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9038200000003

第3章 忆在朔师二三事

王玉珑

朔师在本地有高级学府之称。60年来风雨兼程,不懈努力,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是1949年春朔师成立后的第一批新生,到校报到时只有五十几个同学,可算是老学子了。在校学习三年,虽时隔60多年,但有些事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我记得,朔师第一任校长王缮,是一位老革命教育工作者。他待人随和,可亲可敬,很像一位敦厚慈祥的乡间老人。就是他老人家骑马到岱岳招生时我被录取上的。记得那时校长室在二礼堂的后厅。在一次大扫除时,我被分配到校长室打扫卫生,很幸运地正碰上校长坐在那里听广播。收音机里的声音嘹亮悦耳,唱着《东方红》、《国歌》、《五星红旗》等歌曲,有时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我觉得很新奇。原来学校放幻灯片,我就觉得不错,现在又看到匣子里会讲话、唱歌,能不使我这个在乡村里长大的学生感到新鲜、惊讶吗?我轻轻地站在校长的身后听,有点局促。校长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笑眯眯地指着一把椅子让我坐下听,这一看一笑一指,让我激动得心跳个不停。这事看似微不足道,然而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想起仍在眼前似的。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校长是在听中央广播电台播放的新中国成立盛大集会的实况广播。

在老师中,我要特别提一下陶通老师,他是我们师二班的班主任。他对学生有如慈父般的关爱,教学有方,数学课讲得深入浅出,文雅有趣,同学们都喜欢听他的课。我爱学数学,是受陶老师讲课影响的结束。我曾在一次全校数学比赛中获得过第一名。他的言传身教,对我感染至深,我未毕业时就把自己定位在教育岗位上。毕业后从教小学一年级到教高中三年级,一干就是48个年头,乐此不疲,无怨无悔。1951年11月一毕业,山阴团县委书记动员我到团县委工作;1966年文革初,在雁北地区人事局工作的一位学友要调我到区教育局工作,均被我谢绝。教育是个神圣的职业,老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爱它,所以就不舍得离开它。为此惹得不少人说我是个书呆子、大傻瓜。

我记得,朔师成立后,初设师一班(临时培训班)、师二班、中一班、中二班。我在师二班。据说学制最初定为一年,要随时听从国家的调用,所以在待遇上有别于别的班,是全公费,除吃饭外还发服装,夏发单,冬发棉,均为灰色军服,头戴列宁帽,腿打裹腿,腰束皮带,早上出操时要背行李包,完全是军事化训练,紧张、活泼、激情,真是神气极了,至今难忘。班内思想政治教育抓得特别紧,组织纪律特别严,党团员的先锋作用特别强。我就是1949年5月4日入的团,是朔师的第一批团员。

冬季棉衣,只发裁剪好的布片和棉花,让自己缝合成衣。这可难住了同学们,长这么大谁都没做过这活儿,最难做的是袖子和裤腿,布片上垫上棉花不会翻,一翻就弄成一团糟,大家又忙又可笑,好几天做不成一件衣裳。后来还是在老师们的亲手指拨下好好赖赖才完成了任务。我到现在想起这事还忍不住发笑,后来全国解放,形势稳定学制改为三年,随之衣服停发。

我记得,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10月中共中央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组建志愿军赴朝作战。当时学校动员学生们报名参军,同学们踊跃报名,个个争先。我也报了名,无奈名额有限,我又是孤子,未被批准,心甚不快。我班李逢魁同学被批准入伍,全班同学为他庆贺。他是班里的高才生,人品又好,擅长作文,作文时不打底稿,思考一会儿,拿起毛笔就一气呵成,当堂交卷,每得高分。我那时真佩服他的才华,离别60多年矣,从未相见,想他也许已离休在家,尽享天伦之乐吧。

为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学校组织全校师生下乡搞宣传,我被指定为小组长,带领不同班级的六个同学到某村庄(村名想不起来,只记得约在朔县南榆林一带,居民多是靠崖掏窑居住,窑很入深,前边住人,后边圈牲畜)宣传,我们到村后,有时在街道墙上写标语,有时入户宣传,访贫问苦,担水扫院,有时召开群众大会,讲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意义,控诉美帝侵略者在朝鲜犯下的滔天罪行,高呼“打倒美帝国主义”、“打倒杜鲁门”、“打倒麦克阿瑟”等口号。这里的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觉悟很高,一说开大会,全村男女老少都到场,对我们的宣传工作热情支持,我们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半个月后离村返校时,村干部组织群众欢送我们。这次宣传活动,对我是一次最好的实践锻炼,一生受用。

作者简介:王玉珑,男,1933年生,山阴县人,1949—1951年在朔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