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5分钟培养超级宝宝
9148900000023

第23章 5分钟健康培养法(1)

由于宝宝的年幼,身体脏腑功能比较脆弱,很容易罹患多种疾病。为能让宝宝远离疾病,健康地学习、成长,最好的方法是让父母迅速成为家庭医生。怎么办?赶快行动,花费5分钟时间来了解防治疾病的知识和解决的办法,使宝宝更健康。

根据症状诊断疾病

如果您的宝宝生病了,您应仔细观察症状,以决定立刻就医还是暂时观察。

疾病有很多种类,平常患病次数最多的是感冒等呼吸道感染与痢疾,此外还有各种传染性疾病、消化不良及耳、眼、皮肤等疾病。

幼儿期疾病特征主要有:

(1)幼儿期是最容易患病的时期:此时期虽然发育旺盛,然而身心方面却隐藏弱点,例如身体的免疫,宝宝刚出生时,具有来自母体的免疫力,且持续3~6个月,所以这段时间很少患病。但是,体内仍不具有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抗体,所以一受到这些细菌感染,就十分严重。从免疫减弱的6个月以后,到2岁之间,最容易患感冒等传染病。由于一边患病、一边得到抗体,所以过了2岁以后,生病频率就会大为减少。

在发育过程中,免疫能力及自主神经系统不安定,身体的调整能力也尚未成熟,容易出现体质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过敏等,例如湿疹、气喘、再发性脐疝痛、起立性调节障碍等都是其中代表。

此外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某些精神因素会引发牛奶厌恶症,食欲缺乏等心理性疾病。

(2)患病时全身的反应:罹患感冒时,会流鼻涕、发生局部症状,还会发热、腹泻、呕吐、心情不好、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有时还可能并发中耳炎。症状较明显的有突然发高热、呕吐、腹泻、咳嗽、无精打采、喘鸣、哭闹、没有笑容、脸色不好等。妈妈平常和宝宝接触机会比较多,因此较容易发现上述的症状。

宝宝的健康状况起伏不定,有时只是暂时性的,但有时却是疾病的前兆。所以,应仔细观察各种征兆,如果这种症状一直持续,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疾病的发病速度快:宝宝期的疾病较少属于慢性,一旦患病,病情进展快速,发现太慢容易形成重症,所以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无论是小宝宝或较大的宝宝,都无法完善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身体异常,所以必须由周围的人发现,而负责此项任务的最适当人选,当然是妈妈,只有妈妈最了解宝宝各种症状,所以才能发现许多异常。

如果宝宝无缘无故心情不好,不愿吃奶,或从来不会半夜哭泣的孩子居然在半夜哭闹不停,且身体发热,这时妈妈应凭着感觉,观察出异处。

检查的方法:亲自喂乳的妈妈最容易发现宝宝有异状,因为妈妈可以一边喂乳,一边用心来观察宝宝。

(4)疾病痊愈后的心理影响:宝宝由于受到过分宠爱,而使以往自律的习惯完全改变,这点家长必须注意,不可因为过度溺爱宝宝,而使其出现各种异常现象,例如:过去能走,病愈后却不能走,排泄无法自主,此时应使其心情稳定。

假如住院,必须与妈妈分开,往往会使宝宝受到惊吓,若是2~3岁以上的宝宝,必须尽量说明,以减少他分离的不安感。

人一生中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幼儿期死亡率,以出生4周内死亡最高,占2/3。占死因第一位是意外事故,以车祸、溺水最多;第二位是1~4岁的先天异常,5~9岁的恶性疾病(白血病等);第三位是1~4岁的肺炎、支气管炎、5~9岁的先天异常。

以下是妈妈发现宝宝异常的要诀:

(1)观察心情、脸色、表情:心情好坏是最简单发现异常的方法,心情恶劣时,可能是身体有某些疾病,而笑与不笑,是最能反应心情好坏的表现,此外,可以依据下列表现来判断:①脸红;②脸色发青;③脸部发黄;④嘴唇发紫;⑤脸部肿胀。

(2)身体发热:如担心发热,必须测量体温,同时应注意以下各点:①额头发热;②吸母乳时口温较平常高。

(3)不吃也不喝:食欲较平常少。

(4)呕吐:吐奶,全身疲乏。

(5)睡眠异常:难以成眠,容易惊醒哭泣,或整天昏睡。

(6)哭泣:嚎啕大哭时,可能是因为身体疼痛,或心情不好。

(7)观察身体必须注意的有:①皮肤是否发疹;②皮肤是否肿胀发青;③颈部是否有肿块;④手脚是否僵硬;⑤腹部是否有硬块;⑥身体是否肿胀。

(8)粪便异常:日常观察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注意的有:①软、臭、黏液多;②有血液或脓;③粪便硬、排便痛苦。

