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8832900000030

第30章 功业成败: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4)

【译释】

一个能信任别人的人,也许别人并不十分诚实,但他自己却是诚实的;一个怀疑别人的人,别人也许并不都狡诈,但他自己却已经是狡诈的了。

信人己诚,疑人己诈

诚实最可贵,切莫乱猜疑

疑神疑鬼,不信任别人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尤其是一个有创造大业雄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必须出自真诚,注意疑人莫用,用人莫疑,使大家精诚合作。诚信是传统的原则之一,真诚待人终究会感动别人。但是真诚待人不是见什么人都把自己和盘托出,就是见了作奸犯科的歹徒也去真诚相待,期望以此感化他。

《说苑》中说“巧诈不如拙诚”。诚是天地的大道,它作为人性中的第一美德,把它扩充开来,可以配合天地而参化育。故有言:“国有诚信必兴,家有诚信必和,人有诚信必贤。”可以说,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最值得人们肯定和最能赢得人们青睐的当为“诚信”二字。诚信是一种人格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平稳存在,和谐与共的基础,也是人性中立身处世的最高尚品质与情操。为此,在与人相处中,首先应做到自己诚信,倘若自己都不诚信了,那还如何要求别人去恪守诚信呢?有不少人都相信欺骗、说谎是一种占尽便宜的手段,在这种观念的引诱下而陷于误区。

公元前109年,陈涉揭竿起义,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来临了。在阳武县户牖乡有一个叫陈平的年轻人,前去投奔魏王咎,被任命为太仆,替魏王执掌乘舆和马政。

陈平非常聪明,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且勤于读书。他来投奔魏王,本来想有一番作为,但他多次献策不仅未被采纳,反而遭人诋毁。陈平认识到魏王是一个平庸之辈,于是毅然出走,投奔到项羽麾下,参加了著名的巨鹿之战,跟随项羽进入关中,击败秦军。

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但这种职位徒具虚名,并没有实权。

公元前206年4月,爆发了著名的楚汉战争。这时,殷王司马昂背楚降汉。项羽大怒,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率领魏王留在楚国的部下进击殷王,收降司马昂。陈平取胜后因功被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刘邦又率部攻占了殷地,司马昂被迫投降。项羽对司马昂的反复无常极为恼怒,并因此而迁怒陈平,要尽斩以前参加平定殷地的全体将士。陈平害怕被杀,又看到项羽无道乏能,难成大气候,便封好其所得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羽,而自己则单身提剑抄小路逃走。在渡过黄河的时候,艄公见陈平仪表非凡,又单身独行,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身上一定藏有金银财宝,顿起谋财害命之念。陈平察言观色,知道他心怀歹意,略一沉思,便脱掉衣服,袒露全身,帮助船公去撑船。船夫由此知道他一无所有,才没有动手。

陈平上岸后,一路直奔修武,因为当时刘邦正率领部队驻扎在那里。他通过汉军将领魏无知见到了刘邦。刘邦问陈平:“你在楚军里担任什么官职?”

陈平回答说:“担任都尉。”当日刘邦就任命陈平担任都尉,让他当自己的参谋,主管监督联络各部将的事。

此事传出,刘邦手下将领不禁哗然,纷纷向刘邦进谏:“大王得到楚军一个逃兵,还不知道他本领有多大,就同他坐一辆车子,反倒来监督我们这些老将。”刘邦听到这些议论后,反而更加亲近陈平,同他一道东伐项王。这样一来,将领们越发不服气。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推举周勃、灌婴晋见刘邦说:“陈平虽然看起来是一表人才,恐怕是虚有其表,我们听说他在家时就德行不佳,与嫂子通奸,而且反复无常,事奉魏王不能容身,逃出来归顺楚王,归顺楚王不行又来投奔汉王,如今大王器重他,给予他高官,他就利用职权接受将领的贿赂。这样的人,汉王怎么能加以重用呢?”

俗话说众口铄金,刘邦也不能不怀疑陈平起来,他把推荐人魏无知叫来训斥了一番。魏无知根据刘邦豁达大度、不拘小节的特点,以及求贤若渴、争夺人才的特殊形势,回答得非常精彩。他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所问的是品行。这两者在夺天下的过程中,哪一点最重要呢?我推荐奇谋之士,是为了有利于国家,哪里还管他是偷情还是接受贿赂呢?”

