毛病未被人知晓而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来。成功也并不是一日之功,同样是平时注意自己言行从而得到的。故要找失败的原因,应多看己平时的所为;要成功,就应时时注意,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那么,要识人才以促成自己事业的成功,就应从小处识别人,从人的小的言行之中看到他大的方面。
谚语说见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也,从一叶飘落这一小的方面就可以知道大的方面——秋天快到了,知人亦是如此。一个人的品性、志向和好恶都体现在平时生活的小事中,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有用的东西。这就如同蛛丝马迹中发现一个大的阴谋或是知道一个宝藏的所在。有一位母亲的话对我们很有启示,她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如果有一个女孩跟你去吃西餐,点了“全餐”,起初上来的开胃菜、面包、汤、沙拉,她全都吃光了,等到后面的主菜和甜点,已经吃不下去,你可别怪她。她绝不是浪费,只是不会点西餐,甚至可能没吃过“全餐”。但你要是哪天遇见一位小姐点了全餐,而且从头到尾,每道菜只碰一点点,可就应小心了。那真是太浪费,只怕你将来养不起。”这位母亲的话可谓真有见地。人生的经验使她学会了从小处识人,而小伙子们生性豁达又被罩于情网之中,哪能想得那么深远呢?这点又不得不使人联想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名言。
西方一位着名银行家的经历对我们识才有所帮助。他早年工作极不顺利,好几次应聘都没有成功,当他带着一颗受伤的心走进又一家银行时,不幸的是,他又被拒绝了。默默地,他走向了大厅的出口,不经意间,他发现地上有一枚闪亮的图钉,就蹲下身去把他拾了起来。这时银行的董事长恰巧从这儿经过,看到了这细小而又平常的一幕,但董事长却别具慧眼,认为这种人正是银行所需要的,任用他的话一定会把银行的事办好。第二天,他就接到了银行的聘任书。此后,他努力工作,并把银行管理得井井有条,董事长死后由他接任,最后成为世界着名的银行大王。这位银行大王的产生得益于前任董事长慧眼识人。如果董事长稍微粗心一点,或者是虽然看到这感人的一幕却没有思考一番,那么这粒闪亮的“金子”还会埋在沙滩里。
用人是中层领导成功的关键,而用人的前提是要识人。中层领导能以小识人,能见其与众不同。
九、观察其朋友以识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东西被分配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相似之处;不同的人走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有相同的志向,所谓“意气相投”。很难想象一个志向高远、正直无私的人会与一个无恶不作的大恶棍成为深交。“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同的情操,不同的追求决定了各人所走的路不同,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以群分了。志趣不投的人走在一起如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它不会长久,要识人也就有必要观其行,观其所交之人。如果一个人交的是狐朋狗友,而另一个人交的是金兰之友,毋须多言,孰是孰非一见便知。
人生活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打交道,受人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古人一语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也说明了对所交往的人应有必要的重视。如果小孟珂与一帮市小之人整日混在一起,定不会成为“亚圣”。
要做好自己的事往往需要朋友的帮助,为此,广交朋友成为一种风气。而要识才也可看看人家“择交”择的是什么样的朋友。
古人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说,人的志趣相投方能成为朋友,那么知其友就能知其人。交往的人的情况实际从侧面反映了本人的情况。隋末,王圭隐居于南山。一日,他的母亲李氏说:“你将来可能会显贵,但不知你交往的朋友是什么样的,能否找个机会让我见见他们。”过了几天,好友房玄龄、杜如晦不邀而访,李氏一边准备酒饭让他们尽情欢饮,一边暗自观察。待房杜二人走后,李氏忙说:“两位客人都是辅助帝王的人才,看来你能够显贵了。”李氏所见确实不错,后来,房杜二人果然当了太宗皇帝的左右仆射。王圭也做了侍中大臣。王母之所以能肯定地作出判断,因为她通过观察知道杜房二人的才德,观友知之,从而更深一步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
中层领导考察人才,可试着去观察一下他所结交的朋友,从而作出自己的选择。如果中层领导发现其所交之人尽是有才有德之人,那么中层领导就应大胆地任用,因为这人多半是有才之人,再者“一个好汉三个帮”,自己有困难的时候,还可寻求的朋友帮助,可谓“一箭数雕”,何乐而不为呢?
