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亚洲:马来西亚(世界我知道)
8936100000004

第4章 三“族”鼎立的民族状况(1)

马来西亚是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

但除了伊斯兰教之外,马来西亚还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大体上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华人信奉佛教和道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另外,还有部分华人、欧亚混血人和原住民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马来西亚虽然被西方殖民者统治长达400年,西方宗教在这里广泛传播,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等各民族仍顽强地保留着本民族的宗教、文化及习俗。多元的种族、多元的宗教习俗并存,构成了一幅马来西亚独特的民族宗教形态。

第一节 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族

关于马来民族的由来,历来都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马来人的祖先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有人认为马来人的祖先属蒙古人种,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一批蒙古人从亚洲中部迁移到马来半岛,其后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又有一批蒙古人从亚洲中部迁入。这两批先后迁入马来半岛的蒙古人分别被称为前期马来人和后期马来人。另有一些学者认为马来民族来源于中国云南,这是一些马来学者与中国学者考察了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村庄和昆明的穆斯林,认真研究了现有的语言、文化、人类学和两地的出版物之后,共同得出的结论。

1.马来西亚的穆斯林

伊斯兰教传入马来半岛之前,印度文化和宗教在这里影响很大。

佛教和印度教是主要宗教。大约10世纪左右,在半岛北部最早出现古老王国的吉打地区,海外贸易吸引了很多阿拉伯和波斯商船到此经商,将伊斯兰教传入半岛。当时虽然伊斯兰教已在马来半岛上出现,但其影响无法与佛教相比。

直到15世纪的马六甲王朝时期,伊斯兰教才真正在马来半岛上传播、盛行。公元1405年,还是印度之子的马六甲王朝第一任国王百里米苏拉改信伊斯兰教,将伊斯兰教推广到全国。由此,伊斯兰教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后来马六甲王朝依照伊斯兰教国家的习惯,将国王改称苏丹,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马来西亚,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马来族人都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气息充满了这个国度。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可见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或大或小、或华丽或朴素的清真寺遍布全国。

马来西亚的穆斯林遵从伊斯兰教的教义,每天要作5次礼拜。每到礼拜时间,清真寺的扩音器中就会传出悠扬的诵经声,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会传出同样的声音。每到这时就会感受到古老的宗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

马来西亚政府重视对青少年的宗教教育。政府规定,所有政府大学和受教育部管辖的私立高等学院都必须把伊斯兰教文明课程列为必修课程,通过课堂向学生灌输坚定的伊斯兰宗教意识。马来人遵守伊斯兰教戒律,不喝酒。大部分马来人还遵守传统的伊斯兰教规定和习惯,在公共场合马来妇女不能露出胳膊和脚部。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必须穿统一的校服,马来女学生还必须披戴头巾。

在马来西亚,每个马来族男子都必须接受割礼仪式。一般在小孩子长到六、七岁时,由专门的宗教人士主持进行。

虽然马来西亚各州都十分重视伊斯兰宗教意识,但各州伊斯兰教法并不统一。马来西亚有专门处理全国及各州有关宗教问题的权力机构,以总理为首的全国宗教事务委员会会议是全国的宗教最高机构,各州也设有专门负责本州宗教事务的宗教局(或称回教局)。各州有关伊斯兰教的宗教事务由苏丹亲自负责管理。各州宗教局有权制定本州的伊斯兰教法律,各州自成一法,联邦政府无权干涉。

2.最受重视的伊斯兰教节日

伊斯兰教有很多节日,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教徒对这些节日十分重视。每逢节日期间总会早早做好准备,举行盛大的仪式。

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迪菲图尔”的意译,其中“尔迪”就是节日的意思。伊斯兰教徒视开斋节为最大的节日,因此又将开斋节称为“大尔迪”。

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伊斯兰教初创时,穆罕默德在斋月满时,进行沐浴,然后身着洁净的服装,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旷野举行会礼,并散发“菲图尔钱”(开斋捐)表示赎罪。这就是节日的来源,后相沿成俗。

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功(心有念功、身有礼功、性有斋功、财有课功、命有朝功)之一。伊斯兰教的斋戒,重在信念。阿拉伯语称为“肉孜节”。伊斯兰教规定,9岁以上的女性和12岁以上的男性穆斯林,每年斋月即希吉来历的莱买丹月(9月),都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每日两餐,大约在日出前1小时和日落后1小时进餐,白天禁止吃喝和性行为。

