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8432700000060

第60章 平衡县平衡能力削弱

(一)主产县供给能力下降

1.种粮面积持续下降

1996年以后,福建全省粮食总产量基本年年减少。作为主销区,区内主产县是重要粮源。但是在全省总体生产能力下降的同时,主产县的粮食外调能力也在下滑。以尤溪县 为例,1996年,水稻的播种面积47.8233万亩,总产量19万吨;1999年水稻播种面积减少为46.9485万亩,但由于单产大幅度提高,总产量增加为20.4421万吨;2000之后由于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到2003年水稻播种面积下降到37.2413万亩,尽管平均单产提高到了485公斤,总产量还是下降到了18.0563万吨。2005年播种面积减少为37.2169万亩,而总产量恢复性地上升为18.8044万吨。

2.粮食调出量显著下降

从粮食调出量看,1990-2005年,除了1995年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之外,其他年份都在下滑。供给能力显著下降。1990年调出量34650吨,到1994年减为31000吨。1995年国家实行了粮食地区平衡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作为主产县的尤溪也相应地增加了粮食调出量,那年上升到33000吨,但是随后的1997年马上又降到了30000吨,之后就止不住地下滑,到了2005年调出量仅为23500吨。国家短期的政策并无法阻止主销区主产县供给能力下降的大趋势。

粮食供给能力下降最主要原因是粮食种植的收益率低下。据尤溪县腾洋村主任介绍,该村4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在外打工。全村人均收入4100多元,种粮收入比重占10%左右。过两年估计就没人种粮了。

在当地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在保证农民获取农外收入的同时又希望不耽误粮食生产,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使用机械替代劳动力,降低种粮的劳动强度。但是让当地政府犯愁的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无法使用国家农机补贴所提倡的大中型机械,适合当地使用的小型机械国家没有补贴,而地方财政又无力自行补贴,所以无法用有效的方式鼓励小型机械的推广。

当地作为福建省的主产县,也享受着由省政府提供的粮食直补。但是直补金额为每亩5元钱,以腾洋村为例,平均一户5.3亩,享受到的补贴是平均一户26元,从金额上微不足道,不足以改变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最多对种粮大户起一种心理上的稳定作用。

此外,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水源缺乏和经常的地质灾害并冲毁农田、而资金缺乏无力对被破坏的农田和水利设施进行恢复,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侵占农田的趋势无法抑制,这些原因导致根本的生产能力在一步步削弱。

基于以上各点,我们认为,作为主销区主产县,其粮食的对外供给能力已经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削弱,而这种削弱的趋势不是靠简单的政府指令性调整所能改变的。

(二)平衡县平衡能力在逐步减弱

与尤溪县相邻的闽清县是福州市的菜篮子基地,目前从粮食上看属于产销平衡区。但是产销平衡的状态也许只能短期维系。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很中肯地说,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在2010年之前闽清就会从目前的产销平衡县转为主销县。而闽清一旦缺粮,会优先考虑从相邻的产量大县尤溪县调粮。如此一来,尤溪县对其他县市的补充供应能力将大打折扣。

我们调查的白中镇 典型地反映了这种趋势。全镇1.3万亩耕地,种一季稻3700亩,其中2000亩与蔬菜轮作,双季稻7000亩。种菜的区域之所以还轮作水稻,主要是为了提高肥力。而一些地方之所以没有大面积地用蔬菜替代水稻,前面已经说明,主要是单家独户地种不成规模必然没有稳定的市场,在销路没有保证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冒险。该镇是闽清县的工业重镇,70~80%的耕地为基本农田,在发展的设想中,利于耕作也利于发展集镇的大片土地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变为集镇用地,因为这样可以集中人口,并尽量地减少因为现在的工业污染对分散的居民的危害。在城镇化、人民收入、粮食生产、耕地保护几方的权衡比较中,对国家以及当地居民的未来生活也许意义深远的耕地保护往往会最终屈从当前人民收入提高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大趋势。而这不仅仅是属于平衡区闽清县的情况,在福建省本来最富农业生产力的沿海三大平原(漳州平原、泉州平原和福州平原)更是如此,当前的主产县(如尤溪县)不可避免地也会步其后尘(该县粮食外调数量的逐年下降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