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众说钟叔河
9044300000065

第65章 后记——问汝平生功业

钟叔河先生是当代成就斐然的出版家和风格独具的散文家。他所编所写的诸多书籍,经受了岁月和市场的双重淘洗,常销不衰,广受好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钟叔河的写作与编辑思想,已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就梁某所见,以此为题的硕士论文,已有多篇。

早年,钟叔河任《新湖南报》(后改名为《湖南日报》)编辑、记者,曾与同事俞润泉、张志浩、朱正一起,被打成“思想落后小集团”。一九五七年,岁次丁酉,他二十六岁时,被划为“右派”,开除公职,自谋生计,由居民委员会监督改造,在长沙的街头巷尾引车卖浆,历十余年。夫人朱纯也是他的同事,同时遭此厄运。一九七○年早春,雪上加霜,他更因“现行反革命”罪被捕,次年被判刑十年,发配到茶陵洣江农场劳改,在监狱中度过了几乎整个壮年,直至一九七九年才平反出狱。

艰难而漫长的岁月,没能消磨钟叔河的意志和信念,没能让他中止阅读和思考。经老友朱正推荐,钟叔河入湖南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开始策划出版《走向世界丛书》。这套书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厚积薄发,出手不凡,震烁当时,泽及后世。一九八四年,他出任岳麓书社总编辑,筚路蓝缕,标新立异,主持出版了一批在彼时堪称惊世骇俗的书籍,尤以曾国藩、周作人著作引人瞩目,并引发极大争议。一九八八年,调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工作,淡出出版第一线。一九九六年离休之后,积习难除,笔耕不辍,编而又写,出书连连。编订作品,当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十四卷本《周作人散文全集》为荦荦大者。他自己的作品,先后结集为《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书前书后》《念楼学短》《笼中鸟集》《念楼序跋》《小西门集》《念楼小抄》等。钟叔河的文风,清新简洁,婉而多讽,绵里藏针,余味悠长,深受读者喜爱。钟先生一贯认为:“好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戏称编辑“要两支笔”:蓝笔自娱,朱笔编文。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年近半百时,钟叔河半路出家,进入出版界。他实际做出版的时间,仅十来年。这十年取得的绩效和成就,有目共睹。他成为出版家,当仁不让。钟先生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写作,亦与之同步,大抵都是在工作之余和离休后为之,一凭己好,集腋成裘。他成为散文家,实至名归。

晚年,这么一个“独具先知之明,颇有商业头脑,极有主见,极为抗上”(周实语)的人,这么一个“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内心非常骄傲,行事外圆内方”(王平语)的人,这么一个“国内编辑出版界单兵作战能力及综合正面效应,罕有其匹”(梁由之语)的人,这么一个“精明,高明”(曾德明语)的人,常年宅在“长沙城北之念楼”,冷静而不失热忱地打量着户外的大千世界,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说些自己愿意说的话,很少下楼,更少外出,关切现实而又与滚滚红尘若即若离。这种存在现象,既有意思,又有趣,值得深入探究。

钟叔河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精细。有过接触的人,几乎都会对他说话做事的精密细致,印象深刻。他的账本,记载详明。谁送书给他,他赠书给谁,时间地点,一目了然。《周作人散文全集》、新版《走向世界丛书》……得了多少稿费,都有详细记录。我翻过他的小本子,有些账目,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两位数。或许可以说,正是此老这一特点,成就了本书。

读钟叔河的书,始于三十年前。当面请益,则迟至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六日,一握投缘,相见恨晚。随后过从增多,了解渐深,愈发投合。我发愿为这位经历坎坷事功非凡目光深邃性情幽默的前辈做点事,并得到他的全力支持。二〇一二年六月,在长沙念楼采访,我意外发现,三十多年来,但凡与钟先生有关的文字,他都剪存、复印下来,其持续、丰富、精彩、完备,出人意表。于是,编选《众说钟叔河》的念头,油然而生。

今年下半年,终于有机会腾出手来做这件事。为期数月,《众说钟叔河》宣告竣工,付梓在即。就选文范围而论,从一九八一年到二○一四年,跨时超过三十三年,备选文章达三百五十余篇。主体由钟先生提供,编者增补了部分篇什。作者包括老、中、青三代人,既有闻名遐迩的学界名宿,亦有成绩昭彰的中年精英,也不乏初出茅庐的八〇后新锐。选文注重水准,又兼顾作者的普泛性和作品的覆盖面。初选剩一百六十余篇。终选得一百一十七篇,近四十万字。本书全方位展现了几代人从不同层面、角度对钟先生其人其书的解读、分析和议论,精彩纷呈,饶有意趣。同时,也为钟叔河研究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文本。

全书分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剑走偏锋,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追求。各辑的标题,均出自该辑文章篇名,作者依次是向继东、钱理群、汪成法、李书磊。所收文章,大体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谈论同一本书、同一话题的文字,收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跳跃性过大,便于阅读和比较。绝大多数文章都在报刊及书籍中公开发表过,有几篇系作者自荐或读者推荐,个别篇目录自个人博客。每篇文章末尾,均注明了出处。基本都是照录原文,也有数篇收入本书时做过修订,都作了相应说明。除谷林、舒芜、臧克家三位老先生各有两篇入选外,每位作者均选文一篇。钟先生夫人及女儿的文章,遵从他的意见,收在辑一末尾。另在辑四,收入钟叔河三篇“箭垛”文章,作为附录。

《众说钟叔河》由我和王平兄分进合击,共同编选。钟叔河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出版统筹张万文兄是我的老朋友,他和责编与编者反复磨合,对本书最终成型提出了若干专业而中肯的意见。借此一并致谢。

时光如流,不舍昼夜。在二〇一四年岁杪敲这篇“后记”,无疑是一桩赏心乐事。我很遗憾,无缘亲炙汪曾祺先生。我又很幸运,成为了钟叔河先生的忘年交。

梁由之

2014年12月31日深夜初稿

2015年2月3日,夏历甲午马年腊月十五凌晨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