莱买丹,是阿拉伯语“炎热”的意思,形容封斋的人通过“炎热”的磨炼,来控制食欲和色欲。据说,真主就是在这个月,将《古兰经》降于邻近的天上,以后23年中,真主派大天仙哲布拉伊把经文陆续从天上降给穆罕默德,因此,斋月是最尊贵的月份,备受穆斯林的重视。

而在希吉来历10月1日,伊斯兰教徒开斋,这天即为开斋节,至此,封斋的天数共为30天。

古尔邦节

亦称“宰牲节”(阿拉伯语“尔迪古尔邦”的意译),穆斯林视宰牲节为小节,因此又将宰牲节称为“小尔迪”。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即希吉来历12月10日。古代阿拉伯地区有一个关于此节日的传说:相传4000多年前,阿拉伯人易卜拉欣老来得子,为了感谢真主的恩赐,常常宰牛、羊和骆驼献祭。一天夜晚,易卜拉欣梦见真主,真主命他宰杀自己的独子易司玛仪献祭。梦醒后,易卜拉欣不舍其独子,反复考虑对策。当夜,易卜拉欣又梦见真主,真主继续命他宰杀自己的独子易司玛仪献祭。梦醒后,易卜拉欣终于认识到这是真主的启示,决定第二天宰子献祭。当易卜拉欣和独子易司玛仪遵从真主的指示执行祭祀时,安拉又遣大天仙哲布拉伊牵一只羊赶至现场,命易卜拉欣以宰羊代替儿子献祭。从此古阿拉伯人便形成每年宰牲献祭的风俗。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于希吉来历2年,继承了这一风俗,并将献祭的这一天即希吉来历12月10日定为“古尔邦节”,是“朝圣”的最后一天。节日期间,每家都应该宰一只羊,或数家合宰一头牛或骆驼。

知识小百科

穆罕默德

美国作家迈克尔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将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排在第一位。他认为穆罕默德对伊斯兰教比耶稣对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他不仅是伊斯兰圣经《可兰经》的作者,还为阿拉伯世界的征服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一位超越时间限制的最有影响的政治领袖。

圣纪

希吉来历11年3月12日,即公元632年6月8日为穆罕默德的逝世日,这一天(公元570年的希吉来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的诞生日,因而将生日与忌日合并纪念。圣纪就是纪念这位圣人的诞辰和逝世而举行的群众性活动,起源于埃及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此后,这种活动逐渐在穆斯林中间传播开来。

白拉提节

“白拉提”为阿拉伯语,意为“赦免”。白拉提节的时间是希吉来历8月1日至15日。

传说因为纪录人类善恶的天仙,在8月15日这一天夜晚将会换用新的文卷,因此凡是这一夜诚心悔罪求饶的教众,均可受到赦免,此夜又称“换文卷夜”。这个机会备受穆斯林的重视,以至于各家从8月1日就开始备上糖果、点心,并在8月1日早晨至15日下午期间,择日请阿訇到家中念诵白拉提经,因此又称为“走节”。

到了8月15日,穆斯林们须行斋戒,谨言慎行,用心念经,无论男女老幼均需沐浴更衣,并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并向清真寺布施财物;最关键的是夜晚,称为“换文卷夜”,因此穆斯林12点以前均不入睡,祈祷安拉恕罪赐福,儿童们则聚在一起,挨家挨户去附近各伊斯兰家庭的大门口,高唱白拉提歌,这时,这一家就会出来人施舍财物,以此博取安拉好感,使自己及家人多受福泽。

盖德尔夜

希吉来历的9月27日是盖德尔夜,“盖德尔”在阿拉伯文中意为“命运”。

按照伊斯兰教义,真主在9月的“盖德尔夜”,将《古兰经》降于邻近的天上。“盖德尔夜”为创立伊斯兰教之开端。其实真正的“盖德尔夜”在哪一天,早已无从考证,但据推测和计算,大致为9月27日。

有些地方则为9月25日或29日。

《古兰经》说,这一夜,天使和圣灵将降临人间,是万事万物的命运之夜,胜过一千个月,因此穆斯林对此夜十分重视,纷纷前往清真寺守夜念经,甚至彻夜不眠。

阿术拉节

这个节日在希吉来历1月10日。“阿术拉”,在阿拉伯语中有“10”之意。传说,这一天发生过很多重大事件: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后,真主在这一天准其忏悔;在这一天,诺亚方舟终于停在新疆罗布泊南岸的伊循,摆脱了饥饿,因此穆斯林有在这一天喝豆粥之俗;在这一日阿拉伯富豪易卜拉欣,因砸毁偶像而被暴君乃穆鲁代投烈火之后获救;这天还是圣人尤素福和父亲叶尔古白团聚之日;圣人穆萨用杖击水安然渡江;大卫蒙真主赦宥;苏来玛乃王位复得;安优布重病痊愈;尤努斯出鱼腹而获救;耶稣蒙难被解救升天堂;这一天,安拉造出人与火狱。

