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道教圣地(阅读中华国粹)
8933700000015

第15章 政治经济——圣地管理

道教宫观,不论规模大小,在旧时代皆定有严格的道仪规范制度及宗教生活章程,常住道士不可越雷池一步,否则便会受到清规戒律的严厉惩处。但斗转星移,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前进,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及民主自由的风气也吹进古老的殿堂,促使其发生变化。

第一节 管理人员

宫观之内,如今虽然仍旧是晨钟暮鼓,开清止静,闻梆赴斋,听鼓上殿,但是其生活内容,确实已有所异于往昔。

一、住持

大的道教宫观都有一套周密而系统的执事体系和管理制度。其实权领导者是监院(俗称当家),而监院是由道众民主推选的,一任三年,任期满可连选连任,或另选别人。如果监院任职期间不称职,道众可以罢免他。作为监院,只有护法常住的的责任和义务,而没有什么特权。一般来说,不论山南海北的道士,也不论宗派,只要依归在宫观挂了单,才德出众者均有担任监院这一重要执事的资格。监院以下的都管、总理、巡照等大执事,又是监院同客寮协商任命的。监院和大执事靠自觉管理常住事务,但也有相互制约,不过这种制约是民主的。执事虽有大小之别,那是任务上的区别,而在人与人之间,没有等级,大家都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爱护,而且是越辛苦、越低下的苦行职务,越受人尊重,有时还赋予他们连监院也不能行施的某种特权。

二、委员会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宗教内亦进行了民主革新,道教宫观已将八大执事体制,改为道众民主管理体制,建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决定宫观中之教务大事,由执事们分头执行。

但在对宫观进行迅速的改革之后,宫观中出现了管理规制不健全,成员复杂,素质较低的情形,致使有些宫观道风不正,败坏道教声誉,有的甚至用迷信欺诈哗众,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这都需要道教界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加强自身建设和自我管理,认真处理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家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争取把各地的宫观建设成为道风纯正、活动正常、管理有序的道教场所。

现在党中央早已认识到了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说:“那种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只要能挣来钱,一切都可以不要”的想法,不仅违背了道家的信仰准则,也与政府有关管理法规相违背。道士不能成为唯利是图者,宫观也不能变成商场。道教界要通过践履持戒,纯正信仰,使教职人员真正成为有‘道’之士。”

三、青年道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是信仰宗教,比如信仰道教的人,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名道士或道姑了。因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道姑,还需要经过道教制度规定的一系列手续。道教规定,宫观在定员内,可选收爱国守法,信仰道教,年满十八周岁,有一定文化,家庭同意,身体健康,作风正派的自愿出家入道者。他们都必须持有当地乡(镇)以上人们政府的证明,经宫观管理组织同意,经过考察一至两年,对安心道教事业者,经以冠巾授予规戒,允许常住,正式成为道士,取得资格。按教门规定,只有已受“冠巾”的正式道士,方可受戒。

(知识小百科:根据道教徒服饰的制作及用途,道士的服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服,用于道场科仪;一是常服,即道士日常穿戴的衣服。

道士法服的基本形制为:上着褐,下着裙(裳),外罩帔。此实为沿袭古代上衣下裳之制。同时,在褐、帔等之制作上,又采取条块剪裁与缝制的方法。另外,“长裙大袖”是道教法服的一大特点,其道袍、戒衣等,袖口宽一尺八寸,或二尺四寸,故旧时有民谣云:“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口袋。”)

第二节 经济收入

道士们要保障自己在宫观中的日常生活所需,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所以他们在潜心修道的同时还要与社会经济领域建立种种联系,以便获得衣食之资,维持其生存。道士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一些渠道:

一、朝廷、官府赏赐

在古代,道教作为宗教团体,在兴盛时期可以拥有数量可观的土地和财产,衣食住行的顾虑便少。这种情形多与宫廷的关照、优惠密不可分。道士们居住的宫观也多是宫廷官府的大力支持下才兴建起来的。由于有宫廷官府的支持,道士的日常生活便有了基本的保障,使历史上的道教教团成了非生产性的集团。即使那些下层道士的劳作,也基本限于教团内消费需要的服务性劳动。在较多情况下,进入道门,就意味着由此可以享受皇朝赋予的豁免国民义务的特权,诸如兵役、劳役、纳税等义务均可免除。在元代,道士社会地位极高,位列第四。

