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9038200000067

第67章 一段封存的记忆——母校60华诞感怀

牛泉

今年是我的母校朔师建校60周年。60年来,母校筚路蓝缕,历经风雨,顽强拼搏,不断壮大,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近闻母校几经搬迁,即将成为朔州的高等学府。作为一名老校友,我兴奋不已,感慨万千,值此良机,我谨向母校表示热烈的祝贺。我是1981年考入朔师(当时为雁北地区朔县师范)的,也是母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的首批学生,在母校度过了3年美好的青春时光。告别母校虽有26载,但心灵的呼唤,常常穿越时代的群山,趟过时间的河流,飘向那遥远而熟悉的地方,沉淀在母校那凝香的花草、吐馨的树木、清贫的斗室、圣洁的烛光,还有那深深浅浅的皱纹、丝丝缕缕的霜发……恍若昨日,历历在目。拂去岁月的喧嚣与尘埃,我仿佛看到母校的老师在寒夜搓着冻僵的双手,书写教案、批改作文;我仿佛看到母校的老师在粉笔屑飘飞的讲台上风趣谈吐、挥手播种;我仿佛看到母校的老师在操场和学生手挽手、肩并肩,或唱歌、或跑步……

我没有忘记母校严谨治学,刻苦勤勉的良好风气。几任领导政治坚定、思想先进,他们主持的政治报告会鼓舞人心,他们开展的党员活动丰富多彩。三年如一日,他们坚守岗位、真抓实干,与处室主任一道值周巡逻、查夜查班,与师生一起敞开心扉、促膝交谈……

我没有忘记披着知识光辉倾心育人的老师,他们目光睿智、热情洋溢、忠厚善良、学高身正。我的班主任老师马维平为人谦逊平和、善解人意,工作细致周到。他不仅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出色,而且普通话也讲得特别流利和标准,对一些容易混读的字词,分辨得十分清楚,是全校普通话教学的一面旗帜。时任学校团委书记的孔宪明老师虽给我们当了三个月的班主任,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多才多艺,不仅公文材料写得棒,而且擅长书法和品读古诗,唐诗宋词他几乎能倒背如流,品评名言佳句,往往一语破的,意味隽永。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掀起了学古诗热潮,为此我还买过好几个版本的唐诗宋词鉴赏读本。他的书法朴厚苍劲、严谨挺健,每当看到他伏案书写时,我常常立于一旁凝神静观,久久不愿离去。孔老师虽有其自己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情趣,但他不爱张扬,总给人一种深藏而不露的感觉。孙晓宏老师是我的一位语文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年轻洒脱、才气十足、轻松乐观、积极向上,他的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愉快有趣。讲课时,他总是宏论滔滔、神采飞扬。和他相处特别开心,我觉得他是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我的数学老师许生亮是学校名师,被誉为数学权威,他身上体现着儒者的敦厚和道家的旷达。讲课时,他总是彬彬有礼地向学生脱帽问好。他思维缜密,常常能把抽象枯燥的公式、概念、定义,讲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通俗易懂,在他的课堂上,从来没有开小差的。王鸿飞也是我的一位语文老师,他平时喜欢诗歌创作。他的诗有的含蓄蕴藉、韵味无穷,有的感情真挚、隽永优美。他的诗能给人以力的鼓舞和美的享受。我也喜欢写诗,闲暇时,常常去他的单身宿舍讨教,在他的指点下,我的诗歌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写的诗先后在学校“五四”征文获奖,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当时我还收到过不少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王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帮助我,在生活上也关心我,记得一次,我身无分文,王老师把他的工资拿给我花,并说:“你何时没钱,何时来取,不要多心。”崔寿老师古汉语底蕴深厚,古文教学堪称一绝,在我的眼里他具有大师风范。每篇古文他都能讲得铿锵有力、精辟透彻,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还有韩少东老师一夜不睡写小说的精神,至今激励着我……他们如不老的松柏,在我记忆的田畴里深深扎根。

我没有忘记,校园南门外的田园小径、假山池塘、花草白杨……环境虽显僻静,但不觉苍凉,处处体现着大自然美的韵律。每当下午课外活动,同学们总爱三三两两聚集在那里或小憩、或散步、或辩论、或写生……悠闲自在,乐趣横生。

烟雨、落花、朝霞、晚雪,始终美丽的母校啊,至真至善至美至爱始终如一的老师啊,我也是您收获的一枚果实。在母校60华诞之际,在这秋色朗朗的收获季节,且让我用笨拙的笔打开这段封存的记忆,写下这不成熟的文字,作为我深深的感念,祝愿母校在未来的岁月里创造更加灿烂的业绩,祝愿母校的老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教育事业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简介:牛泉,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山阴县人。1981年—1984年在朔师读书。1984年参加工作。现任朔州市教育局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长。社会兼职有:中华教育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德育报社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教育报刊社、《素质教育》等多家报刊编委、记者、特约记者。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出版人》、《现代教育报》、《社区与教育》、《德育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德育》、《21世纪教育》、《中国民办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报刊发表大量教育理论研究文章,其中部分文章被一些报刊和网站转载或在全国、全省参评获奖,有的文章在全国引起争鸣和讨论。他参与主编了《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改经验论文集》等多部文集。在文学类报刊发表诗歌80多首。被授予“山西省青年教育专家”、“山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荣记省二等功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