(9)尿液异常:数量较少、尿色异常(血尿等)、尿液浑浊(脓尿)。

宝宝常会在夜里突然发高热。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妈妈会慌张地抱起的宝宝,去医院就诊。也有的妈妈只要宝宝有点咳嗽、腹泻,就赶紧带宝宝去找医生。

由于宝宝调节体温的功能不成熟,容易发热。像呕吐、腹泻、轻微咳嗽都是常有的事。但因为宝宝不会表达痛苦的原因,所以常会让第一次当妈妈的人感到束手无策或不安。但妈妈们应考虑到在寒冷的半夜把正在发高热的宝宝带出去,可能会让病情更加恶化;而把已有轻微感冒症状的宝宝带到拥挤的医院,更是会让流行病毒有机可乘。

此外,从医生的立场来看,完全不知道体质、病历、家庭环境的宝宝突然在半夜上门,医生在应付上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所以,遇到紧急情况,父母首先要稳定情绪,量量体温看发热的程度,观察身体各处有无异样,并判断是否要立刻找医生,还是先让宝宝睡一夜观察情形。这对父母来说或许很困难,却是妈妈的任务。即使宝宝发高热、腹泻、轻微咳嗽,只要能与平常一样,很有精神地玩,就不必慌张。

根据调查,每年许多被救护车送到医院的儿童之中,有3/4情况较不严重,延到第二天就诊,也无大碍。但是,有1/4的宝宝情况较为紧急,应立即救治。在这种刻不容缓的疾病中,最具代表的是2岁前常见的肠套叠。若能早期发现,不必动手术也能治好,但若不及时诊治,肠的重叠部分会腐坏而危害到生命。宝宝若有间歇性地绞痛,一边吃奶一边吐时,则疑似肠套叠。此外,鼻翼扇动,喘不过气地咳嗽时,则可能是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气喘发作、气管异物而引起呼吸困难时,也必须尽早去医院。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应该由妈妈观察和判断来决定就医与否,千万不可道听途说,或外行充内行随便判断。诊断疾病是医生的工作,而妈妈应给医生提供有关宝宝病情的相关资料。如家人感冒、幼儿园正流行腮腺炎、几天前与附近出麻疹的孩子一起玩等信息,都对医生诊断有帮助。

不过,父母们在紧急情况下,如果能够打电话向医生请教,心里会感到有依靠。父母应尽量在住家附近寻找值得信赖的儿科医生,平常和他建立密切的关系,遇到紧急情况时就会马上得到帮助。

宝宝生病后的护理

宝宝生病后,妈妈就责无旁贷地成了宝宝的私人护士。妈妈必须耐心地照顾宝宝,切勿惊惶失措,令宝宝不安;应给宝宝适当的营养,让宝宝保持安静。家长除定时为宝宝测量体温外,要做好宝宝的私人护士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睡房环境

(1)温度和湿度的调控:新生儿所需的室温较婴儿期及幼儿期宝宝高,大约为25℃。夏天天气闷热潮湿,最好用空调或电风扇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及湿度。但使用时必须注意,不能让风直接吹着宝宝;冬天天气严寒时,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个暖炉取暖,使用时在室内挂上湿毛巾,以保持室内温暖湿润。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即使是在寒冷的季节里,也应该适当地打开窗户。患呼吸器官疾病的宝宝,尤其需要新鲜空气。为避免风直接吹到宝宝的身体,婴儿房的窗户应安装窗帘布或百叶帘。打扫房间时宜用抹布来拂去尘埃,以避免扬起灰尘。

(3)让宝宝乐于在室内活动:生病的宝宝不一定肯乖乖地躺在床上休息,妈妈可以用轻巧的玩具、布娃娃等东西给他解闷,但注意玩具必须保持清洁。同时,妈妈可以陪着宝宝唱儿歌、说故事,让宝宝的心里感到可靠安稳,自然就能保持安静了。若宝宝的病情较重,如患了严重的皮肤炎时,宝宝心情烦躁,可能会整天哭闹不休,哄宝宝也就不容易了。此时,应向医生请教抑制宝宝情绪的方法。

2.测量呼吸频率

宝宝的呼吸是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当宝宝患上呼吸器官疾病的时候,妈妈可以把手轻按在宝宝的肚子上来测量呼吸频率。尤其是宝宝患肺炎的时候,了解宝宝的呼吸频率就尤为重要。

3.测量脉搏

给宝宝测量脉搏与测量成人脉搏的方法相同,都是量手腕靠近拇指处的动脉。家长以食指及中指轻放于宝宝的手腕上,便可感受到脉动了。在宝宝没有生病的时候,趁宝宝安静睡觉时把宝宝的正常脉搏数值量出来,可以作为日后检查身体情况的参考。宝宝在哭泣、洗澡、进食、游戏之后脉搏会加快,宝宝在发热时,脉搏也会较快,测量时要留心观察脉动的规律。

