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
8937500000061

第61章 大漠尘起风暴来(4)

捷舟扬起手中的鞋说:“你们看,这是不是唐代女鞋?这位多情的旅人,是带着心上人赠的绣鞋,长途跋涉,倒在这里的。”

“对的,对的!”两位专家接过鞋来,仔细端详着。

“唐代人倒在这里,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被沙掩埋,说明这里不易扬沙,离人烟不远,有这个标志,把轻装下来的东西放到这里,能够找到。”

沈副参谋长点了点头说:“是这个理,就这么办吧!”

两位专家和巴音格鲁一齐赞叹:“真想不到捷舟懂得这么多!”

他们把箱子放到一个干尸旁,小心翼翼地扒开沙子,覆盖起来。捷舟又领人拔了几棵骆驼刺,压在上面。

电台在不断地呼叫,电波如梭,横穿长空,机关知道这支部队已经艰难万分,可是,风沙滚滚,飞机无法凌空,只好发去一份份安慰电报。部队强忍着饥渴与疲惫,彼此搀扶着继续向前走去。

又经过半天的艰苦行程,只见远远的地平线上冒起了袅袅炊烟。

“是不是已经走到沙漠尽头了?”战士们问。

“还早呢,起码还有五天的路程。”捷舟给大家解释。

炊烟慢慢清晰,草地、庄稼、房屋、村庄依次映入大家的眼帘。

“是村庄还是沙市蜃楼啊?”沈副参谋长问。

“不会,沙市蜃楼看起来影影绰绰,眼前的景物这么实!”巴音格鲁回道。

“那沙漠里还有村庄?地图上没有啊。”沈副参谋长奇怪地问。

“我在书上看到过,这种地貌,被称为内陆草原沙漠沃洲区,大沙漠中会有一些小绿洲,一般不超过一百平方公里的面积,有水有草,不知前面是不是。”捷舟赶上来说。

“对!对!我们就是奔沙漠里的绿洲来的,想不到迷了路,错过了前边的绿洲。”郑千里激动地喊着。突然,他好似想起了什么,惊恐地看了看左右,嘴巴一下子闭上了。

捷舟观察到这一动作,没有说话。

“反正是路过,看看去。”沈副参谋长在前面走着,队伍跟了上来。

绿洲来到了,田野里,辛勤耕种的农夫、草地上撒欢的牛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农耕图。

巴音格鲁跑到前头,用蒙语问一位耕田的农民:“这里属哪个县?”

农民身穿长袍,头上攒髻,很难分清他穿的是汉服、满服还是蒙古族的装束,他抬起头来望着巴音格鲁,摇了摇头,显然听不懂他的蒙古话。

捷舟跑过来拱手问道:“敢问长者,此为何处?”

“此乃唐庄。”耕者回答。

“啊,他们懂汉语。”进了村,队伍热情地和他们聊起来。

这一夜,小分队在村里找几个闲房住了下来。大家快一个月没见人烟了,见了人,分外亲切,晚上,大家在池塘里冲了澡,用清水熬了稀饭,骆驼也吃到了青草。经过和村民闲聊,他们才弄清,当地人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也弄不清他们是哪一代人住到这的,外面的世界,他们知之甚少,村里到现在还设私塾,有中医大夫看病,附近还有这样的几个绿洲,相互通婚。

这一宿,部队睡得特别香甜,清晨起床号吹了两遍,指战员们才集合到一起。郑千里刚走到村口,忽然蹲下身子,满脸是汗。卫生员跑过来,他颤颤微微地说:“救心丸,心脏病犯了!”

卫生员摇了摇头,分队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没带这种药。郑千里捂着胸口,倒了下去。

捷舟向走在前边的沈副参谋长喊:“今天晴空万里,没有沙尘,空投食物的飞机该起飞了,快发报,要求他们带上救心丸。”

“恐怕来不及了”,甄玉望看了看表说,“按刚才电报通知的时间,飞机已起飞了!”

“人命关天,起飞了,也要返回去。”捷舟不容置疑地说。

沈副参谋长命令机要员发报。

“不就是个心口疼吗?忍忍吧,一起一降,要费多少汽油!”宫义男表示反对。

“人比油重要!”捷舟反驳。

机要员息事宁人地喊着劝解:“电报已发出去了!”

不一会儿,电台通知,飞机二十分钟后到!部队在附近拉起几条白床单,显示目标。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一抹朝霞映在蓝天。空中响起了隆隆的马达声,一架银鹰凌空飞过,几个黑点坠了下来,降落伞徐徐打开,落在离白床单千米左右的地方。村民们聚集在村头,望着空中的铁鸟,弄不清这是什么东西。战士们欢呼着拥上去,把物资运回。

捷舟和卫生员找出救心丸,给郑千里放入舌下,郑千里慢慢缓了过来说:“我有冠心病,这次外出走得急,忘记带救心丸,这是入沙漠后第一次犯病,刚才已缓得差不多了,有了药,下一步的行动就不怕了。”他看了看四周,把捷舟拉到一棵树后说,“你是个好人啊!有件事我不好再瞒你了!”

捷舟说:“我知道你有心事,同我说说吧!”

