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谁敢动中国的奶酪
9193100000041

第41章 奥运会对中国的最大回报是什么?(1)

远在上世纪初的清光绪34年,就有中国体育先驱者立下有朝一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心愿,那一年恰好是1908年。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老人有意的安排,那一年距2008年整整100年。百年的沧桑与耻辱,百年的光荣与梦想,中国人等待得太久。

一、光荣共梦想成真,奥运与中国齐飞

在1993年那个不眠之夜,体育社会学者卢元镇慷慨成文:“这遗憾是世界留给中国的,也是时代留给世界的。”2001年,奥运花落北京。如果说我们曾错过历史的选择,那么今天的努力终于证明了谋事在人,苦心天不负;如果说历史曾留下了两票的遗憾,那么今天的选择也算是水到渠成,时迟犹未晚……

没有什么能挡住中国的发展,而且毫无疑问,承办2008年奥运会更将吹响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它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将是有力的助推器。与此旧时,人世后的中国也将全面打开世界上最大一个市场,走过百年的奥运来到拥有5000年文明、13亿人口的中国,还将使已日益被西方文化异化的奥林匹克理想在经历东方文化的洗礼后,更加多元和纯洁,世界也将由此真正了解中国。

举办奥运会将加速中国由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转变,给世界开辟了最大也是最具潜力的市场。中国还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举办奥运会不仅能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还能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从而较快提升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有专家预计,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总投资可能将高达1600至1800亿人民币,已经投入和即将投入的有:治理环境污染约200亿,60项重大工程约1000亿,建体育场馆约160亿,举办奥运本身要15亿,其他投入约200到400亿。这其中的一半将由外部进入,预计将在800到900亿左右,这将拉动GDP增长约0.5个百分点。

举办奥运会有7年的准备期,将兴建大量基础设施,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口号,这将加速北京经济结构的调整,向环保、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为主的都市型工业转变,即退二(第二产业)进三(第三产业),大量资金的进入为这一战略转移提供了可能和空间,也为北京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以汉城奥运会为例,共为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分别提供了16万、5万和9万个岗位,总计30万个就业机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有15万人之多。因各自的依据不同,专家们对北京的这一指标众说不一,数目相去甚远,大致在75万到150万之间。

北京将从多方面得到“产出”,仅国际奥委会的转播权及赞助分成就可能高达100亿人民币左右。其他方面仅举旅游业一例。依照惯例,奥运会举办城市被确定后,各地不同文化、信仰、宗教的人们便会源源而至,使城市生活用品和服务需求大量增加。专家预计在准备的6年中,每年旅游者可增加100%,收入增加50亿美元,这样6年就是300亿美元,合人民币2500亿,奥运当年翻一倍,为100亿美元,如此算来由于奥运会而增加的旅游收入就超过了3000亿人民币。

奥运会将是一个难得的舞台,中国和北京将在举世瞩目中登场,借助电视等现代媒介的强大传播力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奥运会已成了一个国家和城市免费的广告牌,是其政治、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展示,而上万记者和上百万游客的到来将把这些向全世界“广而告之”。

奥运会对中国的最大回报是能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鼓舞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斗志,唤起中华健儿团结拼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民族自豪感。这才是使亿万中国人民为之欢呼,为之鼓舞的最大收获。

中国和北京将回报些什么呢?

美国的大多数企业希望奥运会在中国举行,这样他们将更容易进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美国《财富》杂志最近一期对此有专门报道,文章说:“通用汽车、喜力、宝洁和施乐等公司自1979年就一直活跃在中国,他们已把北京主办奥运看作是投资最终得到回报的机会……现在中国是最重要的市场,它正在迅速发展,而其他地区情况则不妙。”美国《商业周刊》的文章则表明占有奥运会70%赞助费的美国厂家,绝大部分愿意奥运花落中国,在商言商,中国的市场毕竟远远大于法国和加拿大。乔治华盛顿大学体育管理系教授德尔皮洛蒂举例说,柯达公司就是通过赞助在日本举行的奥运会而顺利打人日本市场。

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更大的回报是对奥林匹克理想的发扬。

奥林匹克理想已被在工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逐步异化,而融入东方文化的北京奥运将成为奥林匹克向着多元化发展的里程碑。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在对北京的评估报告中有这样一句: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深入理解它的含义。国际奥委会的评语肯定不是从经济意义上而言的,他们已经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渐失血的奥林匹克文化亟须东方文化的强力滋润。

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海认为:奥运日益单一化、奥林匹克理想被异化正严重影响着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

的确如此。在竞赛项目设置中,除了柔道、跆拳道等极少项目外,均为西方运动项目;在奥委会的委员中,一多半(52.6%)来自欧美国家,在国际体育组织中,60%以上的领导人来自欧洲,90%以上的体育组织总部设在欧洲;在悉尼奥运会的参赛运动员中,49.6%来自欧洲;在悉尼奥运会期间进行的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选举中,8名人选者无一来自亚非拉,连惟一蝉联两届奥运会四项冠军的邓亚萍也无奈落选。这种文化的单一化长此以往,必将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奥林匹克理想正面临商业化和职业化的侵蚀,为争胜负而滥用兴奋剂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这都与西方文化或多或少有着某种联系。西方文化进入工业社会以来,越来越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终极目标,表现在竞技运动上,就是重结果而轻过程。靠西方文化本身无法克服这些问题,必须从东方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思想和物质手段,东方哲学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强调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都与奥林匹克理想形异而神似。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取决于它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取决于它所能利用的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文化资源越多样,越丰富,其发展就越迅速、越健康。奥林匹克运动要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全球性的社会文化运动,需要建立更加雄厚的基础,这就必须大量补充新的资源。因此,开发新的文化资源,强化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化,以构建一个多元而均衡的文化生态环境是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不仅是中国的需要,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需要。

