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9038200000114

第114章 浪花,跳跃在记忆的河流

杨荣忠

当被更年轻的同事称作“您”时,我才突然真正发现自己已站在了“而立”的起点。走出校园后七年的社会历练,我并没有成熟老到起来,仍旧固守着在朔师求学时养成的性情——难道还有比学到并坚持着认真、诚实、正直和善良更可贵的东西吗?几年来我像候鸟一样辗转迁徙,背负着渐渐增多的幸福、责任还有无奈,徘徊在城市的边缘,也只有母校朔师的良师益友们真正无私地接纳我,微笑着耐心倾听我的喜悦与失落。

记忆是一条逆流的河,我溯游而上,寻找真正开启我人生之旅的地方——朔师,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最美最充实的五年时光,我的理想、友谊和爱情都是在她的怀中孕育起航,那些人那些事都是最美的浪花,依然并将永远清晰地跳跃在水的中央。

老王、守国、德亮等等这些被我们当初私底下直呼的名字,现在提起,得意者仍旧肃然起敬,失意者依然倍感温暖,这些亦师亦友的人们,给予我们的影响与记忆如烙印般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在朔师调整管理的时期,我有幸参加了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会劳卫部长的身份跟着德亮老师带领所有学生栽树、种草、铺石子路……那激情洋溢的场景真有再现大生产的味道;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追过踩踏草坪的学生;早上五点蹲守在暗处抓过乱倒垃圾的学生;趁着夜幕挖过人家的丁香树;在所有的学生宿舍里指导过卫生;在所有的教室里摸过无数次灰尘……跟着守国老师中午夜半巡查在公寓楼道督促过作息;纠正两操动作,规范日常行为习惯……都是琐碎事儿,我们却做得极为认真。那时,校园里到处都是我们匆忙的脚步,挑剔的目光,以至于我们被同学们戏谑地呼作“恐怖分子”。细想来,那时的确有些苛刻,有些自我虚荣,但我们更在意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守国、德亮老师知遇信任的感念。我们如今依旧自豪!那两张当初被看来整天板着的“黑脸”已变得可爱了!

事实证明,我们当时做过的学到的都变成了今天的工作经验,人生财富。我们改变着学校的风气面貌,规划着学校的明天,也在不知不觉中规划改变了自己以后的人生。

在扫清无所事事的茫然后的严格有序又开放自由的氛围中我们学习生活,一切都那么宁静而又充实。这样的沃土滋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李丽霞、赵转芳、何润清、郝斌……都是我们那时很出名的写手,就连我还收过两个写诗的徒弟。我们崇拜鲁迅,也欣赏韩寒、安妮宝贝;崇拜徐志摩,也欣赏北岛、海子。以那时刘伟老师主编的校刊《今朝》为阵地,我们用尚不成熟的小说探讨人生与现实,用清纯的诗歌散文描绘理想与爱情,或者热情洋溢,或者含蓄朦胧。

“我们向前奔跑/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奔跑/尽管我们想要去的地方还很遥远/想要做的梦还没来过/想要过的生活还很陌生/然而/年轻的生命总要向花儿一样/迎着阳光怒放……”

“你像候鸟一样无声地离去/只在我的湖畔留下一抹隐约的痕迹/些许寂寞的羽毛……”

这些美丽的句子,每一次重读,我都会为曾经那些火热的生命和纯净的情感而感动,都想大声地告诉所有的人,朔师,我们曾经来过,也留下过一点痕迹!现在如果有谁收藏着一套完整的《今朝》,那他幸福了,他收藏了无数个青春的梦,无数颗年轻的心,拥有了一种另类的美丽财富。

我早已忘记了老师课堂讲过的内容、泡在图书馆里的日子,当初的课本笔记也束之高阁,落上了厚厚的灰尘;当年完整背过的《古文观止》也只剩下零星的几章,清楚地记得的只有那些生活片段。

毕业之后,朋友们便分散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一份事情,很少走动联系,唯有在某人的婚礼上才会小聚一下,只有一个人能将我们全部聚拢,那就是老王。

每次见到老王除了谈论工作生活就是喝酒,于是“全军覆没”的故事也就被一次次重温。那是大专一年级时,一位中师时的同学来访,便邀老王叙旧,结果,我们五个人愣是被老王一个人喝倒,怎么回的学校已不记得了,只是第二天从同学们捉弄的笑谈中才知道,当晚老王就在班里很精彩地讲了“全军覆没”的故事。具体如何讲述的,我不清楚,不过我怀疑那比老王讲过的任何一课都精彩,因为这故事成了文一班最经典的笑话,更郁闷的是还有学弟学妹们向我求证过故事的真假。当我向老王提出抗议时,他笑着说,流传是为了不忘记,没人能懂的时候自然就会停下来。我默然了,一路同行五年,亦师亦友,这份情谊已成忘年。再想起拜访老王时,他对他的儿子说:“你杨二叔叔来了。”这份厚重,要用语言来修饰就显得苍白了。

那些亦师亦友的人们永远珍藏我心,唯有更努力地工作,做出点成绩才是最好的回报吧。

2004年的春天,4月1日早上我们最后一次“愚弄”了老王后,就离开了生活了五年的朔师。我和如今已是我妻的文华一块到了一所私立学校任教,也是在那一天我们正式确定恋爱。2007年结婚时,她问我什么时候开始“算计”上她的。我告诉她,我是文一班班长,她是学习委员,这叫“门当户对”;每次调座位时我故意安排她为同桌,慢慢培养,等到毕业水到渠成,这叫“深谋远虑”。其实,我们的相处是很平淡的,只在共同学习、工作中相互支持欣赏,没有浪漫的约会,没有盲目的冲动,没有甜言蜜语,也不曾浪费过时间和精力,是在走出学校,走向成熟与理智后从友谊中孕育出的爱情。但愿现在的学弟学妹们也能够理性地处理好学习与爱情的矛盾,让自己最美的年华有最真实的意义。

如今朔师已喜迁新址,又将开始新的校园建设,书写新的诗篇。可惜啊!我已无法亲身参与一个春天的歌唱。但旧校那紫色的丁香,婀娜的垂柳,秀颀的杨槐,挺拔的油松,碧绿的草坪,弯曲的石径,还有那些可亲可敬的人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河流中。祝愿我的母校永远美丽安康!

作者简介:杨荣忠,男,应县人,1999—2004年在朔师学习,为朔师首届大专文科毕业生,现任教于应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