二、信众的捐赠

接受信士信众的布施、捐赠,亦是广大道士,尤其是出家道士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来源。像上面提到的帝王赏赐、馈赠,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信众的捐赠。信众们布施、捐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捐建、修缮道教宫观,这在许多宫观中的修筑、修缮纪念碑上都有记录,提供捐款的人大多是当地比较富裕的门户,他们有了钱便捐出一部分,不但改善了宫观的形象,而且也使自己名传万世;再有就是馈赠衣物、银两了,人数更众“爱道”人士,为了使道的能力更加宽广宏大,你出一点,我出一点,构成了道教维持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

三、法事、行医酬金

法事酬金是道士,尤其是一些没有受到官府优遇的道士,和一些散居在家的道士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我们知道,处于修炼的目的和要求,古代许多道士都通医道,其中不乏良医者,如葛洪、孙思邈等。因此,一些道士行医时,也收取一定酬金或谢礼,这亦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条渠道。

此外,还有化缘、行乞以及自己耕种等,这些也都是古代道士维持生活的常规做法。一般来说,大的“十方丛林”里都设有“化头”,其职责就是主管化缘募捐的。另外还设有“庄头”和“园头”。庄头有内庄头与外庄头之分,内庄头管农具之保管与修理,外庄头组织道众耕作。园头则是负责栽种四季菜蔬的。从“丛林”所设的管理职位及其职司来看,亦可知道化缘行乞和躬耕自养均是道士维持自身生活、生存的一条重要经济渠道。

(知识小百科:辟谷

辟谷,又称绝谷、却谷、断食,原为道家修炼方术。后佛、儒、医诸家都修此道。所谓辟谷是指不吃谷物,并非不吃食物,故又称“休粮”或“绝谷”。这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

第三节 旅游开发

一、道教圣地风景美

现在旅游业蓬勃发展,其中人们的首选便是风景秀丽、自然风光较好的地方,而旅游的人群多来自城市,更为一些比较幽静、清洁,人烟稀少的道教圣地提供了开发的条件。

其实道教崇尚自然的特性已经反映了人们普遍的诉求,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定会蜂拥而至这些地区游览的,这同古代的社会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古代,道士们是那些圣地的拥有者,前来探访的也是附近的信众,人员往来不是很频繁,现代社会交通发达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人都有可能来到这里,这就为道教圣地带来了新的局面。

风景美的地方人们都会喜欢去的,只要条件成熟,每个人都可以去各个圣地游览一番,这是毋庸质疑的。然而,有一些问题在经济发达了之后也会随之产生,原本的平静会被打破,成为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市场经济打头阵

中国的道教圣地旅游还是以经济为核心的,道教圣地吸引人流,带来资金,会充实一个地区的经济,这是无可厚非的,也可以促进当地人口的就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在得到了一定的活跃之后,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破坏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一个恶性的循环也随之产生。

三、环境保护是关键

道教圣地旅游是以优美的环境为基础的,没有了环境,其他的一切都将消失。所以环境保护才是关键。

环境保护是当代世界普遍的呼声,为什么会有如此一致的呼声,就是因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最根本的。

本来在传统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是很丰富,但精神生活却是十分丰富的,甚至是有点多的,所以到了现代,人们的思想解放了,追求物质也没有了精神负担,于是将人类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造成了环境污染、自然环境匮乏等诸多问题,产生了违反自然的现象,这又与古代是有区别的了,古代人们是崇尚自然,想把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对大自然是充满敬畏的。到了近代社会,随着对大自然的了解,以及对财富的追求,精神方面的事情已经成了人们可以控制的事物,渐渐地大自然便给予我们警告了,比如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这又使人们产生了转向,现在就是处在社会转型期,希望我们从小做起,爱护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环境。

(知识小百科: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各种生物群体和环境之间,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连接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和环境之间是存在一种平衡关系的,任何外来的物种或物质侵入这个生态系统,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平衡被破坏后,可能会逐渐达到另一种平衡关系。但如果生态系统的平衡被严重地破坏,可能会造成永久的失衡。

人类活动是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的最主要因素。

破坏的后果,正在力图帮助恢复其平衡,但这需要付出资金和能量,恢复比破坏要困难的多,而不会有经济上的回报,所以一般经济实体不会自动的去做这种事,需要政府和志愿者的投入,也需要舆论和教育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