登上釜山看奥运

本届釜山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以金牌150枚、银牌84枚、铜牌74枚的骄人战绩“一览众山小”。第六次蝉联“亚洲第一”。金牌总数也超过了上届亚运会。但中国参加本届亚运会是在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大背景下,这就决定了中国代表团在本次亚运会的目标是“着眼奥运”。将目标定位在为2004年乃至2008年奥运会全面练兵。

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军团发挥了较高的水平,一些项目的金牌“含金量”较高,在射击、举重、游泳、自行车、田径、射箭项目上,共有6人3队17次超创9项世界纪录,11人11队22次创22项亚洲纪录,39人6队75次创37项亚运会纪录。在游泳、举重、射击三个项目中。创造了10个奥运会小项的今年世界最好成绩。在这三个项目上与悉尼奥运会相比较,有11个小项超过了奥运会冠军的成绩。

比赛是训练的一面镜子,通过这次的比赛,一些项目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暴露了训练的不足,许多项目虽然拿了冠军,但与奥运会水平较量,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有许多方面在实力和水平领先的情况下痛失金牌,更是给我们敲响了一次警钟。

从釜山收兵的同时,中国军团已经把更艰巨的挑战和目标锁定在未来,那就是2008年的北京上空频频高悬起的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一次又一次地高奏起激昂澎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奥林匹克带来什么?

奥运概念吹响新经济号角

奥林匹斯山的诸神创造了奥运,古希腊的运动健儿把奥运圣火播散到全球。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化的新经济商业浪潮,包围着五环奥运,象征人类的经济生活生命不止,生生不息,一切都在静悄悄地发展着。时间定格在公元2001年7月13日晚上10点09分。

申奥:催发中国新经济概念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那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撕开了一个信封,然后告诉全世界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二轮投票之后,北京以超过半数的选票胜出!北京申奥组委会此番莫斯科之行可谓大获全胜。)

那天夜里,古老的北京彻夜未眠,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然而同样辗转反侧的还有远隔万里的美国华尔街和欧洲的法兰克福交易中心,大大小小基金投资者盯紧奥运,如果巴黎得胜,欧元区的经济预期必将提高,欧元势必坚挺;如果北京获胜,包括中国网络股在内的所有中国经济概念肯定“全线飘红”。

事后有基金经理回忆,只听得当时有人喊了一嗓子“BeijingWins!(北京赢了!)”中国经济体的上市股票全线上扬。最显著的无疑是中国网络股,徘徊良久之后,饱受投资者集体起诉困扰的中华网强劲反弹34%,中国第一大门户新浪网交易日回升14%,盘后又上涨21%,第二大门户网站网易也有二成左右的升幅。

申奥成功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的最好写照,尤其是中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其实在申奥成功之前,市场已有征兆。几个星期以前,《财富》推出了2001年度世界,500强的综合排名,中国12家企业榜上有名。

尤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双强组成的中国通讯板块,以崭新的面貌亮相世界资本市场,出手不凡。从原来封闭体制中分拆出来中国联通,还是首次打人世界500强的两家中国企业之一,它代表国家在人世后贯彻开放市场承诺的部分行动,而受到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申奥成功,“北京概念”、“奥运概念”迅速升温。与申奥同步,世界级的投资银行也推出了系列的市场分析报告。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美林在报告中总结,鉴于北京申奥的巨大机遇,建议投资者关注中国概念股,美林认为这些股票具有潜力,值得长期投资。另一家投资银行高盛也表示了类似的意见。

数字化:新奥运的商机

北京申办奥运有三个口号:一是“绿色奥运,环保奥运”,二是“新北京,新奥运”,三是“现代奥运”。针对最后的一个口号,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实际也是北京奥运商业的争夺焦点。奥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商业大蛋糕。

各个行业的商家都希望通过这几年的信息化改造,调整企业产业流程,争取在奥运商战中力拔头筹。日本首都东京于1964年申办了奥运会,会前当时日本民众中电视机的普及率很低,但是为了观看奥运赛事,电视机的销量显著增加,那时的电视机主要是模拟制式。

当年模拟电视机当然不会再次流行,可是最新高清晰度的数字电视的竞争却因为申奥成功而加剧。单北京市场就有1200万人口,如果到2008年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20%,数字电视网络覆盖的家庭用户就达到100多万户,市场价值达百亿人民币,肯定有不少商家磨刀霍霍,虎视眈眈。

之前,北京市已经针对数字电视的播映做了一系列的试点。可能大家不知道,前一阶段风靡一时的,著名的京派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就是中国首部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这部受到广泛关注的电视剧也是开了中国电视播映技术升级的先河。当然奥运会采用的数字电视往往是实况直播,其难度比电视剧更大,那时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

就在北京申奥成功的一刹那,可口可乐北京公司的总经理按下电钮,为奥运特设的“金装奥运祝贺装”可口可乐3万瓶上线,当天夜里就杀入了北京、上海两地大型的超市。可口可乐公司在新经济浪潮中,原来也是岿然不动,号称自己依靠传统就能打败.com。可是科技股市不振之后,该公司反而是看准时机,反向杀人电子商务领域,重点推出了自己的网站。

不久以前,可口可乐公司就与中国PC市场的第二名北京方正集团联手,推出“奥运电脑大行动”,7000台电脑为公司网站引来无数注意力,获得满堂彩。而追溯可口可乐的历史,早在1937年的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时,就是奥委会的商业合作伙伴,著名的体育赞助商。本次可口可乐再战江湖,挟70多年奥运商战运作经验和网络分销渠道大军杀到,自是势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