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9145700000020

第20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

本章论述了中风、历节的证因脉治。

所谓的中风,是指突然昏倒,然后出现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重则昏迷不省人事的一种疾病。因为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相似,故古人比类为中风。此与《伤寒论》所说的伤寒外感中风完全不同。本章所述的中风属于杂病范畴,两者要注意区别。

所谓历节病,系指肿痛遍历多个关节,甚至关节活动障碍,身体羸瘦为主的一种疾病。因痛势剧烈,犹如虎咬,故后世医家如《外台秘要》称之为白虎病,《诸病源候论》称之为历节风。本病多系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关节,导致经脉痹而不通所致。

以上两病,皆与人体气血不足和外邪入侵有关,都伴有肢体的运动障碍,故合为一章讨论。以资鉴别。

一、原著精读

【原文1】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①,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②。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词解】

①不遂;不能随意运动。

②痹:指风寒湿侵犯人体,使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动不利的病证。

【释义】 本条论述了中风的脉症以及与痹证的鉴别。

中风病因为正气亏虚,邪气侵入,经脉中气血运行受阻,而多见半身不遂。若只见肢体的某一部分,如上肢或下肢的局部不遂,这是风寒湿邪侵袭局部肢体所致,是痹证的症状。中风者正气已虚,肝肾阴血亏损,阳气不足,故脉来微弱。阴血不足,肝风易动,风燥化火,或五志化火,故脉数。复感外邪,痹阻脉络,气血不能畅行,筋脉失养,出现半身不遂等症状。

对此条文的理解,亦有医家认为是论述中风病的轻重脉证,“但臂不遂者”,为中风的轻证,“此为痹”一句是说中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经脉之气痹阻之故。可资参考。

【原文2】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①,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呙僻②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③;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④,口吐涎。

【词解】

①贼邪不泻:贼邪指伤人之邪气,如风邪、寒邪等。不泻是说邪气留于经络血脉,不能排出。

②喎僻:指口眼喎斜。

③重不胜:指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④舌即难言:谓舌强,语言不清。

【释义】 本条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和脉证。

本条论述中风的病机以及在络、经、腑、脏的不同见症。该条原文可分两部分内容理解。自“寸口脉浮而紧”至“喎僻不遂”止,为第一部分,着重从脉象推论中风的病机。“寸口脉浮而紧”是指血气亏虚,感受风寒卫外邪,是为中风发生的病因。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突出地反映了正虚邪遏是中风发生的基本病机。同时,原文又较具体地阐述了中风后出现的口眼喎斜的机制为“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受邪的一侧,络脉之气闭塞,经络缓而不用,故曰“邪气反缓”,相反,正常的一侧气血运行正常,经络相对的紧张拘急,故曰:“正气即急”。自“邪在于络”至“口吐涎”止,为第二部分,论述中风病邪在络、经、腑、脏的不同症状,其自浅入深的病情规律,与“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所述相为呼应。邪中络脉,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以致肌肤麻木不仁。病变较重者,邪中经脉,经脉阻滞,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以致肢体重滞不易举动。病势更为深重者,是邪气传入于腑,如胃腑缓弛不用,胃中湿浊郁蒸,神失清灵,故不识人。病势最为深重者,邪气传入于脏,如邪气归心,乱其神明,则舌强难言,津液失摄而口中吐涎。

【原文3】

侯氏黑散:治大风①四肢烦重②,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词解】

①大风:古代证候名。

②烦重:烦,甚也,烦重,形容四肢极其沉重。

【释义】 本条论述侯氏黑散的主治证候。

此条文法与仲景惯用体例有别,故后世注家对此条有歧义,尤怡认为此乃宋·孙奇所附方药,但丹波元简却认为此条实为隋唐医家作为仲景方而附录的。

正气亏虚,气血不足,风寒外邪则易于乘虚侵袭。邪阻经络,气血循行受阻,筋骨、肌肉失于温养,故四肢重滞,脾胃阳虚,则胸脘畏寒怕冷,故用侯氏黑散治疗。

方中用菊花、防风、细辛、桔梗疏散风邪,人参、干姜、桂枝、白术、茯苓温中益气,振奋中阳。川芎、当归养血活络;风为阳邪,易从阳化热,故用黄芩泄热,牡蛎、矾石以消痰。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邪、补养气血、温振中阳、消痰活络之功,适宜于气血不足,外受风邪,兼中阳不足,挟有痰浊之中风轻证。

