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9038200000076

第76章 我与朔州师范同行

庞志国

今年端午节,有同事从北京回来相聚,席间谈起过去在朔县师范学习、工作、生活往事,几多欢喜,更多怀念。大家一致同意下午专程回到母校凭吊遗迹、追忆往事。徜徉于前门花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古老教堂前壁上毛主席题词仍清晰鲜艳。宿舍、教室、餐厅容貌依旧,杏树苑老枝婆娑,小路上还有我们相约的足迹,操场上仍依稀看到我们年轻的身影……物是人非,呜呼嘘唏!

1982年夏,我以全县中考第二名的成绩被朔县师范录取,成为全村第一个“脱了农皮”的学生。带着简单的行李,第一次乘坐火车来到朔县,下车后有学校大卡车接送行李,在学哥、学姐带领下徒步沿铁路线,跨过铁桥、走过田野,来到城南一个名叫新安庄(原名米昔马庄)的村庄。朔县师范就坐落在这个因德国天主教堂而形成的村落边。在这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开始了我的师范学习生活。当时的教师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南腔北调,但一样的师德高尚,一样的师风正气,教风严谨,学风浓厚。浑浑噩噩中第一个学期过去了,寒假回家过春节期间遇到了本村一位在大同幼儿师范教美术的老师,长谈中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三年师范应该学点专长,比如美术。他叫卢文勇,现任大同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于是开学后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美术课外小组,跟随毕业于北师大的王桂云老师开始了我的艺术道路。转眼三年时间过去了,毕业实习时学校决定留下几个美术、音乐特长生在校实习,跟随吴瑞林、王桂云等老师实习上课。偶尔老师有事请假,我就独立给学弟们上课。实习结束后回村一边帮父母干农活,一边等待县里分配工作。秋季开学前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回朔县师范报道,开始了我的师范教学生涯。从此永远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工作生活、成家立业,成为了年轻的朔州市一分子。

20刚出头的小伙子,担当起了师范美术教学工作。自己学业不精,压力可想而知,只得一边教学,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学校也着力培养青年教师,我不仅担任美术教学,还担任班主任、团委干事。三年的留校任教生活是紧张而美好的,美丽的校园留下了我们多少年轻的欢歌笑语。

1988年夏,学校争取到一个美术进修指标,送我到当时山西成人美术进修定点学校太工纺专(榆次纺校)现太原理工大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进修学习。那所学校有当代中国知名的画家任教,如陆贤能、吴德文、谭兴渠等老师都是60年代四川美院毕业的高才生。学校工艺美术教学水平全国有名,能在这样几位德才兼备的老师门下学习,真是荣幸。两年时间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绘画营养,探索艺术真谛,真正步入了艺术道路。毕业后回到朔县师范,继续任教,带课外兴趣小组,班主任,学生处干事。结婚生子,扎根于这片塞外沃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1993年夏,朔州市成立教育电视台,我被借调担任美工,设计制作台标、演播室背景,同时学习摄像、编辑,成为了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新闻采访、栏目编辑、广告制作、专题片编导,每天夜以继日,繁忙而快乐。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深深热爱上了电视工作,钻研学习各种电视知识技能,参与策划制作各类电视活动、栏目和专题片,先后有多部电视片获得国家、省级大奖。2005年担任总编辑工作,对教育电视台进行了全新的频道包装、栏目策划宣传,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光阴如梭,一晃师范毕业25年。虽然离开了朔州师范,但由于搞教育宣传工作,经常为师范做一些宣传报道工作,一直关注着她的发展变化。近些年,学校领导决策正确,管理制度科学;教师敬业,学生上进,招生数量质量逐年提高。尤其是专升本全省连续七年第一。朔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投入巨资新建朔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一所富有现代气息的大学已经耸立于朔州大地,朔州师范又将挑战新的高度,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简介:庞志国,男,左云县人,1982—1985年在朔县师范学习,毕业后留校任美术教师、班主任、学生处团委干事,1993年任朔州教育电视台美术编辑、记者、总编辑。所策划的电视纪录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优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