如此一说刘邦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一日刘邦正在进食,陈平来见。刘邦赐给他酒食,并说:“吃完,就休息去吧。”陈平说:“我为要事而来,我对您要说的事不能挨过今天。”刘邦听他这么一说,就跟他谈起来,两人纵论天下大事,谈得非常融洽。到这时,陈平才说出他的计谋来:“项王身边就那么几个刚直之臣,如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之辈。大王只要花几万金,可以行使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关系,使之上下离心。项王本来爱猜忌,容易听信谗言,这样,必定会引起内讧和残杀,到那时,我军再乘机进攻,一定会获胜。”

刘邦听完陈平的分析点头称是,于是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让陈平去安排这件事。

于是,陈平向楚军派遣大量间谍,用很多黄金收买楚军中的将士,让他们散布谣言说:“钟离昧等人身为楚军大将,战功卓著然而却不能分地封王,因此想同汉军结成联盟,消灭项王,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

项羽本来生性多疑,果然心生不安,就派使者打探汉军虚实。陈平让侍者准备最高规格的菜肴,叫人端去,但一见楚使,故作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即范增)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的使者。”于是就把端上来的菜端走,另上一份制作粗劣的食物。使者见此情景,极为生气。

回去后就把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如实告诉了项王,项王于是怀疑起范增来。当时范增建议项羽迅速攻下荥阳城,但项羽就是不采纳,气得范增发怒说:“天下大事大体上定局了,大王你自己干吧!请求赐还我这把老骨头,退归乡里。”不料,项王准其所请。范增在回家途中,因背上毒疮发作,猝然而死。陈平略施小计,竟使项羽失去第一谋士。以后,大将周殷在英布引诱下叛楚,钟离昧也因遭猜忌而得不到重用。刘邦此后便夺得天下。

荀子说,即使是普通的谈吐也一定要诚实可信,即使是普通的行动也一定要谨慎小心,不敢效法流行的习俗,不敢自以为是,像这样就可以叫做诚实之士了。诚实是对别人而言的,也就是说诚实是有对象的。自己对自己是透明的,无所谓诚实与不诚实,就像含蓄一样,含蓄是一种对象化的装饰风格,当一个人愈是在乎另一个人,就愈是含蓄的淋漓尽致;当一个人面对自己或最体己的人时,他是用不着含蓄的。诚实就是彻底地卸掉所有的伪装或技巧,把自己像一朵花那样打开,自然、朴实、亲切。诚实的力量是一种敞开的力量。

【原典】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译释】

即使在十分忙碌的时候,也要抽出一点空闲,松弛一下身心,必须先在空闲的时候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和考虑;要想在喧闹中保持头脑的冷静,必须先在平静时有个主张。如果不这样,一旦遇到繁忙或者喧闹的情形就会手忙脚乱。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危急时保持冷静

静的时候要有主张,乱的时候要能镇定,要做到临事不慌,就应当事先计划和安排。人能在劳顿中保持一点幽默,学会求静,不失君子风范。

建兴六年四月,诸葛亮率军北上,一举攻战了祁山,蜀军声势浩大,威震祁山南北。曹魏属地天水、南安、安宝三郡先后归顺蜀军。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督战,魏军大将曹真率大军抵眉城抗击蜀军,蜀军前锋大将马谡,违反诸葛亮战前部署,被魏军趁机而入,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后,急忙调集军队,准备撤回汉中。诸葛亮分派仅剩的五千兵马去西城搬运粮草,这时得报司马懿统领十五万大军已兵临城下。此时运粮士兵仅二千余人,城中兵马不足三千,众人听到大兵压境,无不大惊失色。诸葛亮深知,此时若弃城逃跑,无疑会暴露实情,在十五万大军面前,必然无法逃脱。于是,他神情自若地传令军士:“将城中所有战旗尽数放倒,所有兵士坚守城池,凡有擅自出入和大声喧哗者,一律斩首!”又命令将四方城门大开,每一城门处派二十军兵扮作百姓,洒水扫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切安排就绪后,诸葛亮头戴方巾,身披鹤氅,带两名小童,持琴登城。诸葛亮边弹琴边饮酒,一副安然悠闲的神态。