十、患难中奋进者有前途
人处患难之时,往往情绪低落、不思进取,而平时身上的那些劣根性的东西也都自然地表现出来。有时看人,其富贵时一个样,衰落时又一个样。而在患难之中能保持自己的优秀品质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不取、顽强拼搏、积极奋进,这样的人确实难得。领导者若从患难中识得人才,就应像相信患难之交一样,加以重用。
1.贫时不为者大
一些人往往在平时道貌岸然,做出一副君子的姿态,而一旦贫困衰落、山穷水尽之时,则一反常态,平时的美德没有了,代之以无耻的索求。这种人是万万不能用的。而有一种人,即使是在危难之时,也洁身自好,处处为人着想,这才是真正的人才。当年曹操南下进攻刘备,大敌当前,连诸葛亮都主张弃樊城去襄阳。刘备不忍心舍弃樊城民众,让他们愿跟随的跟随,结果当地民众都愿意一起走。这样,混七杂八,行军速度极慢,曹军追来,刘备让民众先走,自己率兵抵御。虽然刘备暂时失败了,但他深得民心,一大批人死心塌地地跟随他,为蜀汉大业奠定了基础。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备重感情,反映出他在任何时候都以民为本、爱民之心不改。这正是其成功的关键。
2.患难之中见真情
古人云:“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人处患难之中就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离开了,更何况其他人呢?而难能可贵的就是贫贱不离。故人们极看重“患难之交”,极赏识在困难时仍留守原任的下属。平时人家不管对你有多好,这都不能说明问题,只有在患难之时才能看出人家对你是否真心。
人们常说“患难识真情”,在患难中人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朋友,也能找到忠于自己的下属。患难是一座熔炉,它能炼成真金,而一切腐朽都会化为灰土。谁都想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但生活中有一点小插曲又何劝呢?它带给人的不只是痛苦,还让人看清这个社会、读懂一个人的幸福。可想而知了解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因为生活中从此又多了一个可深信的对象。
领导者对身边的人了解最深的时候恐怕就是自己或是团体有困难的时候。当你身陷囹圄时连你平时最亲近的人都离你而去,但往往是那些你平时不太注意的人留了下来,这绝不能说是因为他们有所求。如果是这样,他们早就投往别处了,惟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对你对团体有感情,并且他们深信你能够扭转乾坤,这时中层领导就该明白了:谁是什么样的人,谁该加以重用。记得一位大型国有企业的厂长因人诬陷入狱,平时“香客”满门,而现在那些“好朋友”、“好部下”全都没了音讯,只有一个小职员来探访厂长,原来这个厂长曾无意中帮过这个小职员。真相大白之后,厂长特意提拔了那位小职员,因为厂长深知一个人能在自己患难的时候来探望自己,他就绝不是那种势利小人。他是能够忠于自己也忠于厂的,这种忠诚最是难得。
因此,领导识人用人要多多考虑一下患难中的朋友下属。有人在顺利时,乘风破浪,意气风发,而一旦身处患难则萎靡不振,从此消极处世。有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总是积极地面对人生。领导当然地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心境最难得。在顺境中开拓进取许多人都还能做到,但要在一次次的失败面前抬头走下一步的人却并不多,这足见逆境中奋发进取者的可贵。常言“自古英雄多磨难”,英雄不是从娘胎中一出来就是,而是一次次地患难造就了英雄。领导若能识得这样的人才,便可为自己寻得一名得力的助手。
逆境造就人才,它也让中层领导能发现真正的人才。患难并不可怕,怕就怕在患难中头脑不清醒,从而失去了许多可贵的东西。
只要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就必然存在上下级关系。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它的性质和存在方式各不相同,从而人们对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