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9056700000113

第113章 和谈密径(7)

谈判战略的突然转变使李奇微大为愤怒,他的回答既坚定有力又措辞尖刻。“过早地接受”目前的战线而不顾以后的任何调整,“一定会不可避免地推迟取得一致意见和实现体面停战的可能性”。李奇微在回顾了以往所放弃的立场之后,以麦克阿瑟式的语调说:

我认为,向共产党方面宣布你们所指示的立场,很有可能会加强共产党的不妥协立场,并削弱我们以后在每一个实质性问题上的立场。在亲身经历了这一发展变化的形势之后,我有一种内在的强烈信念,这种信念毫无疑问是基于朝鲜形势与世界形势的对比,那就是:多一点钢铁少一点丝绸,多一点美国对我们立场中不可撼动的逻辑直率的坚持,就会达到我们为之光荣奋斗的目标。

相反,我认为,你们所指定的方向将一步步导致牺牲我们的基本原则,摒弃如此之多英勇无畏的人们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正站在一个严峻的关头。如果我们立场坚定,就将收获良多;如果退却让步,就会一无所有。我以我的全部良知,呼吁我们要立场坚定。

然而,李奇微的呼吁未受重视。杜鲁门政府再次屈从于国际压力,并把其他地方扬言可能发生的事件置于朝鲜战争的紧迫性之上。11月14日,在一份经总统批准的命令中(但奇怪的是,命令的正文并未说明),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李奇微接受共产党的提议,在停战的其他问题上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为一个月。

华盛顿的决定使李奇微感到痛心。他觉得自己处在一个打牌人的境地,他必须不断地征得别人的同意去打自己手里的牌。海军上将乔伊则与共产党面对面地打交道,熟知他们谈判立场中的细微差别。李奇微不能把一个“最后立场”放在谈判桌上,然后对之表示支持。乔伊对这一苦楚深有感触,正如他在关于停战的回忆录中所写:“代表团,甚至是李奇微将军,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华盛顿又会发出一道命令,把我们获得一项体面、稳定的停战协定的基本目标又改变了。”乔伊写道:

在此种情况下,要形成健全的计划,令人信服地提出见解,表现出无懈可击的坚定立场和最终言行,都是极为困难的。

在我们看来,美国政府没有确切地了解它在朝鲜的政治目标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结果,联合国军代表团总是瞻前顾后,生怕一道新的命令又来自远方,而这一命令要求采取的行动与目前的做法大相径庭。

若干年后,陆军参谋长劳顿·柯林斯将军承认,李奇微有足够的理由来抱怨。参谋长联席会议发给李奇微的指令经常是“犹豫不定”的,显得“缺乏坚定性”,这当然让李奇微和联合国军代表团感到苦恼。柯林斯写道:“我必须承认,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于我们跟******和那些对美国人民负有更直接的政治责任的文职领导人所进行的磋商,偶尔也会有此同感。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能保证李奇微将军或者我们自己赞成的军事行动都能成功。”

李奇微这位忠实的士兵执行了命令,尽管不很情愿。11月17日,他的谈判代表对共产党方面说,联合国军将同意把目前的接触线作为分界线,条件是在一个月内解决其他问题。共产党方面感到他们占了上风,因而对此表示异议。他们坚持说,即便超过了一个月的期限,分界线也不能修改,直至议程上的所有其他问题都得到解决。根据指令,联合国军代表团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开始按野战地图核查接触线。

李奇微在其他问题上也感到失望。在他应该要求以何种停战后的核查方法来对付共产党的问题上,他整个秋季都在试图说服参谋长联席会议制订一个坚定的立场。李奇微三番五次地警告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们说,中国人将利用这一间歇加强其部队。他希望以三种方式进行核查:在朝鲜全境的进口海港和交通枢纽设立联合观察组,他们可以在交通线上自由行动;在朝鲜全境联合进行空中观察和空中摄影侦察;联合观察非军事区。作为最终立场,他可以放弃空中观察。他在11月13日要求立即就此做出决断。他在一份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电报中指出,经验使他认识到,除非联合国军的谈判代表能够对“坚定的国家政策”充满信心,否则他们将处于不利地位。共产党方面一见到联合国军的代表稍有摇摆不定,就会变得咄咄逼人。李奇微恳求无论如何也要做出决断,如果华盛顿不支持他的立场,“我请求尽快地告诉我,在这个将作为最终让步来接受的问题上,应该持何种立场。……”

