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8432700000057

第57章 福建省粮食生产能力与需求状况

内容提要:粮食主销区福建省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产需缺口逐渐拉大。种粮面积下降是导致产需缺口拉大的直接原因,而导致种粮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粮比较收益持续低迷引致的政府主导性调整。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供给,福建省在粮食储备、生产能力建设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运输瓶颈的约束、农田水利老化无力维修、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等问题制约着该省粮食安全的解决能力。省内主产县和平衡县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将使得未来粮食问题更加严峻。报告建议,对于主销区,应该以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为思路坚决地保护耕地,动员各级政府和民众的力量坚决地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以县为单位划分主产区,加强对主销区的主产县生产能力的建设等。

近两年全国粮食产量恢复性增长,短期内粮食安全紧张局面明显缓解,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未明显增强,进一步提高的压力很大,影响中长期粮食安全的诸多挑战依然存在。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牵头的课题组围绕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问题到主销区福建省调研,以期发现问题,总结主销区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中长期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决策参考。调研于2006年9月11日至14日进行。在此期间,调研组分别在省、市、县、镇、村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农户进行了多次座谈,并考察了中储粮福州直属库、福州粮食批发市场、尤溪县再生稻示范区、闽清县白中镇蔬菜基地及养猪场。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福建省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该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一般为两季籼稻。稻谷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一般都保持在70%左右。多数年份都要靠省外调进和国外进口弥补其粮食产需缺口。

(一)1949年以来福建省粮食产量的变化路径

1949年以来福建省的粮食总产量在1997年以前除了1958到1961年、1983到1986年两个阶段有了明显的下降外,其余年份基本上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1997年,粮食的总产量达到历史上最高峰961.78万吨,而后逐年下降,仅到2004年有很不明显的恢复性增长(从2003年的713.16万吨回升到736.45万吨),2005年又继续回落,降为715.18万吨。稻谷的总产量也基本上沿着相同的变化路径,只不过稻谷总产量的峰值在1983年就出现,达到755.9万吨,此后产量一直在波动,1996年恢复到一个较高水平743.34万吨,但从那以后一路下滑。2003年减少到了1978年以来的最低值523.44万吨,2004、2005两年分别为545.62万吨和526.57万吨,与1977年的535万吨水平相当。

(二)粮食需求量逐年上升,主要源于饲料粮的增长

从1984年 起,福建省的粮食需求总量在逐年上升,1984年是934万吨,到2005年上升为1496万吨。但增加的主要是饲料粮的用量,1990年饲料粮需求量104万吨,到了2005年上升为480万吨,而口粮基本上平稳,多数年份保持在略高于800万吨的水平,2005年为799万吨。

(三)产需缺口逐年加大

对比产需两方的情况可知,早在1978年,福建省的粮食生产自给有余,余量为18.5万吨。1984年以后自给不足,缺口逐年拉大,从当时的83.7万吨扩大到2005年的780.82万吨;粮食自给率从91.04%,逐渐下降到2005年的47.81%。在2001年之前,福建省粮食总产量与口粮的需求量大体相当,从2001年开始,自产粮食的数量已无法满足基本的口粮需求。