【辨治要点】

主症:四肢沉重迟滞,胸脘畏寒怕冷,有空虚感觉。

成因:正气亏虚,中阳不振,外风乘虚而入,兼有痰浊阻络。

治法:补益气血,振奋中阳,祛风散寒,消痰活络。

方药:侯氏黑散(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芎藭、桂枝)。

【原文4】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①,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②;心气不足,邪气入中③,则胸满而短气。

【词解】

①亡血:此处作血虚理解。

②瘾疹:即风疹类疾病,由邪气闭于肌表,故时发时止。

③入中:指邪气内传,伤于脏腑。

【释义】 本条论述瘾疹和胸满等风病的病机。

由于营血不足,脉行无力,得缓脉;卫气不足,温煦之气不及,脉行迟慢,得迟脉;营卫气血虚弱,故易感风邪。若有风邪中经,则气血欲行不能行,郁于肌表,可发生皮肤瘙痒,风疹外出。若心之气血不足,卫外乏力,邪气乘虚内传,中于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则胸胁胀满而短气。

本条说明营卫气血不足之人,易受风邪侵袭,轻则发为风疹,重则胸满短气等。

【原文5】 风引①汤 除热瘫痫②。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③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④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词解】

①风引:即风痫掣引,俗称抽搐。

②瘫痫:瘫即俗称风瘫,指半身不遂,痫指癫痫。

③韦囊:古时用皮革制成的药袋。

④井花水,清晨最先汲取的井泉水。

【释义】 本条论述风引汤主治。

本方以主治症状名方,并明确其适应范围是热性的瘫证与痫证,揭示本方所主治的瘫痫病机为阳热亢盛,风邪内动。可见于成人瘫痪或半身不遂,也可见于小儿惊痫抽搐。故治用清热利湿、潜阳熄风之法,方选风引汤。

方中牡蛎、龙骨潜阳熄风,赤白石脂、紫石英镇惊安神,石膏、滑石、寒水石清热利湿,大黄导热下行,干姜、桂枝辛温运脾,甘草调和诸药,避免脾胃受伤。凡属湿热内蕴,风阳内动,无论是大人中风表现为半身不遂的瘫证,还是小儿惊痫而见四肢抽搐者,皆可选用本方为治。

【辨治要点】

主证:成人瘫痪或半身不遂,小儿惊痫抽搐。

成因:湿热内蕴,风阳内动。

治法:清热利湿,潜阳熄风。

方药:风引汤(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原文6】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钱 桂枝三钱 防风三钱 甘草二钱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一个口一个父)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释义】

本条论述防己地黄汤主治。

素体阴血不足,风寒乘虚侵袭,化热动风,扰乱心神,病者如狂、妄行、独语。如身热脉沉而数是为里热偏盛;若无寒热而脉浮,则表邪已离太阳之表,入里化热。

治用防己地黄汤养血清热祛风。方中重用生地黄清热凉血为君,防己、防风、桂枝疏风祛邪,仍冀风邪从外而解,甘草益气和中。

【辨治要点】

主证:病者如狂,妄行,独语,身热脉沉而数,或无寒热,其脉浮。

成因:里热偏盛,风邪内侵。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散邪。

方药:防己地黄汤(生地黄、防己、防风、桂枝、甘草)。

【原文7】 头风①摩②散方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词解】

①头风:比较剧烈的发作性头痛、偏头痛、头眩。

②摩:是涂搽外敷的意思。

【释义】

本条论述头风外治法。

头风是比较剧烈的发作性头痛、偏头痛、头眩。外治法涂搽头部较为便捷。方中附子味辛大热,可以散经络之风寒;盐味咸微辛,入血分,去皮肤的风毒,两药合用,共奏散风寒止疼痛之功。

主证:比较剧烈的发作性头痛、偏头痛、头眩。

成因:风寒阻络。

治法:祛风散寒止痛。

方药:头风摩散(大附子、盐)。

【原文8】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①,历节黄汗②出,故曰历节。

【词解】

①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②黄汗:是指关节痛处溢出黄水。与黄汗的全身汗出色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