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8921700000004

第4章 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1)

白非

一、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重构大学教育,变革教学内容与模式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以“合作性学习”为特征的课程教学模式被许多国家普遍采用,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实践,强调人际互动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均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在教室里以单向灌输的方式传授现有的书本知识,强调学生对知识量的积累,并以此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依据。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力图使学生从小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在中小学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

但是,面对中考、高考升学的压力,改革往往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获取知识,机械地应对考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甚至一些地方已经到普及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如专业建设重学科体系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重知识体系轻实际应用;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课堂组织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学习评价重知识考核轻能力提高等,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停留在理论探讨之中。

浙江万里学院作为新体制办学的地方本科院校,自2005年初开始在明确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并借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举办宁波诺丁汉大学之便,对国外高校的合作性学习教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经移植并内化后在本校的一些课程中进行了实验。通过“点上实验、线上推进、面上铺开”的改革形式,立体交叉、循序渐进地开展了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即从《民法学》等8门试点课程改革入手,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逐步扩大课程参与面的同时选择了生物技术、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4个专业设立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成立校院两级领导机构,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入手,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彻底修改,重新整合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变革学习评价机制,全面推行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以此带动学校其他专业逐步推行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已经有近400门课程采用,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该项改革成果已受到浙江省教育厅领导的认可并在我校召开浙江省高校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现场会,要求在全省各高校中推广。

(一)教育理念创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着力点带动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只有创新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一是转变了高等教育质量观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质量观念要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应当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二是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权利,学校应当保证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学会学习。三是树立了创新与创业的“两创教育”理念。学校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应当全方位育人,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创新,以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为突破口促进课程体系与内容的重构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彻底打破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培养人才的传统。一是改革了理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开展“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从形式改革入手,采取“大班集中理论讲座与小班合作性研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是重新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

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门数多,各门课程之间重复交叉严重,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听课,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必须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减少课程门数和课内学时数,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与学分工配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三是重新设计了课程教学内容。在重构课程体系的同时,根据“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目标要求重新设计课程内容,确定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并采取开放性的设计方式,及时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学会自主获取新知识。

(三)评价机制创新,以评价的政策导向为助推器推动教与学的全面改革

只有创新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机制,才能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主动适应教学改革。一是变革了用试卷考核的单一知识性学习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过程性综合能力评价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二是改变了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内容,重在激励与发展。三是对实验区的教师单独考核评价,不纳入学校岗位聘任体系,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

二、组织与实施

我们从试点课程改革入手,不断发现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研讨交流解决办法,完善课程改革方案,推进改革的深入与更大层面的推广。

(一)“点上实验”——选择课程,确定“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试点项目

经过研究,我们选择了课程教学团队基础较好的民法学、会计学、市场研究等8门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试点。按照“合作性学习”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推选出课程主讲教师并组建教学团队,根据大班集中授课、课外自主学习、小班化研讨的需要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按照文科每1学分不少于4学时、理工科每1学分不少于2学时的课内讨论学时制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大班集中授课的主要知识框架、自学参考书目、课堂组织形式、班级人数;学生分组的方法、角色分配、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应当提交的报告及作品;小班研讨的主要问题及组织方式,编制学生学习指导书,明确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方式等。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参与改革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后认为,“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学习课程门数多、自主学习时间不足等问题,建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调整。

(二)“线上推进”——选择专业,设立“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实验区

针对“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决定选择具有较好改革基础的文(新闻学)、理(生物技术)、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市场营销)4个专业设立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成立了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管理办法》,采用“项目制、合同化”管理模式实现过程监控。各专业12人进入实验区,不按照学校人事岗聘考核,由考核小组分年度进行目标考核,考核合格的专业全部人员按照人事岗聘工资上浮20%。实验区内部也实行项目管理,所有项目按照校级建设项目进行考核,学校每年投入建设经费80万元,要求进入实验区的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入手,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此基础上,全面整合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彻底改变按学科体系设计专业课程的方式,按照“合作性学习”教学要求开展课程建设。同时,探索学习评价方式改革,改变一张试卷定结果的方式,引导学生改变被动学习习惯,促进综合能力提高。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模式,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和人事岗位考核等的配套制度改革,带动学校全面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