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心灵的名人故事
9040900000015

第15章 托马斯·曼轶闻

◎文/颜坤琰

这张图没有战略意义,仅仅是歌德宴会场景的图示而已。

托马斯·曼是20世纪德国最杰出的小说家,192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极富哲理,文风细腻,灵活多变。托马斯·曼讲究遣词造句,语言幽默。生活中的托马斯·曼亦开朗豁达,嬉笑怒骂,诙谐风趣,甚至带有几分童真。

我家从不缺糖

一战时期,德国国内食糖供应十分紧张,而托马斯·曼却每天离不开糖,他觉得茶和咖啡中必须加糖才会更有滋味。当时,糖是按人口定量供应的,由于托马斯·曼那段时间消瘦得很厉害,需要补充糖分,因此他夫人卡蒂娅决定。不让自己和四个孩子沾一点糖,全家人的糖都让托马斯·曼一人享用。有一天,一位客人来喝茶,糖罐就摆在桌上,他招呼客人随意放糖,客人推辞说:“我的上帝,现在食糖那么紧缺,我可不能享用您家的!”托马斯·曼不解地说:“怎么?我家可从来没有缺过糖呀!”

往汤里加点盐

托马斯·曼的大女儿艾丽卡10岁时,一天她放学回家,家人已围坐在饭桌边上,但大家都未动手用餐,不知所措地望着桌上的主菜——一碗热气腾腾的蘑菇汤。他们闻着那汤的味道没有以前的蘑菇汤鲜美,怕是有毒。艾丽卡大胆地尝了一口后说:“这汤有毒吗?只是没放盐,仅此而已!”艾丽卡往汤里加了一些盐,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于是大家都放心地吃起来。托马斯·曼认为。他聪明的大女儿总能找到解决困难的简单办法。从此以后,只要遇上难以应付的局面,托马斯·曼总是说:“让艾丽卡往汤里加点盐。”这几乎成了他一生的口头禅。

家宴座次图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曼夫妇和他们的大女儿艾丽卡乘飞机从斯德哥尔摩经由鹿特丹飞往伦敦,然后再搭乘轮船去美国。他们抵达伦敦的一个小型军用机场,机场伪装得很巧妙,从飞机上俯视地面,只见四周沟壑纵横,哪里有机场的影子呢?他们担心飞机能否落地。于是个个提心吊胆。不一会儿飞机安全着陆。三人这才舒了口气,但人关时他们才真的遇到了麻烦。

原来在20世纪30年代初,纳粹运动在德国风起云涌,托马斯·曼预感到法西斯的威胁,他呼吁德国人民提高警惕,防止德国再次走向灾难的深渊。1930年他在柏林做了反暴政反法西斯的演说,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剥夺了托马斯·曼的德国国籍,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取消了他波恩大学名誉博士的称号,托马斯·曼夫妇被迫流亡国外,但他仍然坚持反战反纳粹的立场。现在他们持的是捷克护照,而艾丽卡因嫁给了英国人,取得了英国国籍,因此,海关对艾丽卡的检查只是例行公事。但英国人对托马斯·曼夫妇的检查却格外严格仔细,因为他们不相信任何外国人。海关人员在托马斯·曼的行李中发现了一份地图,处于战争年代,再也没有比在外国人的行李中发现一份手绘地图更能引起海关人员的警觉。其实,这只不过是一张歌德家宴的座次图。当时,托马斯·曼正在创作长篇小说《绿蒂在魏玛》,书中的第十七章,描述歌德与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女友绿蒂于1816年在魏玛重逢,歌德设午宴款待绿蒂,这一章是小说的高潮。托马斯·曼为了逼真地写出宴会的热烈氛围,查阅了当时的许多资料,详细绘出了一张宴会座次图,准确无误地标明了参加宴会的宾客所处的位置。托马斯·曼不会英语,无法向海关人员解释清楚这张图的作用,艾丽卡费了好半天工夫才使海关官员明白,这张图没有战略意义,仅仅是歌德宴会场景的图示而已。待他们把事情说清楚,班车早就开走了,他们只得等候数小时,差点误了去美国的轮船,这都是那个“绿蒂”惹出来的祸,弄得托马斯·曼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