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旧闻新知张爱玲
8747700000027

第27章 后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张爱玲的研究与论述之“多”与“盛”,已经形成与鲁学、红学、钱学相并立的“张学”。海内外相关的论文、著作,不说汗牛充栋,也足以蔚为大观。各种各样的论述话语,从宏大叙事到文本分析,从女性主义到后现代批评,以至后殖民、后结构主义等都在张爱玲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有关张爱玲,我们还需要说些什么?

也许一切的再论述都是多余的,前人已经说得够多的了;也许不是,因为我们总能找到说话的理由。作为一个充满魅力(glamour)的作家,张爱玲注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解读与评论,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张爱玲也是不同的。不仅我们这些后来者,就是在张爱玲生长和成名的那个时代,也早已有人对她指指点点,言语之间甚或带着点鄙夷与不屑。这也许是因为彼时的张爱玲还没有来得及被人罩上一圈耀眼的光环吧。

不是吗?翻开20世纪40年代旧上海的报纸与杂志,在秘闻轶事、凶杀色情、绯闻流言,甚至家长里短的拥挤与嘈杂之中,会看到她的身影:因稿费事件而与人争吵;因爱上有妇之夫而公园受辱;因奇装异服而使路人侧目;因汉奸丈夫而被人质疑身份;因写作成功而涉足影视;因家族背景而受人嘲弄……较之后人对她的崇仰,彼时人眼中的张爱玲是真正平民的、个人的,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人”。

编这个集子,多半是为了呈现20世纪40年代小报中的张爱玲,一切以客观、原始资料为主,不虚饰、不隐恶,希望能对张爱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后半部分原是想对海内外张爱玲研究中的一些论争作一个线性的归纳、梳理,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奈能力薄弱,只是浮光掠影。张爱玲一生避世,她的生平事迹一向为众多的张迷们所渴望了解。本书把张爱玲的年谱编写放在第三部分,意图就是想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并尽可能详细,但受限于现有的资料并不全面,更为丰富的、全面的年谱有待于新的材料的出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杰人先生对本书的完成多有关照和支持。本书原是由吴俊教授策划、编写的,为了使我得到锻炼,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全部的编写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

还要感谢我读书时的导师陈子善教授,他引领着我逐渐走进史料,走进期刊,走上治学的道路,使我终生受益。感谢责任编辑曹利群老师对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努力。感谢我的妻子王欣,在报海中搜寻资料需要很大的精力和物力,如果没有她无怨无悔的默默支持,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得下去!

本书在资料上的错漏之处,一概由本人负责。

肖进

2009年4月20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