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心灵的名人故事
9040900000083

第83章 “神探”李昌钰

◎文/房延军吴堦林

李昌钰以母亲的名义捐资建了一个运动场。

李昌钰被海内外媒体誉为“震撼美利坚的华裔神探”、“当代的福尔摩斯”……

李昌钰是美国首位州级华裔警政长官,也是美国历史上官职最高的亚裔执法官员,在美国各州及全球其他十七个国家参与调查了六千多起重大刑案,迄今已获八百多个荣誉奖项。他曾在辛普森杀妻、肯尼迪暗杀案重审、“9·11”事件后法医勘查等全球瞩目的大案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参与过耶稣裹尸布、圣母玛丽亚显灵、比利小子生死等宗教、历史悬案。他的破案故事已经被多次拍成电影和电视节目。

李昌钰是美国三所大学的终身教授,被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多所法学院、医学院聘为顾问或客座教授,他侦办过的许多刑事案都成为教学范例。

李昌钰是神探,也是著作等身的学者和作家,迄今发表了两百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二十多部刑事科学的学术著作,他的著作被用作刑侦学的教科书,并被译成七种语言。

李昌钰是一个谦和、热诚、幽默、对人心怀善意的人,他的座右铭是:“一个人的一生应在平淡中求进步,在艰苦中见光辉;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努力中见希望;在安定中求富足,在锻炼中见庄严;在沉默中求智慧,在活跃中见弘愿。”

“世界上我最敬佩的人,是我的母亲”

说起母亲,李昌钰两眼就闪出温暖的光泽。他说:“世界上我最敬佩的人,是我的母亲。”

李昌钰的母亲是江苏如皋人,有13个子女。生于1938年的李昌钰,在兄弟姐妹中排行十一。四岁时,他们举家迁居台湾。父亲长年在上海做生意,一次往返途中遭遇海难,从此撒手人寰,留下了孤儿寡母。

从此,母亲就独自抚养一大群子女。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母亲省吃俭用,却总是乐于助人,以刻苦、坚强、善良教育着子女。李昌钰记得,母亲挂在嘴边的叮咛是:“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

在美国当上警界高官后,李昌钰曾说过:“什么杀人犯、恐怖现场,我都不怕,我只怕老妈生气。”小时候,他却没少惹母亲生气。李昌钰从小就好奇心强,爱冒险,对小虫子、小动物都要研究一番。有时,还钻进下水道去看个究竟……“野”在外面,免不了要闯点小祸,母亲生起气来也不打他,就是罚跪两小时,让他“自己想想”。

李昌钰觉得母亲非常了不起的是,她虽然中学都没读完,对子女的求学上进却很在意;生活再艰难,咬着牙也要让子女多读书。李昌钰后来从警官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巡官。母亲没有因此心满意足,她对儿子的要求是:你还要继续往上读,硕士不够,还得把博士读出来。

李昌钰曾一度令母亲失望,因为他坠入了爱河,打算结婚成家,爱人则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宋妙娟小姐。他不愿放弃“可遇不可求”的爱人,也不想让母亲的愿望成为泡影。他对母亲说,婚姻是终身的事,我想要;攻读博士学位,我也想要,我绝不会辜负您的希望……母亲相信儿子的承诺,而且感到未来儿媳人品也确实不错,终于答应了。

在台北举办了婚礼之后,按女方父母的约定,这对新人还得去马来西亚,再奏响一次婚礼进行曲。李昌钰笑着说,我结了两次婚,不过是同一个爱人。

办报生涯

1962年,他们来到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妻子在一所中学当教务主任,李昌钰也想找点事做。恰好当地的一家华文报纸《华联日报》招聘记者,他去投考,很顺利地就考上了。这对他来说,似乎是“小菜一碟”,因为他的“投稿生涯”早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他的文章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后,拿稿费买了一大串香蕉,第二次稿费买了平生第一双皮鞋……他的文笔,对于沙捞越的中文报纸,可说是“绰绰有余”。

进了《华联日报》,李昌钰先是跑新闻,不久又当助理编辑。他脑子活,出手快,善于抓住种种社会现象,在报纸头版写短评,每天至少一篇,引得当地老百姓看了今天的,还盼望看明天的。李昌钰备受读者青睐,也被报社老板看好,不到一年就擢升为总编,当时才25岁。好事成双,妻子也“高升”了——荣任沙捞越的妇女部长。

就在这“如日中天”的时刻,李昌钰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重大抉择,他要放弃已有的一切,去美国求学。不少人都为他惋惜:“池塘鱼不做,你要去做虾米呀!”