登霄节

希吉来历7月27日是登霄节。传说这天夜晚,穆罕默德在大天仙哲布拉伊的陪同下,在麦加的禁寺乘骑布拉格仙马,一夜抵达远在1200千米之外的耶路撒冷的远寺,在一块岩石上登霄,遨游了七重天。

在每一层天都看到古代先知和乐园的情景,直到黎明前安然回到麦加。

后来,穆斯林在这天夜间举行会礼,称为“登霄节”。

法蒂玛忌日

亦称圣姑太节,即希吉来历6月15日。

法蒂玛为穆罕默德之女、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之妻,是伊斯兰教五大杰出女性之一,享年27岁。法蒂玛端庄贞淑,道德高尚,故深受穆斯林妇女的敬仰。6月15日是她去世的纪念日。这一天,世界各地穆斯林妇女汇集在清真寺,听阿訇讲述法蒂玛的懿德善行,并向清真寺捐献财物,有的请阿訇到家中诵经祭祀。

作为伊斯兰教五大杰出女性之一,法蒂玛是穆斯林妇女学习的楷模。

因此,这项祭祀活动,是为了让穆斯林妇女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和品德。

伊斯兰教其余的四大杰出女性是:穆罕默德的原配夫人赫蒂彻、续妻阿伊莎、耶稣的母亲玛丽亚、抚养穆萨的阿西叶。

3.“浮脚楼”与“长屋”

马来人居住的传统屋子与我国的傣族竹楼样式相似,是单层建筑,房子离地面几尺高,由若干根木柱支撑着,所以被称为“浮脚楼”。马来西亚天气炎热多雨,气候潮湿,且乡村多蛇鼠,浮脚楼似的屋子既能防潮又能防蛇鼠的危害。

马来西亚的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若干原始社会的习俗。例如伊班人、海达雅克人等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的族人住在一种很长的浮脚楼里,称做“长屋”。屋子中间是走廊,两侧是住户,长屋长短不一,有的可住几户人家,有的可以住几百户人家。居住的方位、居住的时间、怎样分配都要按照等级层次来划分。每个长屋选举有威望的人当屋长,负责处理长屋内的婚丧嫁娶之事或者裁决纠纷。长屋内还必须有巫师,替族人主持宗教仪式,为病人驱逐魔鬼、医治疾病,是受人尊敬的神的使者。

第二节 世代传承的华人文化

早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已有中国人到达马来半岛的南部和婆罗洲北部,随之而来的还有中国的瓷器、刻有汉字的钱币、铁刀、铁钩等器物。唐朝时期,中国与马来半岛、婆罗诸国的海上贸易往来日益增多,更多的商人到马来西亚经商贸易,唐代的一些高僧从海路到印度取经,途经此地都会在马来地区落脚休息。有一些商人、僧侣便侨居在马来半岛。到了马六甲王朝时期,在马六甲已有华人定居并同当地人通婚。

18世纪后期,在英国殖民者入侵马来半岛后,英国人为了开发马来半岛和婆罗洲地区,从中国广东、福建拐骗大量的“契约华工”,即“猪仔”来到马来半岛,让华工从事开矿、开发种植业。19世纪40年代,马来半岛发现丰富的锡矿,又有大批的华工被输入开采锡矿。

作为马来西亚经济支柱的两大产业——锡矿业和橡胶种植业,大都由华工来承担。华人成为开发马来西亚的主力。

随着一批批华人的到来,中国的文化及华人的宗教信仰也被带到马来西亚,在这个热带半岛国家得以传承和发展。

1.浴佛沐心的佛教庆典

马来西亚的佛教既包括从印度传入的大乘佛教,也有从泰国、缅甸及斯里兰卡等国传入的上座部佛教,因而在马来西亚北部地区,特别是在全马唯一华人居多数的省份槟州,佛教文化气息最为浓郁,拥有多处佛教寺庙,其中以极乐寺最为着名。

马来西亚的华人多数信奉佛教。佛教文化已渗入到广大华人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支柱。各种佛教组织遍布华人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中最大的佛教组织是总部设在槟城的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在全国各地均有分会组织。

每年农历4月15日是马来西亚佛教徒最隆重的节日——卫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