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9038200000016

第16章 寻觅那段真情

赵述仁

去年(2006年)9月23日,我们原朔县师范初师九班的35位同学回母校聚了一次会。从1955年7月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到这回再次相会,过了半个多世纪。其跨度之长,相约之难,心情之重,启迪之大,回味之深,实在令人惊讶激动,感慨万分,思绪无穷。我和宿祥同学作为这次聚会的倡议者和联络员,更觉聚之不易,别之难舍。

思念

退休后,我和老伴待在家里,日子过得还较为充实。哄哄孙子,抱抱外甥,看看电视,聊聊闲天,有时还去找几位附近的同学拉拉家常,叙叙旧情。每当这时我的心情特别高兴,一聊就想起在母校求学时的那段美好情景,老师们的教诲,同学们的情谊,校园里的生活……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挺有意思。日子久了,脑子里总是闪动着这一切。心想,在有生之年要是同学们能再见上一面,共同畅谈人生,共同感恩母校,共同回忆手足深情,那该多好啊!2005年是我班同学离校整50周年,已经过去了。现时已有8位同学作古,要再不抓紧,我身体又不太好,那段旧情还能寻回来吗?

有一天,宿祥同学来看我,我和他谈起想寻觅那段真情,和健在的同学再会一次面的念头。宿祥同学快人快语说,好,你出点子,我跑腿。话很投机。我说咱找几个同学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再说。于是,我们分头找了几位,回来一碰头问题出来了:比如由谁来主持,怎么个联络法,在哪儿聚会,经费如何解决,AA制可以,但短下好说,长下怎么办……一连串问号,一时找不到答案。俩人心想,好事难办,恐怕这事办不成了,就把它搁起来了。可是这个念头还是一直在脑子里乱翻腾,总不想就此罢休。过了一段时间,我忽然想起樊茂枝同学,他声望高,待人热忱,接触人也多,跟他联系一下,让他想想办法行不行,可他家在太原,多年没有通讯,连个电话号码也没有,怎么联系呢?后来我们打听到朔城区沙町村有个退休老师白汉卿是茂枝同学的亲戚,其女儿白建芳在城区占义学校教书。我和老伴就相随着步行到占义学校跑了五、六个办公室,一个挨一个地问,好不容易找到了白建芳。建芳知情后挺痛快,马上给她父亲打通了电话。但她父亲不在家,母亲不知道,只能约好等中午再联系。当天中午,白汉卿老师就给我回了电话,这才知道了茂枝的电话号码。这时我抓起电话就拨通了太原的茂枝同学。电话里那清脆的声音,让人听着就像见到了本人。他说:“你们的提议很好。在职时大家都忙于公务,难以分身,想全班聚会一下,实在不易办到。现在同学们都退下来了,一块儿聚聚,交流一下各人的工作阅历和人生感悟,重温一下同学间的友情,共同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也早有此意,咱一定把这件事办成。你负责先寻人,其他事容我慢慢儿想想办法!”我当下高兴得手舞足蹈,带着排尿袋在家里转了好几个圈儿。老伴觉得奇怪,忙喊我:“你疯啦,绕地转什么,尿袋快拽出来了。”这时,我才下意识地感到自己是个病人,忙把尿袋系紧。我把茂枝的话和她一说,她也一个劲儿直乐。没过几天,茂枝从太原赶往朔州,领着由母校升格为山西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的尚连山校长,冒着倾盆大雨专程到我家里商量了具体事宜。把这次聚会定名为“朔师初九班同学回访母校座谈会”,组织接待均由母校负责,促成聚会如期进行。从这当中,我深深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不仅我们这些老学生一直难忘母校,母校也在日日夜夜思念着我们哪!

寻觅

想人容易,寻人难。聚会的时间定在9月23日,此时已离这个高兴的日子不到两个月了。兴奋之余,我和宿祥同学又回到了紧张时段。你想想,时过境迁,51年来这50多位同学,除了已经作古的以外,其他的也多数散居各地,有的远在千里,平时虽然信息相知但却没有多少具体联系,就说本地的知其确切居住地址的也没有几个,有的或许跟着孩子们住在外地,寻找起来比登天还难哩。但真情使然,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把这一喜讯告诉给他们,让所有健在的同学都能回母校共享快乐。于是,我和宿祥两个人像热锅上的蚂蚁,走出家门,到处打听熟人,凡是这些同学的亲戚朋友或与他们有过交往的人一个不漏,排查式地登门询问。像公安局破案似地,只要有一点线索就抓住不放,跟踪追查,断了线索再找新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后来,我俩又商量了个办法,我身体不太好,就在家里死守电话,按线索用电话联系。他的腿比我跑得快,电话联系不上的就顺着线索到处去找。但真要找起来,那可像大海捞针一样。