原来,郑千里家住在一个集镇,开个杂货铺为生,前不久,儿子得了一种怪病,高烧不退,医生说,打青霉素才能压下去,但在那个年代,不要说戈壁荒原,就是在城里,买瓶青霉素也不容易啊!这时,有人介绍灵威药店来了位胡大夫,带了不少好药。郑千里赶忙带儿子去求医,胡大夫开了一剂药,孩子服用后烧退了。郑千里特地去感谢胡大夫,碰巧听到隔壁图书馆一阵喧哗,说一本贵重的古书被盗。胡大夫出去应酬了一会儿,回来对郑千里说:“你孩子的病还会犯,我想法再给你配几副药,会去根的。不过,也请你帮个忙。”说罢,他递给郑千里一本书,让他带到一个沙漠绿洲中呆几天,他派人来取。郑千里看到这本书用塑料布严严地封着,暗想,刚才图书馆嚷着丢了贵重书,是不是这本啊!他犹豫了一阵,觉得孩子的病,离不开人家,只好答应下来。胡大夫派人拉来两峰骆驼,给他一张沙漠绿洲方位图,催他快走。他出来不远,碰到了洪诗咏这两位专家,一起走到今天。介绍过这些情况,郑千里从怀里掏出书递给捷舟,捷舟掂了掂说:“这一定是本非常重要的书,那个胡大夫什么模样?”

郑千里形容了一下胡大夫的相貌特征,以及他那一帮人的情况,捷舟惊讶地说:“这会不会是西风黑煞的人?”

“什么是西风黑煞?”郑千里迷惑地问。

捷舟把西风黑煞的情况简要说了一遍,郑千里惊恐起来。

捷舟安慰说:“你也是被逼无奈,这样吧,现在同大家什么也不要说,我们一走出沙漠,你就去公安局报案,让公安局赶快缉拿这个胡大夫。部队回去找回木箱后,我用犀角杯给你熬一瓶药,孩子发烧时,喝两口就会好的。”

郑千里感激地点点头。

炊事班正在做饭,部队在绿洲外的沙漠里寻找空降时散落的物品,返回路上,一股奇香沁人脾肺,“是苁蓉!”捷舟喊着奔过去。

“是的!”巴音格鲁也跑了过来,在一簇微微隆起的沙窝里,他们小心翼翼地扒开,苁蓉花露出来了,香气扑鼻。捷舟拿起锹,奋力挖了出来,足足有两尺多长,十八九斤重。他放进驼背的箱子里,准备和甘草一起寄给秋霜她们。

部队在这里休息一天,恢复体力。

捷舟请了一位村民作向导,牵着他们的骆驼,领两个专家找到埋藏文物的地方,把两箱文物找了回来。

体力恢复了,给养有了,小分队给当地居民赠送了一些干粮和药品,挥手告别,踏上了征途。这个奇怪的地貌和村落也开始标在地图上。

又经过五天的行程,天际呈现出高大的树木和草地,沈副参谋长高兴地喊:“看啊,前面就是沙漠尽头了!”

战士们兴奋得脚下生风般地向前跑去……

走出沙漠,首长带着机关的同志热情地欢迎他们,祝贺他们为部队防御外敌入侵摸清了情况,取得了珍贵数据,圆满完成了任务。上级机关指导小分队进行了总结,临结束,沈副参谋长要求:“这次过沙漠,部队九死一生,记功比例应该多一些。”

得到领导同意后,评功评奖开始。甄玉望争当尖兵组,宫义男坚持抓好理论学习,一桩桩事迹可圈可点,都被列入记功奖励范围。沈副参谋长觉得一路上,捷舟贡献最大,不断提醒大家举荐。干部、战士的目光,不停地向捷舟扫来,透露着钦敬和赞许,但就是没人表态。

“捷舟怎么样?捷舟怎么样?”沈副参谋长不停地问。

“参谋长,别问了,捷舟不错,一路上贡献最大。可是,记功要报事迹材料,这事迹怎么写呢?从红卫兵手里抢‘四旧’,在沙漠里学习‘封资修’的古旧书籍,为部队寻找前进的路线,拿封建官僚的古董给大家煮水治病,反对早请示、晚汇报,还保护下了这么三个宝贝,他们可是在打倒之例的反动学术权威啊!”宫义男指了指两位教授和郑千里,继续说,“这份材料报上去,是要给他请功呢,还是揭发他有重大问题呢?”说到这,宫义男痛惜地望了眼捷舟,抬头看了看沈副参谋长。

“也是,也是啊!”沈副参谋长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顿了顿,他站起来说,“捷舟啊,对不住了!”

“没事的,没事的!我不够记功条件。”捷舟说。

“够了,够了,只是这政治气候……”沈副参谋长猛地把话打住,换了话题问,“这几位老先生怎么办?说不定那五位红卫兵小将已去联络人来抓他们了。”

“不会的,我送他们回去吧!他们的路上表现,我可以证明。”捷舟自告奋勇。

“看来,只有你去了。”沈副参谋长表示。

捷舟把两位专家送回单位,没遇到阻力,因为前几天,周恩来总理对保护当地文物专门作了批示,领导们欢迎两位专家的归来。捷舟带领郑千里去公安局报了案,公安局发现这本古籍正是图书馆被盗的重要文物,对边界谈判有重要意义,上面正在追查下落。对胡大夫的通缉令,很快发出……

丛林里,一木听着辛席童的报告,恶狠狠地说:“又是龙门三子坏了我们的好事,起作用最大的,还是那个捷舟!”

回部队的路上,唐清明政委悄悄对捷舟说:“你在这次过沙漠中的表现,沈副参谋长都同我讲了,大漠的风沙,甩在了身后,‘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正在袭来,以后说话办事,可要多动点心思,别太实!”

捷舟口中答应着,心里却在琢磨:“这次风暴,又将遇到多少事啊!”想到这些,他皱起眉头,一颗心又揪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