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
8928100000035

第35章 内源动力:主体性德育模式(4)

(2)灌输教育原则一方面是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它也体现在其他德育原则之中。其他德育原则都在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灌输教育原则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真正学懂弄通,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这正体现了灌输教育原则的内涵和实质。灌输教育原则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时,既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真理性知识,又要坚持教育的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即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既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达理,又重视情感意志的培育,促进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即逻辑与情感相结合);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疏通引导,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靠学生的自身力量,实现自觉能动的转化(即疏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又辅之以一定的组织纪律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寓教育于管理之中(即思想政治教育与纪律规范相结合);既鼓励学生发扬积极因素,褒奖先进,又要抑制和克服消极因素,鞭笞落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道德环境(即长善救失)。

(3)坚持灌输教育原则是思想政治课长期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

灌输教育原则是最具主体性德育特色的教育原则,我们必须牢固确立它在主体性德育原则体系中的地位。教师应该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灌输教育规律,讲究灌输教育方法,为全面实现主体性德育目标恪尽职守,为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建功立业。

(二)启发式原则

1.启发式原则的涵义

对于究竟什么是启发式,至今未见有任何经典的定义。而且,启发式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因而也不能把启发式理解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凡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启发式。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对于启发式教育思想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他认为,传统的启发式停留在教师“启”学生“发”,满足于教师有“启”学生有“发”,教师不“启”而学生不“发”上。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互动的主体,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学生也当然会对教师有所启发;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最终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发”,“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现代启发式即“学导式”的精髓所在,也这正是我们研究和实践主体性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2.启发式原则是主体性德育原则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主体性德育必须坚持贯彻启发式原则,并且把它作为整个主体性德育原则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1)启发式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但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依据,外因要通过促使内因起变化而发生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要解决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浅到知之较深的矛盾,完成学生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的任务,促使学生发生变化。在这个变化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促使学生这一主体发生变化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发生作用。

同时,启发式还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理性认识,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认识第一次的飞跃,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更牢固的知识。

(2)贯彻启发式原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客观要求。中学生年龄和智力程度的特点,决定其在学习过程中直观性思维占优势,而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还不习惯于这种思维方式。但主体性德育中培养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个重要任务,况且主体性德育的理论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构成的理论体系,还比较抽象难懂。因此,主体德育必须从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出发,调动其思考的主动性,逐渐培养其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贯彻启发式原则是主体性德育实践的需要。注入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根本对立物。它直接造成的严重后果有以下几个表现:首先,使教学任务不能得以很好完成,因为它必然导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觉悟提高。其次,它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长期接受这种模式的教育,必然抹煞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缺乏远见、失去自信、弱化自强自立意识,难于适应社会的未来需要。

再次,它使教和学双主体的关系紧张,学生往往把德育当成说教,学起来没精神、无兴趣,削弱了德育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思想政治素质高、有主见、能自立、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一代人才。为适应这个需要,主体德育必须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4)启发式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其他智育原则的总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原则解决了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如何联系实际的总的指导原则,又通过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统率着主体性德育原则中的智育原则系列。

(三)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只是近人较少提及,因而不像教学相长等原则那样广为人们所知。毛礼锐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简编》和郭齐家著的《中国教育思想史》虽然在分析《学记》时提出的六条教学原则各有不同,但“长善救失”原则都在其中。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早期儒家学派教育理论的概括和教育实践的总结,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比夸美纽斯所著的《大教学论》(1632年)甚至还早了1800多年。《学记》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师作用等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而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次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在这里,《学记》不仅概括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四种类型的缺点,而且进一步揭示了产生四种缺点的原因,提出了积极、辩证的教学方法。四种缺点就是:贪得贪多,孤陋寡闻,掉以轻心、知难而退,其原因是“心之莫同也”,也就是说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得花工夫实事求是地去了解学生,做到“知其心”。只有面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解决问题,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育学生,这正好体现了主体性德育的要求。

同时,《学记》还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其坏的方面也有其好的方面。“多”、“寡”、“易”、“止”是坏事情,其好的一面就是“渊博”、“专深”、“进取”、“适可而止”。好与坏、得与失是辩证统一的,教师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正确地对待学生。这样,就可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材料”,根据其“至学”的“难易”,资质的“美恶”,培养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心性人人不同,应多方诱导,应该通过“博喻”来“长善”并“救其失”,这就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今天,我们强调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之上的主体性德育,强调长善救失原则具特别重要的意义。当今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比古代复杂得多,广泛得多,这更需要教师了解、分析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不断深入了解、分析学生,尊重、信任、期待学生,补偏救弊,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必要时还得扬长补短,扬长护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引导学生自觉克服缺点与不足,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再好的学生也有不足之处,教师应该慧眼独具,不要标注所谓“问题生”,于幼苗中见栋梁,于常人中见英才,使每个学生都成功。

我们把长善救失作为主体德育中指导学生品行教育的重要原则,就是古为今用,并赋予其一种新的含义:善是指长处、优点、好的方面;失是指错误、过失、不足之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热情鼓励学生巩固和发扬自己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遏制和克服消极落后因素,促使其思想品德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为此,一是要求教师真正树立教书育人思想,热爱学生,全面关怀和爱护学生。二是要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既要看到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三是在行为规范教育引导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四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点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提高。

四、职业教育主体性德育的实现形式

(一)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业,可以有两层含义的理解:一是已有职业者的创业,就是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二是无职业者的创业,就是通过自谋职业,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同时也可为别人带来就业岗位。后一种意义上的创业,通俗地讲,是要白手起家,创立和发展自己的事业,直至融入社会大业之中。作为职业学校及广大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更要指导他们自主创业,成就伟业。对广大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创业本领的获得,比仅仅获得一份职业要有用得多。

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创业一般理论教育、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品质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业实践活动等。创业的一般理论教育主要包括创业的主体条件、客观条件、企业和产业特征、市场、商品及创业过程和创业发展等多项基础性知识内容;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中对学生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创业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因为这是将来进行创业实践的灵魂;创业品质是创业者的个性人格,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具有迎接挑战的勇气,敢冒风险的魄力,超越常规的思维,这是创业成功的必备素质;创业能力包括创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创业的成败与否;创业实践活动既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践,也包括创业经营性的实习实践。

2.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应当成为职业学校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特别要把创业意识的培育作为教学的重点,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抓起,以后逐步强化。要在学科教学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当每一个职业学校新生刚刚踏入校门,甚至还在填报招生志愿的时候,都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毕业后能不能找到一份能发挥专业能力的理想工作。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理想的工作并非人人都能找得到,有的毕业生甚至只能暂时待业。是我们的社会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还是我们的毕业生不受欢迎?都不是!随着职校毕业生的素质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现代职业的适应性的不断增强,职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受欢迎程度也会不断增大;我们如果把就业的眼光从热门行业,转向一些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兴行业和潜在的行业上,就会发现就业的机会要大得多;再把我们的眼光投向创业,改“找饭碗”为“造饭碗”,那么我们的职校毕业生发挥才能的机会、创立自己事业的天地无疑将会更广阔。缺少的不是就业的机会,需要的是创业的举动。

3.创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

依照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结构的不同设置,创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有下面几种:

(1)课堂型。指创业教育内容在学校的课堂上进行。课堂型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使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学生普遍具备一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掌握一般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为预备就业者走向社会开展创业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课堂型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完全的理论性和对象的普遍性。作为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一项必修内容,创业教育的具体表现形态既可以与现行的“就业指导”课并列,也可以从属于“就业指导”课。但学校的总体培养特征,仍然是以输出性的择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