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云岩河的歌
8938500000086

第86章 编后话

《云岩河的歌》在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可以付印了。

两年前,陕西省宜川县政协着手在北京知青的协助下,编写一部记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型资料文集。受此启发,几位原在云岩公社插队的知青萌生了编写一本自己插队生活文集的想法,目的是让所有愿意撰稿的知青都有机会表达那份无法割舍的插队情怀,实现他们真切美好的历史夙愿。

书名取“云岩河的歌”,是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反复讨论的结果,它较好地表达了广大知青的心情。因为,既然写这本回忆录的是在原云岩河两岸插队的老知青们,而能够把他们维系在一起的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莫过于云岩河了,再以“歌”字将其人格化,则更能体现一代知青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我们的上述想法很快得到了知青们的支持和响应,使《云岩河的歌》成了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当时,云岩地区绝大部分能够联系上的、有知青的大队都有知青代表参与了编纂筹备工作,成立了由于大华、李淑勤、延荣秀、徐少峰、王铁梁、李新一、高桦、聂玉兰、张秋敏、沈平、王素芬、童广兰、张金兰、王志环、曹德新、聂新元、丁哲元等人组成的编写组。编写组成员积极组织本大队以及有联系的其他大队知青撰写文稿。大家克服各种困难,精心组织、精心撰稿,献计出力、团结协作,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2012年2月,《云岩河的歌》第一版(无书号)在内部付印,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同和积极评价。为了进一步让全社会了解上山下乡运动以及知识青年的真实生活和亲身感受,弘扬知识青年热爱工农、热爱生活、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应广大读者和知青的要求,我们决定公开出版《云岩河的歌》。

新版《云岩河的歌》在秉持原有宗旨和风格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云岩河流域其他公社知青的文稿以及介绍云岩河流域的相关资料,既丰富了书的内容,也做到了名实相副。全书共辑录58篇文稿(不含资料),约38万字,配发照片百余幅。在45名撰稿人中,有北京知青40人,覆盖了5个公社、20多个自然村。他们插队时的处境和思想多种多样;以后的职业和发展各不相同,有的还移民海外,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文章才真实、多样,很接地气,更具代表性和可读性。

新版《云岩河的歌》沿用了原版的《序》。虽然作序的“父母官”的工作已经变动,但为了忠实历史,保留我们需要的内容和当时的想法,还是近乎原封不动地沿用了。

新版《云岩河的歌》在正文编排上,根据文稿内容,设置了“当地人看知青”“回望插队岁月”“今日故乡行”“离开插队的日子”“友情特约”五个板块。其中“当地人看知青”多为新增文稿,为表达尊敬和感谢之意,将其放在了全书开篇的位置。北京知青的文稿一律先按公社笔画、再按生产大队笔画排序,同一生产大队的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序。

《云岩河的歌》是在当年宜川县主要领导——以后曾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牟玲生同志,延安地区行署专员、延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志清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下再版的。张志清同志高兴地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他们一贯爱护和帮助知青,与知青建立了深厚感情,我们感激不尽、永志不忘。祖籍云岩镇的回乡知识青年薛天云同志、刘江同志,以及当年的学童兰云发同志,都欣然应邀撰稿,以他们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酣畅的笔调,真实再现了当年知青的思想和生活,评说了上山下乡运动,颇有说服力、感染力,为本书锦上添花。另外,《云岩河的歌》在编纂过程中,宜川县政协杨建春同志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原宜川县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陈宏立、袁大平等同志给予了多方面支持;祖籍云岩镇的宜川中学退休教师薛继学先生专门为本书封面创作了题为《那年的一个冬天》的素写,并无偿提供了他平时创作的大量具有浓郁陕北风情的美术作品,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陕西顺泰集团有限公司为《云岩河的歌》的出版提供了赞助。该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学林先生是云岩镇西回村人,他的父辈与我们是同龄人、好乡亲、好伙伴。他此次解囊相助,不仅表达了家乡父老对北京知青的眷恋与感激之情,也体现了陕北人民朴实忠厚的民风与特质,我们将永远铭记第二故乡人民的这份深情厚谊。

当代中国出版社周五一社长和编辑室主任任小平同志对《云岩河的歌》的出版给予了热情支持和具体指导,特表示感谢!

本书是一些年逾花甲、经历各异的知青自撰自编的文集。按照我们的初衷,来稿一律被采用,并基本不作删改,尽量保持了原汁原味,因此,有些回忆难免存疑和疏漏,文字表达难免有美中不足,或有失当,加之我们经验不足,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失,敬请读者海涵。

编者

201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