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
8937500000084

第84章 育才当为用时计(3)

会议取得一致意见,把五连经验在所属部队推广。不久,《大军报》在头版发表了通信团五连在战士中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经验,并且加按语加以推广。总部领导也提出了开展军地两用人才活动的要求,“学习一门实用技术、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口号迅速叫响。各部队纷纷按照上级要求,办培训班、请教员举办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战士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退伍后成为家乡科技骨干的典型开始涌现。

来自大巴山区的一位战士学习缝纫技术后,复员回家开了裁缝店,由于技术过硬,诚实守信,生意越做越大,最后他和一起返乡的十几名战友办起了一家知名服装制售企业,不仅为本地人做衣服,还向外地批发、国外销售,繁荣了当地经济,被省民政厅评为优秀复转军人。地方很多待业青年看到这条路子不错,也纷纷参加部队的培训班,涌现出一大批创业能手。

省委书记刘汉卿得知这一情况,十分欣慰:“培训军地两用人才,真是一件利国利军利民的大好事!”

第四十八节走形式良方入歧途

一木到鄂西山区采药,沿途耳闻目睹,总觉得心里堵得慌:这共党是用了什么法术,短短几年的时间,哪里都在发生着变化。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田间麦浪翻腾、稻菽飘香,玉米、棉花长势喜人,许多熟人告诉他,几年来,粮油产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年年以10%以上的速度发展。城里变化更大,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生产快速发展,重要生产资料产量普遍增长,随着物资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开展,市场调节范围扩大,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沿途看到的新旧报刊也令他心烦,什么中国试验通信卫星首次发射成功啊!什么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啊!什么用潜艇从水下发射了一枚导弹啊!什么第一台亿次计算机“银河”研制成功啊!他有住店闲暇时翻看新旧报纸的习惯,不知怎的,这些信息条条让他心烦,他生气地把报纸扔到床下,面壁而睡。糊墙报纸上的标题,让他像被蝎子蜇了一样:“中国民航首飞美国纽约成功”、“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设想”……

“这共党用了什么魔术,发展得这么快?”一木嘟囔着,沉沉睡去。

早起,他登上高高的山峰采药,山下的喧嚣吸引了他的目光,嗬!好大的场面啊——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早已合龙。

他转过身去,无力地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猛抬头,看到几棵大树上飘着彩带,一路的不快,瞬间消失:“这次来对了,山魂就在这里。他又听到了什么开心事啊?”

经过多方打听,他才弄清,退役老兵被培养成军地两用人才后,纷纷回乡创业,这里的典型格外引人瞩目。“山魂可是专到热点地区去的人啊!保不准‘龙门三子’又在他那得分了。”

几天后,他不满地派人把辛席童找来:“辛舵主,老兵复员闹事的难关,咋这样让他们闯过去了?”

“捷舟四处调研的情况,我是向您报过的。哪成想他弄了这么个点子。”辛席童申辩。

“又是捷舟这小子带的头啊?当然了,调研目的在他心里,你弄不清楚,可以理解,但他抓两用人才试点,也不是十天半月的事,你咋没注意到?你可别小看这件事的意义,现在共党讲究提高劳动效率,富余人员很多,军队搞出了样子,地方会跟着学,对他们促进经济可要起大作用了。”一木埋怨道。

“事到如今,埋怨也没用了。有个办法,费不了多大劲,能让他们前功尽弃。”牟智兴走上来献计。

“什么办法?”一木问。

“‘文化大革命’中发展起来的形式主义、大呼隆,在共党干部中根深蒂固,给他们的私心杂念加点火,很快会跑偏的。”牟智兴笑着说。

“对,我看就从甄玉望这种人身上下手,他们私心最重。”邢冬浩当即表态。

不久,甄玉望收到一封从岳丹寄来的复员老兵的信,大意是说,他在部队时,最佩服的人,就是自己的队长甄玉望,时刻想听到他的好消息。最近报纸上看到,捷舟搞了个培养两用人才的试点,在部队叫得很响、很红火。他那点本事,比老队长差远了,盼望老队长露上两手,压过他去。

“柯梦华!”甄玉望拿着信念叨,“这小子,当年复员把他安排到岳丹矿上,一晃已经十几年了,还记着我,一心盼着我好,难得啊!可这彩头已让捷舟抢了,还能有什么办法?”

甄玉望信步走到街上,无意中转到一个工地,有位叫田利的熟人从身后走过,同他聊起来:“现在,各地都在搞建设,工程蛮多,只是水电和风暖专业人员缺一点。这不,他们正在组织培训呢!”他指了指工地上的一个简易房。

甄玉望饶有兴趣地走过去,看到一个老工人正给三个年轻徒弟传授风暖知识。

“一个师傅教三个徒弟,有点浪费,现在不少工地需要风暖工,如果搞个大班就好了。”田利在旁边指点着。

“哎呀!我们把它作为两用人才的培养项目,办个大班,一下就能培养几百个。”甄玉望猛然醒悟。他哪里知道,柯梦华和田利,都是邢冬浩撺掇安排的。

“好啊!真是刚想睡觉就有递枕头的!彩头也不能让捷舟独占了,得搞个比他更出名的。”甄玉望兴致勃勃,很快组织部队办起水电、风暖两个大学习班,一个班就有一千多人。为了办出声望,他专门到工程公司请来有名的师傅、工程师,又到当地劳动局联系稳妥,培训结束,都发给专业技能证书。

半年过去了,第一批学员即将毕业。为了把活动声势造足、搞大,他动员指挥部首长,并通过甄广怀邀请到当地省、市领导共同出席毕业典礼,大会上讲经验、谈体会、发放证书,隆重而热烈。各报记者镜头闪烁,笔下如飞,报纸、刊物迅速登载,上级文件不断转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部队也不甘落后,纷纷以团、营为单位,办起机械修理班、烹饪班、酒店管理班、电子技术班……

