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游人说诗
9048300000061

第61章 简论胡风的诗性

关于诗,胡风在他逝世前不久出版的三卷本《胡风评论集》的《后记》里,有一段是经他一生对诗的不断思辩和实践而形成的论点,录引于下:

诗是文学里面历史最久的最重要的体裁。美学上的重要原则,许多是从这个体裁的实践中提升出来的。五四文学革命最先冲锋的也是诗。它是时代要求和群众精神世界最敏锐的触须。也许不妨说,任何时代思潮的动向几乎总是首先从它开始的。这里应该补充说明,我受的不是《湖畔诗集》和《春之歌》所有诗人的影响,而是其中的潘漠华和应修人(休人),还有后来鲁迅介绍出来的殷夫《白莽》的影响。他们后来都牺牲了。他们的所作都是纯粹口语的无脚韵无固定格式的自由诗。我以为,只有这种诗体最能表现最新最先进最深挚的人民(尤其是青年)的欲求和感情。后来,在别的诗人中寻求的就是这样的作品。

从以上的引文,我以为可以引申出至少三方面的含义:

一、胡风一生坚持鲁迅开拓的战斗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背离时代要求和人民思想感情的诗歌创作倾向;二、胡风热诚关注和推动我国新诗的健康发展,以及他本人半个世纪以来锲而不舍从事诗歌创作这一事实,是探究他的文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诗的观点)形成的契机之一;三、在胡风编辑刊物和丛书时,所寻求的诗作是和他的诗的美学观基本上相一致的,因而在客观上逐渐显示出了一个创作风格相近的诗歌作者群。

在我国新诗的发展史上,胡风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大家所承认的。他的有关诗和诗人的论述文字,有很精辟的见解,基本上已收入《胡风评论集},建国后写的部分还没有全部整理好。胡风在逝世的前几年中,对于他的诗作的出版问题一直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提起这件事。编选出版胡风的诗作,不仅可以了解作为诗人的胡风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和所显示的特色,还将有助于研究他的文学观点与创作实践之间的某些联系。诗歌最能流露出一个作者的思想情操和个性,这一点在诗人胡风身上表现得是很突出的。

胡风的诗歌创作活动,从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时断时续,有许多年还被迫停笔,但诗情始终跟他的心灵一起搏动着。他的诗直抒胸臆,多半带有一些自传的成分。1937年1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野花与箭》,主要收辑作者1925年到1929年“悲壮的少年时期”所写的诗作。在尖锐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先天不足的理想主义者”“彻底地战败了”(引自《理想主义者时代的回忆》,下同),流露出一些伤感乃至幻灭的情绪。经过“艰辛的搏战”,在1928年1月写的《寒夜》一诗中,终于有了觉醒和追求:“在昏迷错乱中,有了亲爱的友,也有了仇恨的敌。”痛苦地结束了他的人生追求和诗歌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一爆发,胡风被卷入了血与火的热潮中, “喑哑了多年的咽喉突然地叫了出来。”

(引自《为祖国而歌·题记》)在激愤中他创作了《为祖国而歌》,《血誓》、《海路历程》等诗篇,这是胡风从事诗歌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诗作的基调是高昂而深沉的。写于1942年的《海路历程》是“一个故事的第一章”,写一个中国少女在日本东京的艰难而悲壮的经历,故事没有接着写下去。蕴积在诗人心灵深处的许多难以忘怀的历史感受,又经过将近十年的心血淘洗和凝聚,以更为宏大的情境抒写了包括五个乐章的长诗《时间开始了》。可惜由于篇幅的关系,这部胡风生前最惦记的长诗未能编人本选集。

《时间开始了》揭开了胡风诗歌创作的一个新阶段的序幕。他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纯真的情愫,抒写了一曲曲充满感激和幸福的赞歌,获得了他的人和诗的真正的青春。50年代初,他常常被诗的激情所燃烧,彻夜不眠地进行写作。

1955年之后的二十多年中,胡风在毫无写作的条件下,以口诵方式自度了千首以上的“韵语杂文”,以强者的信念,抒发了他不可压抑的情感。这些不同寻常的诗,有一部分后来凭记忆录存下来,但是绝大部分由于作者患脑病而遗忘,这是十分使人惋惜的。

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一部完备的胡风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