李昌钰义无反顾,因为他没有忘却自己对母亲的承诺。

“老婆,先告诉你好消息,然后是坏消息”

1965年,李昌钰来到美国,身边只带着50美元。他已有大学(警官学校)学历,但还是决定从大学一年级读起。当时他27岁,算是班里的大龄生了。他读夜校,白天还得打工。他在餐厅端过盘子,在证券公司当过“跑腿”……他还给“老美”教过中国功夫,以前在警官学校学过的格斗擒拿,如今也成了挣钱的一宗“绝招”。半工半读的生活很艰辛,他却乐在其中。他说:“出身富家,或认真工作,是两种生存之道,我选择后者。”

李昌钰在纽约市立大学读刑事科学系,硕士、博士学位选择的是生物化学专业。他说,“科学”对于他后来的工作至关重要。“没有科学的功底”,他用了大陆一句流行语说,“就很可能成为‘豆腐渣工程’。”

在纽海文大学读博士时,他有幸成为一位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的教授的学生,并担任其研究助手。这时,他有4万多美元的津贴,不再需要辛苦打工。他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按学校的规矩,他不能再当研究助手了。教授说,你去做“博士后”吧,而做“博士后”每年只有6000美元津贴。

回到家里,李昌钰对太太说:“老婆呀,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从今天起,可以称呼我‘李博士’了;还有一个坏消息,money缩水到6000美元。”太太苦笑着叹道:“李博士,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好在没有多久,李昌钰就受聘为纽海文大学助理教授。两年多后又成为该校终身教授,并担任刑事科学系主任,年薪又回升到4万6千美元。

1979年的一天,康涅狄格州州长忽然打来电话,邀请李昌钰“吃饭”。他让太太熨平衣橱里仅有的一套西服,赶去赴宴。餐桌上,州长说了一堆赞赏的话,接着亮明意图:请他“出山”,出任康州警政厅刑事化验室主任。

宴罢归家,李昌钰向太太报告:先说好消息,李博士将是本州的chief(长官);接着是坏消息,起薪仅为1万9千美元。太太还是苦笑:长官,等着过苦日子吧!

就这样,李昌钰chief下去。康州的州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每任新州长都是同样一句话:“李博士,请您务必留任。”近二十年里,他参与或主持处理了数千宗案件,其中有些是震惊全美的大案要案和名人疑案,如辛普森涉嫌杀妻案、肯尼迪家族成员涉嫌强暴案……当然,他的薪酬也“爬”到了15万美元,超过了州长的薪俸,是全州公职人员中最高的。

1998年,李昌钰正打算“光荣退休”,第六任州长亲自登门,“恳请”他出任康州警政厅厅长。他本来还有点犹豫,后来还是应承下来,一是因为100岁的老母亲发话:“人家看得起你,你就该去当,而且一定要当好。”二是因为自美国立国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州将这个重要职务给过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人士。李昌钰说:“多少年来,在美国,华人往往被轻视,过去说我们只会开餐馆和洗衣店,现在又说我们只能做生意、当医生,或搞研究、搞计算机,但不会当行政高级领导。我为什么同意担任警政厅长,主要也是想为华人打开一个新领域。”

荣任康州警政厅厅长,不用丈夫开口,太太就知道又是“好消息”和“坏消息”。这回薪俸减至8万4千美元。好在太太跟他心意相通,过惯了简单的生活,“钱多钱少,只是数字而已。”

年薪一美元的警政高官

年薪减到一美元,简直是荒唐的极限。李昌钰自己这样要求时,年薪已经又“爬”回到15万美元。2001年后美国经济不景气,各州都压缩财政开支,康州自不例外。李昌钰所管辖的部门,被指令要裁减13个人。他为此发愁,下属个个都是干才,况且裁了人家,生计不是成问题了吗?他跟州长商量,能不能不裁或少裁,交换条件是自己不再拿15万美元,减为年薪一美元……就这样,李昌钰成了美国警界惟一的“一美元高官”。

当然,一美元之外,李昌钰还有自己的“生财之道”,如到大学授课、发表演讲,或者著书立说,至今他已撰写、出版了二十几本刑事科学的专著,同时还是一位“影视明星”。

不过,什么钱可以赚,什么钱不该赚,李昌钰有自己的原则。美国一家出版社出价100万美元买他的名字,另请一位名作家捉刀代笔,打算出版李昌钰传。如此“好事”却被他断然回绝了,因为书里写到辛普森案,要以他的名义去攻击一些人。他说:“一个人要有道德标准,如果为了钱出卖自己的人格,比如说有人要出一本书攻击中国人,再给我多少钱,我也不会写。”

2003年3月,李昌钰106岁的老母亲在纽约逝世,布什总统和各州州长都派人吊唁,出殡时街上许多不相识的人都主动来服务。老人家念念不忘家乡如皋,生前曾嘱咐儿子要捐资建立学校。后来,根据如皋家乡父老的要求,李昌钰以母亲的名义捐资建了一个运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