4.衣物准备

宝宝虽然病了,但衣服仍要常换,以保持清洁。衣服宜选棉织品,既易吸汗又容易清洗。就诊时家长应该选容易穿脱的衣服给宝宝穿上。如果宝宝发热,要用斗篷或毛巾被把宝宝包起来,以免被风吹着。当身体有某处疼痛时,更应穿上宽松的衣服,以免压着痛处。若是手或脚有痛处,穿衣服的时候要从痛的肢体开始穿;脱衣则相反。当宝宝的病渐愈,可下床走动时,要给他穿上外衣,以免着凉。

5.洗澡问题

宝宝病情不严重时可以洗澡,但不宜用浸浴,必须快速将宝宝身体冲净,然后用干毛巾擦干身体。洗澡时一定要保持较高的室温和水温,室温应在25℃以上,水温应在40℃左右。不宜洗澡时,家长仍可以为宝宝进行局部冲洗,如今天洗脚,明天洗手臂,没有用水清洗的部位可用湿毛巾拭抹。

患病中的宝宝如果不注意清洗身上的污垢,就有可能长出湿疹、痱子,那就更麻烦了。

6.饮食营养

适当的营养补充,对患病的宝宝是非常重要的。但妈妈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轻易地让宝宝禁食或者乱吃民间流传的治病偏方。

宝宝发热的处理

宝宝常在半夜发热,让妈妈很不安。但若只有发热,情况并不严重。若是除了发热外还有其他的症状,就应小心了。

在以下情况下不必担心:

(1)逗弄他会笑,情绪也很好。

(2)脸色红润、吃奶及食欲正常。在下列情况下要赶紧找医生:

(1)出现意识模糊。

(2)脸色不好,抱他、背他都不停地哭。

(3)鼻翼扇动,呼吸好像很痛苦。

由于宝宝体温调节功能还不健全,即使不生病也可有发热,但是通常是低热。

例如,宝宝蹄哭或运动时,体温会上升。穿太多,盖太厚的棉被,或房间内高温多湿时,由于体内形成的热不能充分散发,也会使体温升高。另外在夏季气温高时,宝宝的体温调节有时不顺利,因此从黄昏到晚上常会发热。若这时再加上体内水分不足(脱水症状),也容易发热。遇到这些情形,只要让宝宝穿得薄一点,使房间通风,补充水分,发热症状就会消失。

宝宝突然发热时,大多是被病毒或细菌所感染。宝宝较常见的发热是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腺炎、咽喉炎等。

大多数的情形是宝宝白天活蹦乱跳,到了晚上就突然高热,此时如果脸色红润、情绪很好、逗他会笑时,暂时不必紧急处理。宝宝发热时伴有脸色苍白,筋疲力尽没有精神吃奶,呼吸急促,并有严重的腹泻、腹痛、呕吐、意识模糊、惊厥等,就有问题了,可能是肺炎、腹泻、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胰腺炎等严重疾病,要赶紧接受医生诊察。

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所以正常体温比成人高,通常宝宝的正常体温是36.5~37.5℃左右。

宝宝发热达38~39℃时,妈妈常会担心他是不是得了什么可怕的病,或担心留有后遗症。发热的确是身体异常的明显症状,但是发热的度数未必表示疾病的轻重。有的疾病即使出现高热,情况却不是很严重,有的疾病反而没有发热的症状,却极为严重。

宝宝呕吐的处理

呕吐是宝宝常有的症状。

宝宝呕吐次数多少?情绪怎么样?是否碰伤头部后出现呕吐?此外,呕吐物的内容也是重要线索之一。如果感到不对劲,不妨带着呕吐物请医生检查一下。

以下情况不必担心:

(1)呕吐后若无其事。

(2)情绪好,体重也顺利增加。出现下列症状时要赶紧找医生:

(1)脸色不好、腹痛时哭闹、呕吐次数多时,疑似肠套叠。

(2)呕吐后昏昏沉沉,则可能是有脱水症状。

(3)从口、鼻像喷水一样用力地呕吐时,则可能是幽门狭窄症。

(4)发热伴有摇头或用手摸头,可能是中耳炎或脑膜炎。宝宝呕吐按年龄可分为以下两种:

(1)新生儿的呕吐:新生儿因胃呈水平位而容易呕吐。新生儿的胃容量小,吃喝太多或太急,会让进入胃中的食物很容易吐出来。

新生儿吐奶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边吃奶边从口角流出来(溢乳);二是吃奶时胃里吸进空气,可由打嗝吐出来(咽下空气)。有的宝宝在3个月之前会习惯性地持续发生呕吐,若没有发热、精神也很好、吐奶后若无其事、体重也顺利增加的话,则是暂时的生理性呕吐,不必担心。妈妈喂宝宝吃奶后,要立刻为他排气。以上这种现象,大多在3个月以后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