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众说钟叔河
9044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钟叔河先生答应我和由之兄编这本书,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并且实话实说,也不是一件难度太大的事,因为材料大多现成,省却了到处搜寻的麻烦。这主要依赖钟先生三十多年来的留心,但凡他可见到的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他都保存了下来。钟先生做事无论巨细,都是极认真的一个人。当然,开始他根本没有想到多年后会成就一本书,但如今,水到渠成了。

我们做的,主要是选编的工作。此外,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也尽可能补充了若干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手头所拥有的数百篇文章,不是评论钟先生和他的书的文章之全部。但我们只能在此基础上反复斟酌,最后选了一百一十七篇,入选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最初的编选思路主要打算将所选文章按年代顺序划为四个部分,即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九年,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九年,二〇〇〇年至二〇〇九年,最后是二〇一〇年至二〇一四年。此外,特别将“商榷与批评”单独做一部分,而且不加选择,全部选入(这是钟先生本人的意思),也按时间顺序编排。这样的编排时间脉络固然较为清晰,且也相对省力,但后来再经由之兄与出版社责编多次商量,最终还是确定所选文章既按时间顺序,亦依所写内容,将其分为四辑,更能体现编者用心,即:第一辑多为综合性文章,主要是综论钟叔河先生其人其书;第二辑文章着重谈钟叔河先生编的书;第三辑文章就是谈钟先生自己写的书了。“商榷与批评”还是单独做一部分,名曰“温和的意义”,为第四辑。

此外,除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一文为特例,我们删去了所有文章的副标题。这样,目录和正文里的题目显得更加洗炼,也不影响原意。

文章基本选定后,我们打印了一份目录给钟先生过目。他认真看过后,从整体上肯定了我们的选文和编排,但也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且处理起来难度也不大,我们都欣然接受了。

书名亦几经反复。最初起名“众说钟叔河”。后又打算用“更能消几番风雨——钟叔河和他的书”。还想了另外两个。但最后还是觉得“众说钟叔河”直截了当,就终于定下了。

时间过得真快!从最早发表于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七日《文汇报》的《我国早期的一部访美游记》(作者吴德铎)起,至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发表于《深圳商报》的《书多重名》(作者梁由之)止,三十几年过去了。

一九八一年,钟先生时年五十。可以这样说,钟先生的编辑生涯和写作生涯,至五十岁左右时才真正开始。他二十五六岁即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沦落社会底层;“文革”初期又被打成反革命,坐了九年牢,直到一九七九年才被平反。然而,他所以能够“刚出牢房就走向世界”,拥有在当时极为罕见的宏阔胸襟与现代眼光,乃是与他在任何困厄的处境中仍具有顽强、坚韧的生命张力和乐观精神,并且在个性被极度压抑的时代仍能头脑清醒,坚持独立的自由思想密不可分的。这在同时代大量怯懦而绝望的知识分子当中,是何其可贵!而一个人直到五十岁才有机会开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且在很短时间內取得举世公认的斐然成就,亦是何其难得!

而透过这本书,透过各种人对钟先生和他的书的不同理解和欣赏,让我们能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深入钟先生用数十年苦难铸就的、博大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当然是桩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王平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八日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