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8832900000011

第11章 求学问道:专心领悟妙理,步入学用境界(5)

南宋理学家、文学家朱熹读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意用心,和他同龄的孩子只满足于读书、识字、背诵,而他却用心去体会书中的道理,一旦领悟了书中的道理便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他认为,读书不明其意,就算读再多也白读。

他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池塘清澈见底,宛如一面镜子;水底天中云彩飘忽。于是,诗人很羡慕池水能够这样清澈,原来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来呀!

哲理性的诗句从诗人平时读书学习的体会中而生,从悟得精髓,心灵会意中一跃而出。其美其雅,自然见得。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今天,这句话仍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努力学习知识是永不过时的真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财富也是有价的,而只有知识是无限和无价的。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雅不是天生的,只要你愿意,爱学习,知识可以充实人生,读书可以使任何人都变得高雅起来。

读书做学问,其心智需要既独立于身边的万物,又要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与自然万物及社会万事融为一体。做到心神融洽不着迹象,你会很快进入一个新境界,不仅会得到妙悟,事业也会豁然开朗。

【原典】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译释】

天地永恒存在,可人生只有一次,死了就不再复活。一个人最多能活百岁,可百年时间跟天地相比只不过一刹那。人能侥幸诞生在这永恒的天地之间,既不可不了解生活中的乐趣,也不可不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蹉跎岁月,虚度此生。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劝君惜取寸光阴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他的中篇小说《查第格》中写过这样的一个谜语:

最长又最短的东西是什么?

最快又最慢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都无视它,然而不久又为此后悔不已。

如果没有它,什么事情也不会成功,它吞下了一切最微小的东西,它也构成了一切最伟大的东西。

这就是时间!伏尔泰以寥寥数笔,概括了伟大、严肃而又悄然易逝的时间的形象。

时间最长而又最短,它的总体无始无终,然而,构成时间的元素却是短暂的。“天地有万古,此身难再得;人生只有百年,此日最易过。”寥寥20个字,真切地道出了人生短暂、光阴可贵。因此,珍惜时间,也就意味着珍惜生命。可以说,时间是人生最大的资本。

对于军事行动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对于精明能干的商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辛勤劳作的工人来说,时间就是财富。

一切在事业上有伟大成就的人,都与他们充分利用时间分不开。他们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都有自己的一部奋斗史。

西汉时的韩信“刺股驱倦”,夜以继日,刻苦攻读;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明朝名医李时珍,走遍天涯海角,经过不知多少磨难,花了27年工夫,三易其稿,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传世之作,书中记载了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96则,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医学遗产。

马克思认为:“天才在于勤奋。”他的勤奋就表现在抓住时间上。他在撰写《资本论》一书时,由于长年坐在图书馆的一个固定座位上,久而久之,最后在座位下的地面上竟磨出了一双清晰的脚印。

不言而喻,任何成功都是由时间承载而来,你放弃了时间,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成功。珍惜时间的关键就是要消除拖延的习惯。

对此,明代文人曾写过一首《今日诗》: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始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卿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清代学者也曾和《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若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劝君惜取寸光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青春年华的时光更是短暂的。要珍惜生命,要掌握知识,要创造成功,要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就必须珍惜时间,并有效地科学地利用时间。

【原典】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大器。

【译释】

小孩是大人的前身,学生是官吏的前身。假如在这个阶段学习不多,磨炼不够,将来踏入社会,很难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幼不定基,难成大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要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有用之才,就要注重小时候的良好教育。所谓“幼而学,壮而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人的学习锻炼是从年少时开始的。国家社会的未来在下一代人身上,教育学习,培养品德,锻炼意志,下一代人将来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才。

孟子名轲,儒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他受业于孔子孙儿子思门下,游说于齐、梁之间,上继孔子,兼倡仁义、仁政,主性善,尚气节,重修养,对中国古代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著有《孟子》一书,传于后世。孟子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和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

贤良的孟母深谙邻里之道,为此,不惜几迁其居。一开始孟子的家住在墓地附近,儿时的孟子还不太懂事,不知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看到邻居们都以替人办丧事谋生,他也觉得有趣,每日里和一群小孩子在一起,嬉戏玩闹,也学着吹吹打打,打幡送丧,挖坑埋棺。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不能责怪邻里,他们就以此为生,但如果长久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孩子能学到什么呢?长大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她深深地感到,这里绝非是让儿子增长知识而能生活下去的合适地方,于是就搬家住到一个集市旁边。

集市之中每天都热闹非凡,各种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小小的孟子又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玩沿街叫卖的游戏。孟母看到眼里,急在心中。她深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在这种地方成长。她叹息道:“这里也不是我理想中要让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孟子搬了家。这一次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住了下来,孩子则学着大人的样子,学习效法各种礼仪,孟母这才长舒了口气,觉得这次的选择才是对的,从此在这里居住下来,而后又多加教诲,才使孟轲成才。

一个扶国经世的人才,在于从小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都得顺应规范,否则等孩子长大再改造他,就太难了。

须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和经受的锻炼对一个人以后自身发展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说,在年轻时要多学习文化知识和修身立世的品德,这对于一生来说,都是享用不尽的巨大财富。

【原典】

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译释】

桃李的花朵虽然鲜艳,但怎么比得上苍松翠柏的坚强不屈;梨杏果实虽然甘甜,但怎么能比得上黄橙绿橘蕴含的芬芳?确实如此,浓烈却消逝得快还不如清淡而维持得长久;少年得志还不如大器晚成。

浓夭淡久,早秀晚成

早秀不如晚成

春花秋容,尽管风姿绰约,香气浓郁,可由于经不住冬雪夏阳,只是季来随开,季去随隐,纵然浓香也是短暂,纵然惊艳也是瞬间。绝对比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清淡隽永,意味绵长。而且,惊艳之美,虽美极一时,终不免有一种好景不长在的缺憾,而隽永之美,朴实淡雅、底蕴醇厚,却能生发着一种持久的魅力。由此,以物喻理,可以说,浓艳易逝,远不及清淡长久;少年得志,还不如大器晚成。

人好比一棵树,根深土厚,则茁壮茂盛,必成参天大树;根浅土薄,则生长无力,恹恹欲睡,到老也是又细又矮的小材料,只能够个扁担的料罢了。因此要想成为栋梁之材,必须进行艰苦持久的“培土固根”。大器之所以成为大器,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晚成,因其晚而准备充足,根基扎实。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苍劲”。人到晚年固然有夕阳黄昏之叹,但“老当益壮”,“老骥伏枥”之雄心更显得辉煌。人的一生,没有精神追求,即使是正当少年,但颓靡自堕,又有何用?有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负,即使在老年也生机勃勃,又何来“徒伤悲”之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