看到这些,捷舟心里很着急:部队每个年度的兵员,来自数省的各个县市,不问战士家乡需要哪些实用技术,大概需要多少人,本部队和驻地附近有哪些技术优势,按需要和可能组织学习,盲目办班,会让很多战士学到的东西回乡后用不上。他几次提出建议,并且举例说:有个团组织战士学习风暖技术,二百多个人拿到了证书,可是,他们家乡只有八个工程公司,回去后用不了几个。还有的老兵家在山区,那里的农村不通电,根本没有风暖设备。

他不停地给领导提建议,给各部队讲道理,可是,培养两用人才,已在部队形成热潮,大家看中的是培养的班数、人数、次数,谁还顾及回去用上用不上?话说多了,有人还暗中嘲笑他嫉妒别人。

宫义男开始也有类似的顾虑,但随着培养两用人才的热潮持续升温,他彻底想通了,也组织部队在战士中搞编组,请人讲课,凡听过课的战士,都算培养了两用人才。培训成绩直线上升,很快要超过甄玉望。

甄玉望着急了,田利及时提醒:“你提高点层次,看他怎么追?”

“咋提高啊?”甄玉望诚恳求教。

“现在不是重视学历吗?很多院校和广播电台都在办函授教育……”

田利话讲了一半,甄玉望早已领会,他和省党校联络,办起了学历函授教育班,组织学习大专课程,发相关部门承认的大专文凭。第一届学员毕业,又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分管领导全部参加。

战士们训练执勤没有耽误,部队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还培养了几百名大专生,典礼仪式上,毕业生代表披红戴花,喜气洋洋,领导们给予了高度评价,甄玉望领导的宣传机关还有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真是名利双收啊,各单位纷纷仿效,各种名目的函授、自考如雨后春笋般在各部队发展起来。

但实践才能出真知,战士们死记硬背考来的文凭,作用微乎其微;更有甚者,个别机关不管士兵返乡有用无用,组织部队学习各类函授课程,战士们的津贴不够交学费,不少人还欠下了债务。

辛席童及时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一木,一木嘿嘿干笑着,牟智兴仰起脸说:“怎么样?让我言中了吧!两用人才实用技能培训,应从需要和可能出发,现在上边提倡什么,下边就不问需要与可能,一轰而上干什么,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与财力,也把他们的两用人才培养搞偏方向!诸位等着瞧吧,早晚有一天,复转军人会闹事的。”这时,有人仰头看到观通老人正蹲在一个土坡上,一起哈哈向他嘲笑起来。

“唉!现在的事,都坏在形式主义和大呼隆上。再好的办法,不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具体工作,最后只能好事变坏事。”观通老人像是自己做错了事那样,羞愧地返身钻进丛林。

在一木等人的阴笑声中,靖西指挥部跟风办班的形势继续高涨,发展到最后,两用人才培训规模竟然成为机关统计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

甄玉望审时度势,和地方教育部门、党校、广播电台等单位联络,办起了两大专业——法律和经济管理,学制两年,发大专文凭。报名的战士,日趋增多,两年后,参加函授的学员达六万多人,培养出了一批批大专学员,每年机关收取的学杂费都在千万元以上,他们的事迹不断得到党委领导和机关的表扬,各报刊、电台也纷纷宣传他们的经验,在他们的带动下,各部队的函授教育遍地开花。而这时,部队以培养劳动技能为主的两用人才班,迅速萎缩。

在一个秋风萧萧的傍晚,捷舟因公再次来到秦岭深处的略阳县城。饭后漫步,看到一个老者与几个年轻人对话,“那不是秦展清吗?”捷舟走了过去。

“是你啊!捷舟,你看看,那年你到村里看我,惊动了政府,安排我在县里看大门呢!这几个孩子今年复员,怀揣文凭,找不到工作,正着急呢!”秦展清指着几个年轻人说,“这不,今天请民政局白乘风副科长帮忙,也没着落。”秦展清回身拉了拉白副科长。

白副科长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最需要的是有各种劳动技能的人才,但这些复员军人拿的都是函授文凭,学的是法律或管理,这么大的县城,政法人员只有几十个,没有位置,司法局律师事务所需要一个人,可谈了三次,人家也没答应,他们说:政法大学分配来两名毕业生还没落实呢,他们的函授大专文凭,咋能和人家比呀?”

秦展清听着“律师”二字觉得刺耳:“我们这么大点地方,乡里乡亲,转几个弯都能联上亲、挂上故的,有了纠纷,说和说和就行了,打什么官司,要什么律师啊!”

“可今年回来的四十多个复员战士,有二十五个是学了法律的,全地区也用不了这么多人。”白副科长说。

“唉!你们如果学的是养殖、育种、瓦工、匠艺就好了,我都能给你们找到用武之地,保证不少赚钱。这凭的是手艺,不是这种红本本。”秦展清惋惜道。

“是的,这个问题要赶快解决,要不这股风越刮越大,会冲击到整个职业教育行业,回去我就反映,抓紧改!”捷舟表示。

“那我们这些人怎么办?我们可是满怀期望回来的。”几个复员战士拿着文凭,焦灼的心情溢于言表,“为这文凭,我们几年的津贴全花光了,有的还向家里借了钱呢!”

捷舟瞅着这些烫着金字的文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能说什么呢!“这是被形式主义误了的一群人啊!看来,凡事不求实,私心就会钻空子,就会出现大轰大嗡的形式主义。”道理如此简单,可是,他怎么给面前的几个人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