参谋长联席会议11月16日通知李奇微说,尽管地面和空中观察都是可取的,但都不值得因此中断谈判,这使李奇微大失所望。李奇微抗议说,联合国军代表团一直奉命采取一种对共产党方面“更为有利的”立场,甚至超过共产党自己的建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份电报还说,“美国无期限地拴在朝鲜”,这不符合美国的“军事利益”。李奇微对这种语言也感到震惊,他说,在停战后18个月内以任何方式撤出朝鲜,其结果都会对美国在远东的地位造成“无法计量的损失”,而且等于背叛朝鲜人民。

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一连串和解性的电报中试图使李奇微放心,它没有打算“立即撤军”,尽管军事和外交的现实也许会导致美国部队“分阶段地撤退”,但参谋长联席会议保证不会突然抛弃韩国人。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们再次强调了他们的主要观点:他们不希望谈判因核查问题而中断。

正如李奇微所预料的那样,当谈判代表们试图在地图上划定一条分界线的时候,他们与共产党方面在特定地段的控制权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有一次,双方都声称控制了朝鲜中部的一个高地。亨利·霍德斯将军确有把握地认为联合国军的部队占据着有争议的高地,他安排那里的美国指挥官与联合国军的“核查组”通了电话。是的,美国指挥官回答说,他的部队控制着高地。联合国军的一位翻译无意中听到一位中国谈判代表低声对一位参谋官说:“不要紧,今晚就会成为我们的。”那支联合国部队接到了要受到攻击的警告。尽管如此,中国人还是夺取了高地。

及至11月27日,分界线终告建立。协议指出,双方均接受将接触线作为军事分界线的原则,并且在停战协定完成之后,双方将后撤2公里,以建立一个非军事区。如果在30天内停战协定得以签署,联合国军和共产党的参谋军官已确定的接触线就应成为分界线,而不考虑在此期间战局所造成的变化。李奇微明确指出,他的部队在30天内将继续战斗。

现在可以设想,战争将在30天内结束。尽管有违李奇微的意愿,但这件事很快就在美军士兵中不胫而走。这一错误显然跟第8集团军司令官詹姆斯·范佛里特将军用词不确切有关。范佛里特在给各军团司令的命令中说,尽管他的部队应该意识到敌对行动将继续进行,但第8集团军应该“明确展示其愿意达成协议的意愿”。这一命令传到连一级时,有人对记者说起了这件事,美联社发出一篇文章说:“西线的联合国部队今天奉命停止所有针对共产党进攻的火力,并且只是在自卫时才开火。”消息接着说,这一命令“是在联合国军和共产党的谈判代表就一项临时停火线达成协议约24小时之后发出的”。

这条消息并不属实,它给人们的印象正是李奇微所担忧的:就军事分界线达成协议便意味着战斗结束。电报在华盛顿、东京、罗马(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将军正在那里访问)和正在基韦斯特度假的杜鲁门之间川流不息。参谋长联席会议承认“此间对此迷惑不解和情绪激动”,并询问李奇微是否他或范佛里特“有可能引发了这些报道”。两人都否认对此负有责任。(第8集团军后来找到了对此显然负有责任的一位连长,他无意识地对一位美联社记者谈起了他刚接到的命令。)

这条新闻报道以及部队对此的反应,有力地支持了李奇微对政府谈判策略表示反对的论点。杜鲁门参照迪安·艾奇逊和其他顾问们的意见否定了李奇微的这些论点,因此杜鲁门的反应是恼羞成怒,他攻击新闻界,而不谈他的政府含糊不清、令人困惑的谈判技巧所造成的无可挽回的局势。“我希望现在每个人都明白,朝鲜并未实现停火,而且在停战签字以前也不会停火,”杜鲁门说,“任何过早的斗志涣散,从长远来看都会增加美国不必要的伤亡。”

这样,政府和联合国军现在只能拭目以待,看看让步是否能带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