魏军先锋部队见状,不知虚实,急忙策马回报司马懿。司马懿听报随后来到城下,远远见到城上诸葛亮悠闲自得边饮边弹,二位小童站立身后,琴声悠悠不绝于耳。再看四处城门大开,每一城门处都有一二十名百姓,在细心地洒水扫路,对魏军视而不见。见状,司马懿心中大疑。他对诸葛亮有很深的了解,认为素来谨慎行事的诸葛亮,从不弄险,今天见他如此安然,城中秩序井然,十五万大军压城犹如不见,其中必有埋伏。司马懿越想越怕,急忙传令撤兵。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是员虎将,见要退兵,急忙劝阻司马懿说:“诸葛亮手中可能无兵,必是在疑惑我们,不如让我带兵攻城,即可知虚实。”司马懿不准,十五万魏军全部退却。诸葛亮见魏军远去,遂拍掌大笑,结果尽在意料之中。城中兵士见千军万马之险,顷刻间化作乌有,不由得惊喜交加。诸葛亮含笑对余悸未尽的兵士们说:“司马懿素来知我谨慎,不曾轻易弄险,而今见我稳坐城头,安然饮酒抚琴,城门大开,百姓自若不慌,想必我定有奇兵伏于城中,所以不战而退了。此疑兵之计,是万不得已才用的,倘若随便用此计,一旦被敌人识破,必遭大败。”在众人的赞叹声过后,诸葛亮接着说:“司马懿急切中退兵,必然选择小路,可速去通告关兴、张苞二位大将设伏。”

不出所料,司马懿正率军沿小路向北退却,行至武功山时,忽听得山后鼓炮齐鸣,杀声震天,只见冲出一队人马,将旗上写着张苞。司马懿以为这是诸葛亮早已埋伏好的蜀军,急令魏军不许恋战,拼死冲杀,以求生路。刚刚冲出不远,又是一声号炮,只见一队蜀军从左路向魏军冲来,一看将旗是关兴的兵马。司马懿大惊,更加确信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先的计谋,一时间不知蜀军到底有多少兵马。魏军已成惊弓之鸟,丝毫不敢停留,丢掉粮草辎重,沿此路向山后溃逃。

虽然诸葛亮的空城计从表面上看不出计划和安排,但此计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和诸葛亮平时一贯精于计划和安排分不开的,司马懿深知孔明一生谨慎,认定对方早有安排,所以才不敢攻城。

【原典】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债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译释】

能够建立宏大功业的人,大多是外世谦虚圆融的人,容易失败抓不住机会的人,一定是性情刚愎固执的人。

虚圆建功,执拗败事

虚怀若谷,礼贤下士

有向学之志的人,未必能取得某种成就;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做每件事都合乎原则;做每件事都合乎原则的人,未必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开始变得狂妄而骄傲,刚愎自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被李自成逼出来的,李自成似乎根本就没把吴三桂放在眼里,也根本就没站在吴三桂的角度去思考过他的处境。

吴三桂奉命率军据守山海关,保卫明朝首都北京。山海关被称为“明之咽喉”,一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一面是险峻的燕山,山海关镶在其中,无疑是战略要塞。然而,北边的清军尚未进入北京,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却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走到了尽头。

此时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会怎样想呢?北边是虎视眈眈的清军;南边京城已经陷落,皇帝已经驾崩,他究竟是在替谁镇守山海关呢?吴三桂不是史可法,更不是屈原,他要设身处地地替自己考虑,于是,他决定投降李自成。一个投降的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投降以后的命运,吴三桂自然也十分关心这一点。他对李自成并不了解,还需要通过一些事实来判断自己投降过去之后的处境。所以,他一方面带领自己的部队去北京向李自成投降,一方面又不断地派人四处打探消息。这时,消息传来了,父亲吴襄被抓,家产被抄,自己最宠爱的歌姬陈圆圆也被刘宗敏占有。从这些消息里,吴三桂已清楚地判断出了自己投降李自成以后的命运,于是他立刻放弃了投降的打算,回去继续镇守山海关。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他和部下们都处在狂妄而骄傲的心态之中。这一心态使他们变得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对客观局势丧失了判断力。他一方面抄了吴三桂的家产、抓了他的父亲、抢了他的爱妾,另一方面还要让吴三桂投降,这可能吗?

倘若李自成能够静下心来,从吴三桂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他就会发现,自己的行为根本不可能让吴三桂归顺。吴三桂不投降,李自成就率领大军进攻山海关,逼迫其投降,否则就要彻底消灭他。他似乎忘记了山海关长城外面的敌人,也似乎把吴三桂当成了崇祯皇帝,无路可走之时会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