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9038200000006

第6章 感恩母校——母校的教育反馈举措使我终生奋斗不息

高海

朔县师范是我的母校,她是新中国成立后西雁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她诞生于1949年3月,原名晋西北雁北中学,坐落在朔县城南4公里的米昔马庄(今称新安庄)天主堂旧址。1949年改称察哈尔省朔县师范,1953年又改称山西省朔县师范,为山西省重点师范之一。在当时,这所学校是附近各县众多学子非常钟情而又向往的最高学府。

我于1951年初考入本校中学第四班就读,1953年暑期提前半年毕业。期间,我在母校受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我原本是一个祖居瘠地,出身寒门,幼年丧母,生计艰难,世事不懂的苦孩子、野顽童。就读于母校后,学校既重视政治课,关心时事政策,又常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下乡锻炼,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既学文化课,又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学校每年举办两次校运会,县办运动会我们也参加,以增强体质,提高竞技水平。数十门文化课的老师,都是学识渊博,讲授得法,令人崇敬的优秀人才。在他们的谆谆教诲下,我们涉足了许多门学科领域,开阔了科学视野,获得了广泛的科学知识。

现今回想起来,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校数易,以至毕业后参加工作,单位屡变,我对每个学校和单位都有怀恋。但唯独朔师,与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终生难忘,梦绕魂牵。常记得临近毕业时校领导的教诲:毕业后学校将调查你们到新岗位后的表现。我想,这种教育反馈,是母校实现教育调控的手段。

正是母校这一教育反馈举措,时刻给我以鞭策,催我上进,令我奋发,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有负母校期望。于是乎继续升学时激流勇进;大学毕业任教时,争当模范;搞史志工作时,力求有所成就。但人生无常,风云不测,当我由副高职称升为正高职称后不久,便身染肺气肿重病,且年已临近退休。深感自己的一生,凌云空怀,壮志难酬。除有《方志编纂学入门》一书和几篇有分量的论文,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外,几乎一无所成。特别是要为家乡编纂一部史志巨著的夙愿,眼看成为泡影。悲观失望的情愫,整天笼罩心头。情绪愈低落,病情愈严重,愈感人生惨淡。

难道就此罢休,光阴虚掷,碌碌而终吗?母校教育反馈的鞭策和业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念,在脑海中长时间反复盘旋,激烈交锋之后,精神有所振作,决心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于是一面与病魔斗争,一面探讨有关方面的医学著作和养生保健知识,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老年人的养生保健》一书,并由朔州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和三晋文化研究会送省出版社出版。

2005年初,钟声扬和李尧两位会长盛邀我到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工作。初任研究会的执行副主编兼办公室主任。这里虽然工作多、业务忙、担子重,却是实现我人生价值、得偿夙愿的平台。我如鱼得水,乐此不疲。我认为“愉快工作,是治病良药;不懈追求,是长寿之道;奉献余热,是人生美德”!果然,我的病情神奇地好转,精神越来越健旺。于是研究会又任我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几年来,研究会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全省“后来居上”的先进单位,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和赞许。截至2009年底,研究会所出书刊约千余万字。其中我单独编著的有《朔州历史沿革》、《北秀容军事集团称霸北朝始末》、《刘武周马邑起义》、《由朔州兴起的沙陀三王朝》等书。还有由研究会和党史研究室合编的《朔州通史》,208万字,我任总编纂。此书获山西省“省部(篇)工程”三等奖。由四人合编的《朔州民间文化》,160万字,我任总编纂。三人合编的《朔州之最》、四人合编的《朔州古诗选》等书,亦正式出版。此外,尚有各种论文数十篇。因此,2008年我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市委和市政府的奖励,研究会和老龄人才开发协会等单位亦给予奖励。2010年初,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亦获得“2009年度文化建设突出贡献奖”。

在母校建校60周年大庆之际,愧向母校汇报奋斗经历。作为年过古稀的学子,能在夕阳的余晖中,老骥伏枥,有所作为,以回报母校教育之恩,亦算我人生一大快事。所以,母校对我要求或下达任务,我一定竭尽驽钝,毕全力完成,谨奉母校以赤诚的学子之心。

作者简介:高海,男,朔城区人,77岁。曾于1951年初至1953年在朔师中学第四班学习。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地方史志和档案工作。历任雁北地区地方志办副主任、朔州市档案局局长。先后被评为副编审、研究员等职称。是山西省历史学会会员、山西省档案学会理事、山西省家谱学会理事、中国档案学会会员。其著作《方志编纂学入门》曾三次印刷,畅销全国各省市。入编《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中国当代历史学者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等辞书。退休后,任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其著作有《朔州历史沿革》、《北秀容军事集团称霸北朝始末》、《由朔州兴起的沙陀三王朝》、《刘武周马邑起事始末》、《尔朱氏兴亡》、《朔州佛教史话》、《朔州简史》等,并总纂《朔州通史》和《朔州民间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