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
8937500000138

第138章 小康要素值千金(5)

“老兄弟、老妹子们啊!我也在出差时参加过节日旅游,和你们感受差不多。如果隔上几年,有个十天半月的假期,去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看看,愉悦身心,长长见识,也是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但每年几次长假,各地的人都出去旅游,而且形成互相攀比的风气,不去就显得寒酸,争着出去,人太集中了,景点上,摩肩接踵,人挤人,人看人,人等人,道路上乘客爆满,耗费了能源,污染了空气,旅店里豪饮暴食,狼藉遍地,消费上去了,收入增加了,可对人们的幸福指数,对人民生活水平的长期提高,有多少帮助呢?”捷舟也坐下来发起了感慨。

“嗬,老领导,听说旅游是西方国家的时髦,是从他们那里引进的,你也有看法啊?”周围的群众疑惑不解。

“唉,这个世界上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惯和节日,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春节,千里迢迢,人山人海地返乡探亲过年,那是我们的传统,不回家过个团圆年,心里像缺了点什么。我去过北欧,那里有半年昼短夜长,阳光少,人们年年要休次假,外出旅游,不去一次,也被视作违背常规,西方的旅游习惯是不是这样形成的,我没考证。只是觉得在他们的休假旅游期,人都外出,我们的高级军事代表团去访问,都要被推迟接待,与我们春节的习惯很相似。各民族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能把洋习惯全搬来,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啊,资源有限。”讲到这里,捷舟指了指群山说,“我们不如把这点旅游费、吃喝费省出来,投资林木,在这几座大山上造座杏花林、桃花林、红枫林、柿子林、乔木林、松柏林,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周末、假日,带上孩子、食品,入山旅游,多惬意啊!”

场上的人越聚越多,不少人呼应着:“老领导说得对啊!”

不知什么时候,范抚洲也坐在了人群中,他说:“今天,我们就派人征求群众意见,只要赞成这种观点的人多,我们区委区政府就研究发展旅游的绿色规划。”说到这,他邀捷舟回去吃早饭,饭后,区里几位领导陪捷舟上山。

清清的溪流,如匆匆过客,穿涧而过,崖石上清泉喷流,农民在河沟拦起一个个土坝,引水浇田。

捷舟停在一块田前说:“山区水资源宝贵,趁着现在财政收入好,要逐步安装铺设滴灌设备,以色列大部分国土是沙漠,使用很少的水,却耕种了大片良田,主要靠这种技术;我在日本看到马桶盖上有根管连接着冲澡池,是为了把洗澡水接进马桶,冲洗便池,他们节约水资源的精神和办法我们要学习。”

范抚洲听着暗自佩服,悄悄掏出小本子记录着。向前走了不远,一只兔子从草丛跑出,山腰岩石间两股泉水从石缝中喷涌而出,清清的水龙洒落山谷,飞流而下,捷舟走上去接起一捧,喝下去,清凉甘甜:“有一年察看地形,曾在这里吃过一顿便餐,带回一瓶水请人化验,他们说里边富含锶、钠、钙、镁、钾、硅酸等溶解性固体物质,是上好的矿泉水啊!仅这两股泉,每天接三四万瓶没问题吧?”

“这个点子,我们想过,可现在村里庄稼、果树用化肥、农药多,害怕有污染,不知质检能否过关?近几年忙,把这件事搁下了。”平副区长站在一旁解释。

捷舟在路边蹲下身来,抚摸着沉甸甸的谷穗说:“抚洲啊!昨天我们讲的三无农业区,并不是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日本人在东北和山东莱阳种田,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他们把大片土地圈起来,先用一两年时间去除地里的化肥、农药残留,才开始正式耕种,无论种粮、种菜、养牛,都坚持不用化肥农药。日本人有这个要求,我们为什么不能啊!我们不是建设小康社会吗?这小康,也包括吃无害食品、喝无害水、呼吸无害空气吧!”说到这,他抬头看了看范抚洲,“你可要抓紧向市委汇报啊!这条做到了,水源污染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老领导,范书记是个急性子,他昨天晚上已向市委汇报,大家都赞成,正让发改委和农业局作规划呢!做到这些,我们的山泉装矿泉水也不成问题了,九个山泉,一年的纯收入也近千万元。”谷区长高兴地喊起来。

“这两年都忙着打工,办厂赚钱,我们农研所已门可罗雀了。增添点劳动力,大力发展秸秆养牛,没有污染的秸秆,喂出的牛肉也是优质的,用牛粪等家畜粪堆肥肥田,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化肥可逐步减少,直至淘汰,下一步再研究生物制药、生物灭虫,实现老首长讲的目标并不难。”农研所长也挤进人群补充道。

