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8930800000004

第4章 回收式自体输血(2)

4.自体血回输

(1)防止误输:回输血应在手术间内完成输注或患者在输注过程中回病房。

(2)输注:回输血(可能含有微血栓、空气)必须通过标准的输血滤器仅靠重力回输,不得使用加压输注装置。

(3)记录:目前多数单位尚无专门设计的自体输血书写文件表格,通常在麻醉记录单上记录回输时间、回输量、不良反应等。有的医院有专门设计的血液回收记录表,这不仅是重要的医疗记录,也是随访、科研的必要资料。

5、注意事项

(1)操作模式:回收式自体输血存在操作失误的风险,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非熟练者不应随意启动手动模式(强制模式),尽可能采用自动模式(默认模式),以保证回输血的质量。

(2)消毒与防护:

1)消毒:血细胞回输仪配套物品均采用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安装前仔细检查耗材外包装的灭菌日期、灭菌标志和有无破损等,确认无误后方可拆封实施安装程序,安装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防护: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艾滋病及乙型、丙型肝炎患者本人没有危险,但对操作者存在被感染的风险,应加强自身防护。

(3)抗凝原则:

1)抗凝剂滴速宁快勿慢、宁多勿少,确保充分抗凝。回收装置的肝素清除率多在97.5%以上,过量抗凝剂会被机器洗出。

2)抗凝不足,容易形成微血栓后堵塞离心杯管腔导致爆杯,一旦发生爆杯,则系统内回收血均需弃用。

四、回收红细胞的质量评价

由于血细胞回输仪、操作模式、耗材的不同所生产的红细胞质量存在差异,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指标评价:

(一)回输血HCT

国家对红细胞成分血的强制标准

名称HCT

浓缩红细胞65~80

悬浮红细胞50~65

浓缩少白红细胞60~75

悬浮少白红细胞45~60

参照以上最低标准:回输血HCT应不低于45。

合格机器经自动模式处理后的回输血HCT在45~65。

(二)回输血红细胞洁净度

1.游离血红蛋白(PFH)清除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充分洗涤应能去除90%~98%的PFH。由于洗涤系统构造和洗涤容量的不同,各种血细胞回输仪之间的PFH清除率会有一定差异。

2.电解质和蛋白质(特别是钾和白蛋白)清除率:是洗涤效率的良好标志,各种血细胞回输仪的钾清除率差异不大,一般在90%以上。钾浓度测定简单、快速、可靠,为一常用指标。

3.白细胞清除率:各种血细胞回输仪的白细胞清除率都很低,有研究结果显示在30%~78%之间。使用20~40mm白细胞滤器可以清除99.99%以上的白细胞。

4.血小板清除率:有研究结果显示其在68%~99%之间。

在少见情况下,被捕获在离心室耗材内壁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激活,可释放白细胞吸引剂和血栓形成物质,可导致全身性综合征,称为“回收血液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包括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毛细血管渗漏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建议用40mm滤器去除洗涤浓缩后的红细胞制品中仍可能残留的其他细胞成分、微粒、碎屑等。

(三)肝素清除率

目前使用的抗凝剂多为肝素,各种血细胞回输仪都能充分去除肝素,肝素清除率多在97.5%以上,残留肝素一般不影响凝血功能。

五、大量回收式自体输血的管理

(一)定义

1.基本定义:自体血回输超过患者全身血容量50%以上。

2.至今尚无关于大量回收式自体输血的确切定义,其具体数量界限需逐步达成共识。

(二)对凝血功能影响

1.凝血成分丧失:洗涤、浓缩红细胞过程中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丧失,一般认为回输血量不超过患者全身血容量的2/3,凝血功能基本不受影响,血浆蛋白丢失亦在安全范围内。当回输血量超过患者全身血容量2/3时,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与大量输注异体红细胞相似。

2.凝血功能纠正:大量回输自体血发生凝血功能异常,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血小板、凝血因子浓缩剂。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血小板和FFP的输注指南同样适用于大量回收式自体输血后凝血功能异常的纠正。

(1)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L,或手术也有出血倾向时应补充血小板。输注血小板(/L)=全身血容量×(期望达到的血小板数-输注前血小板数)×F^-1,F为校正因子67(约33%的血小板进入脾脏)。

(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超过正常值115倍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 malized ratio,INR)超过210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超过正常值2倍时,应输注FFP(10~20ML/KG,可使患者的凝血因子水平提高25%~50%)。

(3)FG浓度低于8G/L时,应输注冷沉淀。输注冷沉淀(U)=全身血容量(目标纤维蛋白原-输注前纤维蛋白原)/250,1U冷沉淀含250MG纤维蛋白原。使用20U冷沉淀可以使纤维蛋白原严重缺乏者恢复到必要水平。

(三)肝素残留

1.一般情况:大量回收式自体输血可能会有肝素残留,一般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通常无需使用鱼精蛋白拮抗。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更应注重凝血因子、酸碱平衡、体温等异常情况的纠正。

2.特殊情况:不排除有操作失误导致肝素残留过量并影响凝血功能。有研究者提出:如果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 ,ACT)大于130秒,可以用鱼精蛋白0.5~1MG/KG拮抗。也有学者认为,当ACT>;200秒时,需用鱼精蛋白拮抗。

(四)洗涤液

理论上只要不引起溶血,可以使用各种液体进行清洗。

1.生理盐水:常规使用,但大量自体血回输时可引起高氯性酸中毒。

2.林格液:更符合血液生理,大量洗涤时可考虑替代生理盐水。

3.醋酸林格液:对于乳酸代谢活动削弱而不能耐受乳酸盐的患者,可用醋酸林格液(勃脉力A)替代。

六、回收式自体输血安全风险评估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目前已广泛应用,但在临床适应证方面还存在争议。

(一)剖宫产

1.有观点认为,在充分去除羊水和胎儿胎盘娩出后,收集剖宫产术中失血,经大量洗涤液清洗后加用白细胞滤器回输,并不增加羊水栓塞、DIC和感染的发生率,推荐用于不可预计的术中大出血或大出血高危患者,如前置胎盘。

2.一般认为,回收血中混有羊水、细菌、胎儿红细胞等难以用过滤、洗涤的方法完全清除。

3.评估:未形成共识前,应列为禁忌证。

(二)肿瘤

1.有观点认为,充分洗涤并加用白细胞滤器可有效清除回收血中混杂的肿瘤细胞,目前尚无研究证实回收式自体输血会造成肿瘤细胞播散。

2.离心、洗涤,包括白细胞滤器不能完全去除肿瘤细胞,即使回输血再经辐照处理也只能使肿瘤细胞丧失增殖能力,对肿瘤细胞的数量、DNA含量无影响,不能杀灭肿瘤细胞。

3.评估:未形成共识前,应列为禁忌证。

(三)细菌污染

1.有研究认为,白细胞滤器可以显著减少回输血细菌数量,回输后感染率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没有库血、出血又危及患者生命时,自体血回收加用白细胞滤器和抗生素不失为挽救生命的措施。

2.洗涤过滤不可能完全清除细菌。

3.评估:未形成共识前,应列为禁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