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少数民族节庆(阅读中华国粹)
8934500000021

第21章 中南及东南地区少数民族节庆(4)

土家族地区民间春节的文艺民俗活动,古老隆重,异彩纷呈。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有些地方举行调年会,会期3-7天,节日开始时,先祭祀祖,宗神录,会毕,表演龙灯、狮子、彩船、蚌壳灯、跳摆手舞,包括“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婚”、“民族迁徒”等历史歌舞及原始的舞蹈“茅古斯”等,晚上巫师头戴风冠,身穿罗裙,手舞铜铃宝刀,在台上念咒。念毕,点燃篝火,男女青年盛装歌舞,别有情调。大型“调年会”每隔数年举行一次,单日开始单日结束,日期也是奇数,比又兴“大摆手”、“小摆手”,日期多为3天,规模较小,以跳摆手舞为主,多于其它表演活动。更热闹的是,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的开展。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流行,城乡街坊村寨宗庙家族几乎都扎“龙”。民间认为耍龙可保吉利,“龙”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多赐以包封。已婚未育妇女,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子,谓:“麒麟送子”。

土家民间年又兴另一种娱乐活动——闹年锣。解放前,几乎每个村赛都备有一套锣敲,正月初三后,锣声处处可闻,其乐器组合是:一面鼓、一付钹、一至二面班锣、数面锣,以鼓点指挥,一般是击鼓四点,即“咚—咚咚咚”,锣声落在第四点上,当数面大锣齐鸣时,声音宏亮,震彻山谷,旧有囤锣习俗,两村对峙,日夜击鸣,以坚持长者为胜,有时长达半月之久。

土家年蕴含着土家族这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土家族这个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文化基因传承,代表着土家族这个民族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二、黎族“三月三”节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群众纪念先祖、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居住在东方市的黎族同胞盛装打扮,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香饭、棕子,成群结队汇聚到会合地点,以对歌、荡秋千、打叮咚、吹鼻箫、跳打柴舞、张弩射箭和粉枪射击等民间活动来欢度节日。居住三亚的黎族同胞,则以猪头、米酒和饭团为祭品,前往三亚落笔洞祭祀,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节日的五指山,更是一片欢乐的景象。黎族人民举行隆重的集会,预祝山兰、狩猎丰收。老人拎着酒坛到亲友家喝酒庆贺,男女青年更加活跃,早晨,姑娘们个个穿着民族服装涌向五指山。她们将竹筒挂在树上,潜入附近的密林。当旭日东升,手持花伞的小伙子们,吹着口哨来到山坡时,便推举代表用歌声向林中发问。不一会,姑娘们一齐冲出来,男女青年一齐欢歌庆舞。有情意的姑娘则走到小伙子身边,在花伞下并肩谈心。如两人情投意合,则互赠礼物留念。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一般都要表演“跳竹竿”。此项活动由12人或16人参加,8人摆竿,4人或8人跳竿。活动在锣鼓和音乐声中开始,持竿的8人有节奏地使手中竹竿一开一合,跳竿者则伴随着竹竿的开合,在竹竿中跳跃、转身。黎族青年通过跳竿传播爱情,获胜的姑娘常是小伙追求的目标,而取胜的小伙也是姑娘的心上人。

欢庆的节日总会伴着优美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的此时,南音和天妃娘子和子孙们一起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还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将其杀死杀,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害。俄娘终生未嫁,每年的三月三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有情有意的俄娘,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每年的此时,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便会到俄贤岭集会,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项活动逐年扩大并传播至海南各个黎胞居住区,形成盛大的传统节日。宋代《桂海虞衡志》一书记载:“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篮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打击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们借节狂欢,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沉醉在幸福的爱河里,直到天将破晓,才会依依惜别,相约来年再会。

三、畲族三月三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人祭祖的传统节日,每年此时都要举行盛大的歌会,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要吃乌米饭,款待来客,故“三月三”又称“乌饭节”。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别具一格。这天,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村前村后漂荡着乌米饭的清香。乌米饭是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这种乌米饭看上去乌糟糟,吃起来香喷喷。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畲族三月三节:吃乌米饭

那么,畲族为何以“三月三”为谷米生日并且一定要吃乌米饭呢?相传畲族始祖盘瓠为了部下的居住安全,不让他们遭受野兽的袭击,日夜守在山上,以山茉头为食,度过无数个年年月月,除掉了不少兽害,相传在三月三那天,他在追猎时不幸殉身。盘瓠的部下,为了记住了这一天,每当此日,便采摘山茉头的叶煎汤做饭吃或将叶盖到做好的饭上进行祭奠,为让子孙后代记住米饭的来之不易,遂将“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每到三月三,畲族男女老少都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聚在一起对歌,人人唱起《盘瓠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山歌从早唱到晚,深夜里各村寨挂出盘瓠图像,紧闭楼门。由一个人化装成道士,头戴神额,身穿神裙,手执灵刀、龙角,跳舞祭祖。祭祖时,不许外人看见,偷看是对始祖的不尊重,必将受到跪在盘瓠图像前敬酒的惩罚。

另有一个源由,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山里寻找食物。时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来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尝后感觉香甜可口,于是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吃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集会对歌,颂扬民族英雄雷万兴,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现在除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载歌载舞,更加热闹非凡了。

畲族三月三节:采集乌稔叶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的重要性可与春节相提并论。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也选在此日举办婚礼。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畲族三月三节:对歌

畲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民族特点鲜明。“三月三”的节庆活动全方位展示了畲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形态,具有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特征和民俗文化魅力。畲乡景宁“三月三”不断挖掘畲乡风情内涵,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使其具有了现代浪漫气息。

四、高山族的丰年祭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是台湾高山族同胞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古代高山族人民把收获后的满月之日视为下一年的开始,故丰年祭含有送旧迎新之意,与汉族的春节相似。一般以“社”(部落)为单位过节,过节的时间一般在农历7、8月间的秋收季节,为期6-10天,由于各支系居住的环境与种植的作物不同,农作物的成熟期、收获期及由此而决定的节期也不尽相同,具体时间由头目决定。

过节的前二天,头目便通知各家作准备,于是男人打猎、捕鱼、砍柴、砍竹子,女子在家酿米酒,做新衣;老人负责杀猪宰羊,以备节日之用,各家还要在门上挂上一束“司快司”草。

除夕之夜,上山打猎的男人过去要留宿在山顶的小屋里,现在则住在牛棚的顶阁上,妇女们则聚在广场上跳舞。

节日期间在收获的各个环节(收割、尝新、入仓等)开始或结束时,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主要是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祭礼之后,举行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其中歌舞集会是节日期间最盛大的活动,以高山族著名的拉手舞最为流行,参加拉手舞人数不限,少者三五人十几人,多至数十人或数百人,舞者携手且歌且舞,形式活泼多样,唱词有歌颂祖先赞美英雄的,有庆贺丰收、歌唱团结的,也有见景生情的即兴填词。除歌舞活动外,还有拔河、摔跤、射箭、挑担等比赛,其中以挑担最为精彩,要挑得重、走的稳、走的远,第一名者被人们视为英雄。

丰年祭

在丰年节的广场上,通常还摆上百坛米酒,旁边放置酒具,以酒代茶,任人饮用。如果是个大丰收年,主祭人精明能干的话,节日活动会延至8月底,全社男人集中到日月潭捕一次鱼,欢乐的丰年祭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