捷舟哈哈笑着站起来说:“看来,我还没有老到说疯话,大家也没有认为我在讲童话。”

一行人笑着、聊着、走着,不知不觉已到中间山头,放眼四顾,满目葱茏,片片绿荫中冒出袅袅炊烟,秋风一荡,隐隐露出几个屋沿,儿童在树丛中嬉戏。

“上次你们的房地产开发规划和并村建楼计划,我没有提建议。”捷舟说,“你们看,四周是多好的一幅山居图啊!几百个村镇已全通公路,你们把小村合并一下,依照山势、林木布局简单整合成这种村镇,古朴的外形,清新现代的室容,较小的面积,桃李掩映,若隐若现的环境。”

“明白了,老首长,上次的规划您没表态,我们又研究了两次,和您的思路很接近,房地产开发也不搞了,汽车也不批量买了。我们想把嘉沙河那个落差用起来。”范抚洲说。

“噢,说说看!”捷舟新奇地探过头来倾听。

“这条河的落差,可以搞个小电站,拉动一条轨道车,从川道进山乘坐比汽车舒服,现在太阳能是我们区的支柱产业,下了轨道车,开电瓶车回家,十里八里,只用十来分钟的时间。”范书记介绍。

“悬崖向阳背风没有林木,我们准备安排两个大太阳能充电器为索道补充动力,已请专家对索道进行过设计,有不少特殊功能,包括转弯,能单个中途随意停下等等,谷底水塘养鱼,养野鸡、野雁,纯原生态的。”谷区长也插话补充。

“太好了!我再给你们补充一点,你们在小村合并时,要注意运用地热资源,地表下三至十米是恒温层,打两口井,安上管道,通到村镇办公室、学校和各家的住房,冬天可以供暖,夏天可以供凉,比利用太阳能还合算!”捷舟说。

“有人介绍过这种技术,我们建区政府办公楼时,很想利用,因为怕不保险,一次性投资又比较高,所以没用。”范抚洲接过话题说。

“现在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建筑面积越小,一次性投资就越高,如果建筑面积大了,投资成本会大大下降。”捷舟蹲在地上,画了个比例图。

“明白了!利用城镇化的进程使用地热,我们那么大的面积,成本肯定很低,这是件一次性投资,几代人受益的事,这个钱花得值!”谷区长兴奋地站了起来。

“我国目前处于人口红利期,要利用这个机遇,把我们的基础建设搞好,待到你们这代人年老时,劳动人口少了,老龄人口多了,生产才能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个好的环境,以及比较美满富裕的生活。”捷舟也高兴地站了起来。

中午,捷舟与大家开怀畅饮,一杯接一杯,许久没有这样高兴过了。他又一次为自己的设想得到实践者的认可而陶醉。

而这时,正在山腰上观察的一木等人,却正在遗憾着。

“本想让捷舟和范抚洲上个当,把这片山全毁了,没想到他们晚行一步,因祸得福!”牟智兴有些惋惜。

“你们的努力取得半胜也不容易,现在腾州乌烟瘴气,上下都有意见,和兆庆形成鲜明的对照,甄玉望、柯梦华还不把怨气撒到捷舟身上?他们去给范抚洲使绊子,比我们门道更多,也能为寻找山魂赢得不少时间呢!”一木宽慰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在变化,人们的认识在深化。关注温室效应,控制环境污染,逐渐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环境承载能力弱,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外向型经济不可持续,怎样调整结构,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有识之士,都在出谋划策,低碳、环保、绿色,成为新的口号。政协环境资源委员会的领导召开会议,有人提到怎样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消费模式,捷舟听说后,建议大家到兆庆看看,且自告奋勇为大家带路。委员们热烈响应,他们表示实地考察后,要向各地推广。

这天,经过三小时飞驰,车队来到兆庆,闵市长带领各个区的领导在路口迎接他们,他两手一抱拳,朗声说道:“各位领导,我们全市的区长、书记都来了,不只是为了欢迎各位,也是让他们来观摩见学。”

柯梦华毕竟和捷舟在一个部队待过,不太自然地走上前握手表示欢迎。

坐到车上,闵市长看出了捷舟的疑惑:“老领导,是不是没看到范抚洲啊?他到市里谈话去了,主管经济的叶副市长到龄退休了,准备让他去接呢!”

