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游人说诗
9048300000083

第83章 雪峰一生的诗歌创作并不存在第三个时期

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了一本《雪峰的诗》,该书的《说明》认为:

冯雪峰(1903 -1976)同志一生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从1921年到1923年,他在杭州读书,与潘漠华、应修人等创立湖畔诗社的时期,先后出版过两本台集:《湖畔》(1922年)和《春的歌集》(1923年);二、从1941年到1942年,他被囚于上饶集中营(江西上饶灵山南麓)时期,后来曾出版了《真实的歌》(1943年)和《灵山歌》(1946年)两种个人诗集;三、从50年代到6年代,他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极艰难困厄的境遇时期,偶然运用古体诗写了几首言志抒怀之但就我所知,上述的“第三个时期”是并不存在的。但是,为什么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了三首古体诗:《塞童》、《探日》、《未深思》,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我了解一些有关的情况。雪峰于60年代初曾集中精力创作一部以太平天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他曾多次对我谈到过这部拟名为《小天堂》的题旨、故事梗概,以及几个主要人物的经历与命运。小说中有一个虚构的重要人物,他从童年起参加了起义军,在多年的征战中逐渐成长为一员骁将,雪蜂说,创造这个人物时多少受了雨果《九三年》的一些启发,这个人物贯穿在整个小说中。他也写了一些太平天国的真实的领袖人物。《雪峰的诗》里选人的三首古体诗是为了这部小说的需要而写的,不应属于他的个人创作,正如《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写的那些良莠不齐、品格迥异的诗词一样。如果为曹雪芹编一本诗词选(这只是假设),这些诗词显然是不应当收入的。《塞童》等三首诗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与具体情节,都是属于小说中人物的。因此,这三首诗本来不应编人《雪峰的诗》之中。

为了塑造小说人物的性格,需要让人物写写旧体诗,而雪峰同志不懂旧体诗的写法,(附带说一句,《雪峰的诗》的《说明》里说从50年代起雪峰就写过旧体诗,这是值得怀疑的。雪峰1961年曾向我说,他不会写旧体诗,从来没有学过。)1961年夏天,雪峰问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中谁的诗词造诣较深,谁有可能帮助他在短时期中学会写旧体诗,他让我为他推荐一两位。我向他提了几个老编辑(都同在当年的编译所工作),他经过考虑后决定向陈迩冬同志请教。记得从1961年到190年,雪峰曾多次把他为小说人物拟写的旧体诗,送请迩冬提意见并帮他作过一些修改(主要是属于韵律方面的),迩冬同志仍健在,他会记得这桩事的。

《雪峰的诗》出版后,有一位常写旧体诗的同志兴奋地对我说,雪峰晚年写起旧体诗这件事,使他悟通了许多道理。他认为中国的旧体诗,在当今与未来的文学领域里,有着永远不会泯灭的生命力,旧体诗词比起“五四”以来兴起的新诗更具有民族的艺术的根基-他又说,许多一生从事新文学创作的革命作家,到了垂暮之年,为什么认真地写起旧体诗词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他的这些话当然不无道理。他的这些思考与当前一些寻“根”的年轻人的论点不谋而合:认为五四运动使中国民族文化的结构出现了…个断裂带。然而他的结论性的话却是,我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中,旧体诗应当与新诗受到同等的待遇,文学史不应当只写新诗的成绩而一句不提旧体诗。他进一步预言,旧体诗迟早会重新统领中国的诗歌,至少应与新诗平起平坐。他最后的这个预言,我表示怀疑。至于他把雪峰的上述三首古体诗作为他的论点的实例,那只能说是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