下面我给举两个例子,你定会感到寻觅不知下落的同学的那种味道。

一个是追踪霍连三。霍连三同学是我们的学习班长,品学兼优,每学期考试第一名非他莫属,谁也夺不了。虽然家在仅距市区60华里的小霍家营村,但退休后居无定所,村里老家住一段,大同女儿家住一段,来回交替着住,弄得好几天跟他捉迷藏,怎么也联络不上。开始询问我弟赵福仁,让他跟其妻叔打听霍连三的下落,一出马就落了空。又打听学友贺璧也不知他的去向,贺璧又托其妻兄吴安给打听,转了一大圈儿仍找不到一点音讯。这该怎么办?没有霍大哥的参加,这台戏就缺了主角,不管他藏在那里,我也一定要把他找回来。宿祥同学又跑到市区内的耶稣堂,找小霍家营村的霍勇、霍悦生二人,才打听到霍连三的一些情况,说他近日从大同市回到村里了,结果给村里打去四次电话,又说他回大同了。我们又托霍悦生寻找线索,最后找到霍连三同学的妹子才得知其准确住处及电话号码,这才终于算把霍大哥找回来了。

再一个是三上井坪镇。高珍、贾润、赵良述、张丕先四位同学,是平鲁区的,近况一概不知。宿祥同学只好三上井坪,海底捞针。第一次是按照贾来福同学提供的线索,宿祥让其女婿用汽车搬上到李林中学找,家属区有二十排平房,一排一排地询问,问遍了住户也没影儿。第二次,领了个学友又上井坪旧党校院内打听,说高珍去内蒙古了,又白跑了一趟。第三次上井坪好不容易找见了贾润同学后,才得知高珍原来就住在朔州市内的城中村北邢家河村。于是,我俩人徒步到北邢家河村问了半天村人,才终于把高珍找到了。

至于大同、山阴的同学,相对而言还算比较好联系。通过谷彦找到谷凤皋、申守业。通过司成章找到了倪福廷、冯瑞、赵钰、白元善、梅宝山、赵明、马兴云。朔城区的丁经绩、石祥崇、王宴宾、句育民、田涟、闫泽、谷彦、李衡山、赵甫仁、赵怀春、高来贵、高利民、贾希文、贾来福、李育林、常日新、谭毓才、冀月成、薛万仁、薛兴元等同学,有的直接见面,有的托人捎话,都一一把喜讯送到他们手中。就这样,终于在聚会前把健在的40多位同学大都联系上了。由于那几天疲劳过度,我还住了半个多月医院。有几位像冯培同学远居内蒙古包头不便按时返校,张丕先同学重病在身,联系他的时候正插氧气管呢。杜滋荣、石祥崇、姚弼仁、仝发、元德、高谋等几位或因事或因病误过了这个好时光。而郭培贤、蒋守信、刘近仁3位,却硬始终没能找得着。我想他们如果知道那次聚会的欢乐情景后,可能还会遗憾呢。

相会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本来带着这个尿袋子行动起来相当不便,但那种急切想见同学的心情驱使我的精神分外爽快。9月23日那天清晨,太阳还没露脸就起床了,穿好衣服整装待发。不一会儿宿祥来了,他不让我一个人出门,要给我当护理师,一同去母校。当我俩赶到学校后,早有母校派人接待我们,那宽大雅致的校门里外来了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握手问好,谈笑风生,热泪盈眶。不知内情的过路人还以为学校出了什么稀罕事,熙熙攘攘这么热闹。啊,多年未见面的同学变化太大了,驼背的、弯腰的、拄杖的,一个个脸上添了皱纹,变化大的几位我竟然认不出是谁,喊错了名字。当年在母校求学时大家那风华正茂的英俊形象,随着岁月的流逝全然不在了,而唯一没有变的是那种同学情、同志情、师生情、母校情和对党的感恩情。特别有意义的是,座谈会上除了大家的交谈外,尚校长还亲自向我们介绍了母校5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和远景规划,使同学们更加感激,更受鼓舞。

我们终于找到那份人间至情了。

作者简介:赵述仁,朔城区滋润乡南西河底村人,1952—1955年在朔师初师9班学习。中教一级职称,区委区政府先进工作者,退休前任朔城区老龄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