“啊,呵!”捷舟觉得有点突然,“年底,他还到我那里说,今年他们的产值仍落在腾州后边,腾州房地产开发创造的GDP让兆庆以万元的差距屈居第二。”

“唉,老领导啊,看来发展不能只盯着GDP,滥用资源风、土地财政风也该刹刹了,这两年,腾州群众因为环境污染,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拆迁断断续续上访,人民来信有增无减。年初,市里对各区进行评估,准备要腾州的水泥厂向外地搬迁,房地产项目也要进行一次整顿和清理。”说到这里,他低头向捷舟耳语,“在工程上倒下的干部也不少。”

“是啊,人们对反腐败的呼声已很高了!”捷舟也悄声回应了一句。

傍晚,车队进入兆庆区,地里,麦苗正旺,稻田刚刚插上秧,山坡上半山红透。工作人员搀扶大家坐上电缆牵引的车辆,介绍说:“前方左边山头叫杏花岭,右边为桃花岭。”只见桃花岭繁花似锦,红里透粉,杏花岭落英纷飞,白里透红。车过山头,工作人员指着山坡说:“这是梨花坡。”满树的梨花映得半面山坡如团团白雪,争芳斗艳。“前边是楸树林,华北最贵的木材树。”工作人员讲解道。满山的树枝刚吐嫩芽,和远处的松柏林相互辉映,一群白鹭落在林间,一群野雁在山沟嬉戏,一群梅花鹿在悠闲地啃着青草,对过往车辆不屑一顾。工作人员介绍,鹿、野雁、野鸡、野兔都已在野外驯化成功,人工饲养已是三代,都可食用;远处山中杂交的野猪为高档酒店青睐,每斤卖到二十多元。山涧岩石中,山泉涌出,工作人员介绍:“山脚的棚内在灌制矿泉水,这里矿泉经化验,矿物质丰富,由于全区不允许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工品,水质没有任何污染。”

天渐渐暗了下来,路灯闪烁,村口披红,掩映在绿丛中的房屋,走到跟前才能看到,水泥仿制的柴门,一树的粉花,茶几石凳,小巧古朴。回到车上,工作人员介绍:“这山里的灯,全用太阳能电板,乡亲家的车也用的是太阳能电瓶,春夏秋三餐,用太阳能灶做饭,只有冬季早晚两餐用沼气,我们坐的车是嘉沙河水流的动力,补充太阳能电力。整个兆庆,除了工业用电,取暖、送凉,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能和小水电。

到了市区,范抚洲已赶回来,他和区领导热情招待大家,并在致辞中说:“今天,我们头顶上照明的灯,桌上摆的菜,空气中送的暖,全赖阳光的赐予,太阳能电的热源。所有的饭菜,鱼肉、鸡鸭、饮水,全是天然食品,没有化学、农药和除草剂,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创新理论,得益于政协人口环境资源专委会的指导。”食堂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对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人们有个认识过程。”酒桌上,捷舟向大家回顾起当年怎样帮助兆庆争抢水泥项目,怎样懵懂地搞了个光伏产业项目,怎样看到农民把地里的庄稼分为“卖给城里人”和“自家吃”的两大类,兆庆区怎样探索中国特色消费模式,最后,又谈起从芬兰回国,飞机上封雷的那段话……满座人唏嘘不已,深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那样肤浅,人在大自然面前是那样渺小。也悟出了探索的艰难,与不断求实才能接触事物本质的规律。

委员们好奇地问起他们粮菜的价格和来参观的人数,范抚洲说:“粮、菜、肉、鱼、禽、蛋的价格已是其他地区的六倍以上,但还是供不应求,吃着健康放心啊!参观旅游,我们适度控制,主要为了保护环境,每天不允许超过一万人,每人进来一天,吃、住、行、游,花费四五百元,我们就可收入四五百万,我们把这些钱全部花在治山、治水上,这笔账可是捷舟老领导教我们的。”

捷舟高兴地打着哈哈,酒饭用得差不多了,窗外,玉兔东升,月光似水。捷舟对范抚洲说:“欢迎宴圆满结束吧!你陪各位领导,到山顶了望台看看全景,我有事还要早些回去。”

范抚洲站起来,举起酒杯说:“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夜,春风和煦,月光如水,我们干完杯中酒,一起登山视察,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大家指导呢!”

委员们举杯一饮而尽,在“如此良夜,不游悔之”的笑声中,乘索道车向山上行去。

看到这热闹的场面,柯梦华心里不是滋味。他掏出手机,要通了甄玉望的电话。

“梦华,不用说,我都知道了!他们这点区区成就,算得了什么!现在我们班子抱成一团,很快有他好看的了!”电话里传来甄玉望的自信。

恰在这时,司机喊捷舟接电话。

钻到路边林中观察的一木,对属下诡秘地一笑:“怎么样,斗得更厉害了吧?下一步可有好戏看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